本文大概3300字,读完共需4分钟
编者按:今年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与外部环境变化情况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在9月24日召开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首场新闻发布会”中,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负责人总结了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并介绍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前8个月的数据来看,虽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同比有升有降,但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态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我国发展潜力正在不断提升。本期微信,人大重阳君为您推荐文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底气何在》,作者贾晋京、朱宝宝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实习员,本文刊于9月21日《证券日报》。
从经济增速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3%,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相比去年上半年,增量在3万亿元以上,宏观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内,进行结构调整仍有很大空间。
从结构变化来看,8月当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4%,高出工业增加值两个百分点,这说明服务业对宏观经济的总体拉动作用正在变强,与当前经济朝着更加平衡、充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向发展相一致。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统计体系相对偏重第一第二产业,对服务业的统计方法仍在探索完善中,而服务业的较快增长,能够说明经济活跃程度与发展质量提升。在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型期,看经济运行是否稳健,GDP增速不是唯一标准,经济结构是否保持优化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把握两对关系:一是“质”与“量”的关系。数据显示,201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近四成首选去新一线城市发展,而一线城市对应届生的吸引力首次跌破30%,这是新一线城市对应届生岗位的需求占比首次超过一线城市。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当前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更为平衡,“质”方面在优化;另一方面,对于“量”却有不同含义。相比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生活物价更低,房价和装修等服务业价格也更低,这意味着选择新一线城市意味着能够以更低支出获得与一线城市相同的消费水平,在宏观上,却会表现为较低的统计数值。因此,“质”与“量”的关系需辨证看待。二是“速”与“度”的关系。2018年中国GDP规模已超90万亿元,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点的增速就对应着9000亿元以上的增量,已接近21世纪之初两位数增速时期的全年增量。在基数很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尽管增量没有减少甚至增加,但是同比增速变化不明显甚至下降的情况。这就要求明辨速度与程度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数据统计以同比为主,而一些西方国家则以环比为主,这不仅是统计方法的选择,更与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总量变化明显,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有意义。而采用环比的国家,则往往因为总量增长已经不太明显,故而选择跟上个月的数据相对比。收入、就业、社保等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宏观政策的主要着力点。从近来的数据看,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一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1万美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超过7%。扣除价格因素,今年上半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比GDP高了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去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明年将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个税法进一步通过提升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和增加专项附加扣除等方式,实际增加了居民收入。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新增减税2143亿元,累计人均减税1026元。二是就业大局稳定。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18年7月中央提出“六稳”政策,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稳定就业居于首位。今年3月发布的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提出了“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5月份,国务院成立了多部门参与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今年1-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84万人,完成了全年计划的89.5%,失业率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已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数量超过发达国家数量之和。三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源社会和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42亿人、1.96亿人、2.39亿人、2.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同时,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加快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稳住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底线。此外,我国的宏观政策对民生问题保有高度敏感性。针对近期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措施平抑价格。近期,已有36个大中城市的猪肉价格涨幅出现回落。就目前的情况看,尽管受到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等因素的不利影响,我国完全有能力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庞大的国内市场将持续释放需求拉动力。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消费市场和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这种市场潜力在全球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较强,内需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8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达60.1%,国内消费增长处于需求快速升级的阶段。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超过城镇,消费市场下沉,乡村消费市场潜力得到释放。8月份,扣除汽车以外的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3%,服务性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大于商品零售,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火爆的假日经济也折射出消费市场的活力。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期间,中国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1.0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持续增长的内需还对会对外资产生带动作用。强劲的内需增长能够提升外国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此外,从陆股通资金对A股各行业的配置来看,大消费属于外资偏好的本土优势产业。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医药生物等消费相关行业占外资持股比重大,随着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可能继续成为未来增持方向。其次,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一方面,改革开放发展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大量增加,前8个月日均新登记企业达到1.9万多户。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进一步打开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开放,明年要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将为外商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这些方面来看,经济发展动力在持续增强。三是足够的宏观调控手段和能力将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多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了较低的政府负债率,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预留了政策空间。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为经济发展释放出稳定预期。以房地产领域的预期管理为例,过去,每每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之时,房地产便被用于刺激内需。虽然达成了短期稳增长的效果,却潜伏着着后期房价大涨、金融风险累积等隐患。此次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国内生产需求走弱、经济发展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等严峻形势,房地产政策基调依然维持不变,彰显了宏观政策定力。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注重增加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短板领域的投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平衡,经济回旋余地加大。近年来,政府不断给出政策优惠,推动劳动力密集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省份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外资转移力度加大。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8月份,中国东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6.9%和15.8%。四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中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代替中低端和传统产业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正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10年的50.9%增加到2016年的56.2%。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9.1%逐步上升到2016年的12.4%。中高端制造业、中高端经济相关服务业,如装备制造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增加值增长显著高于整体增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