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未来在内地!重创的香港经济,如何搭上国家经济发展顺风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大概8000字,读完共需9分钟
受访专家廖群系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兼职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20年12月31日凤凰网,原标题为《香港的未来在内地,要积极融入国内的内循环》。
请点击观看专访视频
核心提示
2、香港金融业受影响还没有那么大,特别是证券公司投行业,受损失也有,但它得益的更多。依赖于人流的这些航空旅游业,可以说受到了沉重的巨大的打击。
3、病毒变异是明年全球疫情的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香港市民也应该更加自觉地把疫情控制住,能争取跟内地跟深圳跟广东尽早通关。这样人流过来了,那么经济就开始复苏。
4、香港经济未来还是在内地,年轻人应该增强对内地的认识,能够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或者更广泛一点内地来寻找自己的职业机会,这才是香港年轻人未来所在。
5、香港一直是外循环的一个枢纽,尽量保持内地外循环和超级枢纽这样的地位,而同时要有新的增长机会,要融入到国内的内循环的过程中去,这样的话有新的增长点。“雪上加霜”的香港经济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廖博士,香港疫情迎来了“第四波”,至今还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经济更是一蹶不振,上半年两季度的GDP都录得9%左右的负增长,第三季虽缩窄到负3.4%,但今年全年应该还是会录得负增长。为什么香港跟内地的经济表现产生如此大的落差呢?
第二个原因就刚才说的“雪上加霜”,特别是上半年一季度社会运动还有余波,当然可能就国安法公布以后就好了很多,但是国安法公布之前的话,社会运动余波对经济也加深了负增长。所以由于这样两个原因,那么我们就看到香港经济表现和内地地区经济的表现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反差。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您用“雪上加霜”来形容香港的经济,确实贴切。今年各行各业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我们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我们也经历过SARS的打击,但是都没有像这一次,2020年的打击这么严重。尽管港府也推出了很多纾困措施,但旅游,零售,餐饮等各行业都还深陷困境,失业率还在不断的攀升。香港就像是一座孤城,目前来看是要封关到三月底,依赖旅游业的香港,明年在哪些行业有希望可以率先复苏呢?
廖群:这样说今年香港经济确实是深度的负增长,但是从行业来看,表现是有所差异。当然实际上相对香港经济4大支柱产业,金融产业是第一大产业,所幸今年香港的金融业受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特别是金融业里面的证券公司投行业,受损失也有,但它得益的更多。所以它的表现的话,比往年还好,比疫情前还要好。大家都看到从股市的火爆看出来,股市火爆、交易量增加,证券公司投行的IPO这业务肯定多了,因此证券公司投行这个行业疫情中反而比以前好的,应该是唯一的一个行业。
加快与内地通关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今年在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中,只有金融服务业表现好,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是一枝独秀。但整体而言香港确实出现了萧条的景象。疫情的打击,航空业的跌幅超过了9成,香港的知名品牌“港龙航空”都已经是倒闭了。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香港家庭不少子女都在海外留学,年底也要回家了,亲情都是不能割舍的,尽管入境隔离措施也加大了力度,但我们看到美国情况还很糟糕,英国也出现了病毒变异。香港经济能否真正复苏是否也受制于海外的抗疫成效呢?
廖群:这个也是有直接的关联的。像您刚才说的,因为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具体来讲从人流来讲,有很多是在海外学习的孩子要回来,所以的话在疫苗没有大规模接种之前,香港今年的疫情前景还是比较严峻的,只能是指望疫苗了。如果疫苗不能够得到大规模接种或者是有效的话,香港明年的疫情也值得担忧。刚才说的有些海外的输入你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很多香港在外面学生还要回来,如果说你完全阻断这个的话,家长会有很大的一个反应。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它除了自己做得好不好以外,确实也是取决于海外的情况。从全香港着想的话,每个人都应该接受核酸检验,这样的话阻断病原的流通。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如果病毒不变异的话,我相信现阶段疫苗的推出已经是救星了。您是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基于您对英国的了解,您觉得他们接下来对疫情有把握控制好吗?
廖群:这个是医学问题了。取决于第一个就是说病毒变异,我也看到一些报道,但是也不是非常清楚它到底是变异到什么程度?关键是疫苗对变异,是不是还有还有效?这是关键的。如果说好不容易弄出疫苗来了,变异以后对它无效,这就比较麻烦了,搞新的疫苗也是一个生产周期。所以(变异)是明年全球疫情的一个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没有变异的话,像您说的只是说如果有效疫苗的生产,现在好几个国家已经在尽量地生产。但如果说疫苗现在出来以后,那么对于变异不能够有效的话,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所以这个问题要看变异的情况了。至于像英国能不能够被控制住的话,我想现在英国的居民应该比以前包括美国居民比这前一阵子应该还是自觉性会强很多。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无所谓,不戴口罩,现在既然这么严重了会产生变异的话,我想广大居民也能够更加重视这个问题,能够更自觉的进行核酸检验,更自觉带口罩更自觉接触疫苗把疫情控制住。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香港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受国内外的影响都很大,香港民众也很焦虑,怎样才能走出经济困局呢?
