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之后,世界悄然见证人类历史的“第四次转折”(中英双语)

罗思义 人大重阳 2021-04-2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大概7000字,读完共需9分钟



作者罗思义(John Ross)系前伦敦经济政策署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中文版刊于3月17日观察者网,英文删减版刊于3月15日 China.org.cn。


今年三月如期召开的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NPC)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承载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即便以中国最重要的年度政治事件的正常标准来衡量也是如此。事实上,如下文分析所示,毫不夸张地说,结合中国正在发生的两件大事,本届两会将会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性转折点。

首先,2020年中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在这一年,中国以任何其他国家无法完成的方式战胜了新冠疫情和实现了经济复苏——此外,中国还实现了新冠疫情爆发前设定的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
其次,今年的两会设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如果这两个目标都能实现,按照国际标准,届时中国将跻身世界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这将是关系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形势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人民自己也直接感受到了这些过程对他们生活的改变,因此,作为一个非中国人无需对此发表太多评论。鉴于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想简要地总结和描述这些成就和变化,以及从国际格局、历史性大视角对这些成就和变化比较分析其对世界的影响。相信这样的比较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有多了不起,以及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所承载的意义有多重要。此外,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的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当然,中国的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但不能机械照搬。基于上述原因,今年的两会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历史意义。

全球抗疫的中国经验:

“生与死的距离”

首先回顾过去,2020年中国是最早感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的国家。因此,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中国在面对这一致命威胁方面的时间和了解都更少。从2020年1月23日开始,中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先是武汉封城,然后是湖北封省,来控制新冠疫情的蔓延。这一举措非常成功,尽管两周内新冠病例数量急剧飙升,但六周后中国大陆的病例数量基本上降到零——从那时起,即便出现局部小规模的疫情,但也能迅速得到控制。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对此客观地指出:“由于中国政府应对有方,新冠疫情并未在‘全中国’范围内大爆发——虽然湖北爆发了严重的疫情,但中国其他地区的病例数量有限。”
随后,新西兰和越南等应对疫情最成功的国家,本质上是借鉴中国抗疫经验才控制住疫情——当然,这些国家的做法值得赞扬。
这些借鉴中国成功经验的国家成功控制住了疫情,西方发达国家则并未借鉴中国经验。结果,新冠疫情在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灾难性地蔓延开来,并且不幸的是,疫情至今还在这些国家肆虐。
论抗疫的结果,中国,以及借鉴中国抗疫经验的国家和未借鉴中国抗疫经验的国家有什么区别——基本上这是生与死的区别。中国累计死亡病例不到5000例,相比之下,截至笔者发稿时,美国累计死亡病例为52.5万例,是中国的100多倍。但事实上,即便这样,也会误导性地低估中国的抗疫表现,因为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按人均计算,美国的累计死亡病例应是中国的400多倍。
按人均计算,英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表现甚至比美国还要差。按人均死亡率计算,中国的表现优于七国集团(G7)或金砖国家(BRICS)等任何其他主要经济体。正如美国经济学家马克•维士布罗特(Mark Weisbrot)在评论美国试图发动新一轮冷战以转移人们对这些实质性比较的注意力时所言:“我们需要经济复苏和摆脱疫情,中国已经做到了这两点。为什么我们不先做这些呢?”
总之,2020年中国政府的抗疫表现使中国人民免受了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如果中国遵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抗疫政策,中国可能会有数十万人,甚至数百万人死于疫情。但得益于中国政府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些人现在仍幸运地活着。在西方国家,有超过200万人因他们的政府未借鉴中国经验而死亡——这一死亡数字相当于一场大规模战争死亡人数。

此外,所谓的西方人权组织,如“人权观察”,在这方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他们非但没有赞扬中国拯救成千上万人生命的举措,反而攻击中国的封城等措施。由此可见,他们的人权理念极其虚伪与肤浅,纯粹是为了迎合灾难性的西方模式,而不是真正地保障人权——生存权是最重要的人权。

