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之二】负利率虽然实践愈加广泛,但并非是必然选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刘典 Author 刘典
本文大概1500字,读完共需2分钟
编者按:随着全球经济衰退迹象显现,各国争相放松货币政策,负利率债券规模加速扩张,再次引发市场对于负利率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团队对“负利率时代的资产定价”、“负利率时代的商业银行运营”和“负利率的社会人文影响”进行积极研究。本文作者刘典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刊于1月6日《中国银行保险报》。本文为“负利率”专栏第二篇,原标题为《稳健货币政策应对“负利率时代”》后续将推出多篇该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2019年,世界经济进入了增长疲软期,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下,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经济相对脆弱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则出现了负增长或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受下行压力的影响,今年全球各国央行掀起了一股“降息潮”,全球已有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采取负利率政策。
作为非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负利率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是为了应对持续低迷的通货膨胀与产出水平,各国对于全新政策工具的探索。在美国选择“大水漫灌式”的量化宽松政策,以缓解流动性困难问题的同时,负利率作为刺激消费的一种非常规手段,也出现在各国央行的政策实践当中。2009年,瑞典国家银行首次突破银行存款名义利率为零的下限,是发达国家负利率政策的早期实践。而在2016年,美联储对大型银行进行压力测试时,也曾放出明确信号,将国债负利率作为未来货币政策的一个可能选项。这样的政策“实验”也打破了我们“名义利率必定高于零”的常识。
从早期实践到广泛运用,负利率政策的背后是传统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普遍悲观的增长预期。2019年,受贸易保护主义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许多传统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不景气,一系列前瞻性数据表现不佳。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自2019年9月以来制造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呈直线下跌,连续数月处于“荣枯线”以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内四次下调全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同时预测2020年增长率仅为3.4%,触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
面对负利率环境,我们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货币政策信心。国内的银行大多数仍以贷款利息与利差作为主要的盈利途径,但负利率将导致这两种途径的利润下滑,受风险规避情绪的影响,银行会降低自身的放贷意愿,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悲观预期占据主导的形势下,如何稳定国内预期、实现经济增长,应当是目前经济、金融政策引导的着力点。在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常态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珍惜与中高速增长相匹配的正常货币政策,警惕低利率可能引发的资产泡沫风险。
推荐阅读
【负利率专栏之一】十年负利率,下个十年还为新常态?【独家】通货膨胀事关民心向背
【局势】美伊冲突影响世界经济,负利率阵营可能扩大
【茅台与权力·4】为什么我总被灌的烂醉如泥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