香港财政储备足以支撑社会运转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我看到餐饮业的朋友都在变着法子求生存,有的不能堂食了,就开始做外卖等等。但是失业率依然高企。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一直崇尚小政府大社会。但这场疫情百年不遇,远超过SARS的打击,政府也宣布将继续注资64亿,推出第四轮防疫基金来救助高企的失业率和被疫情所打击的民生问题。那政府的财政储备是否足够继续纾困呢?
廖群:在疫情的情况下,政府就是说做大一点。当然从原则上是讲政府,但在这种在特殊情况下,特区政府发挥的作用大一些,特别是通过财政手段给予这些受影响行业要失业人士的这些救助,我觉得是完全必要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够拘泥于这些课本上的一些概念,要一定要坚持小政府这个东西,要根据具体情况去分析。在这目前百年不遇的疫情情况下,如果你在小政府的话没人管,那社会就会产生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政府今年已经做了很多了,我觉得也做得很好。打了3000亿的赤字,大部分用于抗疫,实际上大部分用于就业,就业补助,稳就业计划。最近又应对第4波的疫情,要推出进一步的抗疫的措施,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明年我实际上也都说过,明年就是说政府对抗疫救助可以从规模上减少,但减少它只能是逐步的,而且绝对不能说马上就拿掉.因为香港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受影响大的行业的复苏是不可能指望太快。香港跟内地没通关的话,复苏步伐可能受到很大影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受影响大的行业还是要靠政府的救助,所以政府就不能够撤除,也不能减速、减得太多,当然可以逐步地减少。
至于说香港的财政储备够不够,我觉得从当前阶段来讲还是够的,因为香港多年来一直是财政储备,它不是财政赤字财政储备,所以才积累了1.1万亿元的这样的一个财政储备的余额。其他国家大部分都是每年的财政数字发债来补助,没有什么财政储备,这时候在香港确实由于它多年的经济繁荣,财政管理也是比较谨慎,所以才有了1.1万亿元的财政资金。当然今年用了3000亿元,现在还有8000亿元多一点,8000亿元当然比1.1万亿元是差得很远。但是相对于700多万人口的香港来讲,应该来讲还是一个比较大的跟其他国家比较的更是还是非常突出的。所以的话明年进一步的打赤子还是可行的,而且是有必要也是撑得住的。因为你8000亿元今年用了3000亿,明年不见用3100了,对吧?如果说疫苗真正有效的话,特别到下半年的话就会减少很多。但是你打一半的话,1500亿我觉得没问题。1500亿,你发现还有6500亿,对不对?疫情过了以后,你马上就可以变成财政的盈余,那么储备就可以往上走。所以我相信一两年两三年的香港的财政储备,还是足以支撑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您认为在疫情当中,政府的资助还是很及时的,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是有能力继续去资助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只能救急,不能救穷。万一疫情把我们结构性的一些产业链给打破的时候,如何再就业才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因为普罗大众都还是靠一份工作生存,在香港大家都说“手停口停”,这是低税收,低福利社会的特点。之前在强制检验的人群中就出现了没有人类的DNA的样本,用自来水替代唾液。因为有些人怕被验出阳性而失去工作不能维持生计,听来也很悲催。不过另一方面,今年香港金融市场却依然活跃。这是为什么?民众能否在投资市场分一杯羹呢?
廖群:这个原因我刚才也提到了,是因为全球流动性进一步过剩。全球流动性进一步过剩的是由于发达国家采取了所谓的无限量的量化宽松。无限量,也就是你要多少我就放多少,这样一种政策态势。这样的话你无限量地放钱,钱到市场上,大家要找去向,那么当然也是会促进消费了。如果这个钱到了穷人手里,会被促进消费,可是这个钱的话可能不见得都到穷人手里,或者说大部分到不了群众手里,它到了富人手里或者到了一些企业手里,或者留在银行。这样的话这些富人这些企业这些银行的话,他并不会去增加你的社会消费,这个钱他要争取更高的利润,所以他就要去买资产了。买资产的话,当然首先是股票,包括基金,包括债券。所以的话这就是说这些钱就开始在全球流动,那么找有前景的市场来争取获得更大的利润,这就是为什么就说去年香港经济不怎么样,但是港币还是很坚挺。
刚才就是说它能够把金融业支撑起来,在疫情期间能支撑是好的,金融业支撑起来,当然对于大家多多少少对股民都是有好处的,也是好的。但是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说,第一个它实际上加剧了贫富差距,对于最需要钱的人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反而如果通胀的话,推高CPI的话,这些穷人还反而会进一步的受损。另外一个就是说你这种方式的话,它的边际效益对经济的边际效益是越来越低,等于是钱越来越多,多来了100万,多来200万是觉得无所谓,也没有效益。所以这个是难以长期持续的,但是作为短期来讲,确实对于金融市场是有很大的一个提振,对经济也是有一定的复苏作用。
香港经济的未来在内地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香港的产业相对单一,近年年轻人职业发展也出现瓶颈。您认为年轻人应该怎么样把握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契机呢?
廖群:你说到一个关键问题,这当然可能不是说明年的问题,主要是中长期的问题,就是说香港年轻人今后的前途在哪里?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香港经济也是有增长,但是增长的实际上很大一部分还是让富人越来越富,真正的年轻人,他的大学毕业入职的年薪并没有很大的提高。所以香港经济可能有3%增长,但实际上富人可能有有钱的人可能5%的增长,没钱的人1%的增长,包括这些年轻人。所以年轻人要跟20多年前比的话,它基准业绩入职年薪的也是有提高,但提高得不多。所以年轻人的前途,在香港的话,它毕竟就是说各方面的产业结构、产业多元化不够,能够制造就业的,特别是中高端就业的机会不多,这就是一个问题了。今后怎么办?我也是一直觉得香港经济未来肯定还是在内地。现阶段搞好了,内地要加强要加速内循环,这样的话,那么(香港)内地的内需会进一步做大,这样对就业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这样的话如果香港的年轻人有意到内地,具体到大湾区,应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所以这也是中央政府这些年来一直强调的,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或者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我想香港年轻人的话应该增强对内地的认识,能够主动的在粤港澳大湾区,或者更广泛一点内地来寻找自己的职业机会,这才是香港年轻人未来所在。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双循环”对于香港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廖群:我前一段时间写一篇文章,也就是说是内地双循环的逻辑,及对香港的意义。双循环的逻辑说是双循环的内循环完了加外循环,坚持平行双循环。实际上它的重点在于加强内循环加速内循环,已经明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这个的话并不是放弃外循环,而是意识到外循环今后不可避免的阻力。就说今后外循环当然是我们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能开放多少就开放多少。但是尽管你想开放,可是美国它要遏制你,还有西方国家遏制你,所以你必须要面临这样的一个现实,要认识到阻力,也可能不可避免地外循环,起码在一段时间内会减速。所以的话才提出了要加速内循环,也就是说简单来讲“以内补外”,这就是双循环的逻辑所在。
对香港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香港一直是外循环的一个枢纽,香港是中国内地对于全世界的桥梁或者叫超级联系人。那么在双循环的语境下,就是内地外循环的一个超级枢纽。你外循环减速了,超级枢纽肯定有所减弱,这是一个逻辑的推论。你不能指望说内地外循环以后减速了,香港的外循环枢纽的功能反而增强,这个指望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美国它对香港的制裁来看,再从港区国安法的坚定性来看,不要指望,这是不现实。但是这并不是说香港就没什么出路了,既然说你可能受损于国内的外循环的减速,但是可以得益于国内内循环的加速,对不对?所以说虽然还是尽量保持内地外循环和超级枢纽这样的地位,而同时你要有新的增长机会,你要融入到国内的内循环的过程,加速过程中去,这样的话有新的增长点。这就是说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大湾区,那么它一个现实的切入点就是融入国内的内循环。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年轻人是香港的未来,我确实也是观察到近年来香港年轻人在同一岗位上的工资增幅真的是非常少,对前景不太有盼头。其实中国版图很大,只要放眼大中华的话还是会有很多机会的。本来香港扮演着与海外联系的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今后再将内地“双循环”的机会把握好的话,就能两条腿走路,前途更光明。好的,谢谢廖博士。也祝所有的朋友们在2021年把握新机遇,充满新希望,走出2020的忧郁,明天会更好!
推荐阅读
王国刚:面对复杂形势,中国金融交出亮眼答卷!四大方面业绩骄人
【凤凰专访】以“吃瓜”心态看特朗普最后两周闹剧,但中国也不必自满骄傲
刘元春:金融乱象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信用扩张,地方财权与事权需平衡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