复苏-减贫-高收入经济体:

这一切都不是“奇迹”

中国迅速控制住疫情,为其2020年的第二个巨大成就——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显然,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遭受了严重打击——GDP同比下降6.8%。但是,由于疫情被迅速控制住,到了第二季度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到2020年底,中国全年GDP增长2.3%。中国是唯一一个在2020年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相比之下,美国2020年全年GDP下降3.5%。美国GDP下降所带来的后果甚至要比525000人的死亡来得更为严重,因为这导致数千万美国人遭受失业和减薪。
这些趋势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巨大变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按照当前汇率计算,2020-2021年60%的世界经济增长将源于中国,美国的这一数据则为14%。2020-2025年32%的世界经济增长将源于中国,美国的这一数据则为17%。
总而言之,中国安然渡过全球经济衰退,其表现远优于任何其他主要经济体。
中国在2020年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消除绝对贫困,尽管这是在疫情爆发之前就设定的目标。国际间的比较再次令人震惊:按照世界银行界定的国际贫困线标准,从1981年至今,中国已使8.53亿多人摆脱贫困——这占全球脱贫人口的75%。换言之,在过去40年里,全球每四个脱贫人口中就有三个是中国人。
然而,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巨大的成就,在两会设定的目标之一——“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将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的大背景来看,只是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一部分。
让我们把目光从2020年所发生的事件转向未来。众所周知,中国异乎寻常地宣布,今年将向全国人大提交两个而非一个中长期规划纲要。第一个是涵盖2021-2025年的新的五年计划,第二个是2035年远景目标。两者显然是相互关联的——新的五年计划将是实现远景目标的第一阶段。
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计划的新特点是,新的五年计划将开启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将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的开端。这一过程将持续到2035年。
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中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消除绝对贫困。按照世界银行(World Bank)制定的国际标准,2022-2023年,也就是下一个五年计划的中期,中国将跨过目前的上中等收入经济体门槛,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即每月略高于1000美元的国民总收入。正如两会前公布的,2035年“民生福祉将达到新水平”。
中国是在1949年建国以来一穷二白的背景下,取得世界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成就的。
由于遭受外国列强一个多世纪的干预,1949年中国的人均GDP几乎是世界上最低的,只有不到10个国家的人均GDP低于中国。从1949年至今,仅仅用70年的时间,中国从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到很快会跻身高收入国家,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比拟的。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取得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成就。
也许下面的数据,有助于大家对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成就规模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现有高收入经济体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6%,中国人口则占世界人口的18%。也即是说,中国成为一个高收入经济体,将使生活在高收入经济体的人口比例增加一倍以上。
这种情况意味着,“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面临的任务与前十三个五年规划不同。这一切首先是要中国跨越1949年以来的巨大发展差距。现在决定性的问题是,中国要如何作为高收入经济体而持续发展?
成为一个高收入社会所面临的需求,显然比一个不发达社会复杂得多。在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中,压倒性的问题是如何满足基本需要——食物、住房、基本医疗保障和教育。但在一个高收入社会中,教育、医疗、环境、文化和众多其他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前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成功意味着“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有了一个新的重心,即如何以国际标准将中国建设成高收入经济体?
关于中国所取得的这些经济和社会成就,人们常常笼称为“奇迹”。从国际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并非奇迹,而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政策取得的结果。实质上,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就向中国人民做出了承诺。这个承诺就是,如果你们支持我们的社会主义纲领和路线,那么从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和文明之一沦落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将逐步摆脱一个多世纪的外国侵略、掠夺和压迫的屈辱,重新回到自己应有的地位。仅仅70年,一个人一生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兑现了这个承诺。
这一切并非奇迹,人世间哪有什么奇迹,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策和理论的产物,这其中是无数辛勤的劳动和中国人民的牺牲与奉献。如果世界其他国家也能如中国所做,那么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这一成就,是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最好的注脚。
除了向高收入经济体过渡外,这次两会提议的气候变化政策也将在未来影响中国乃至全人类。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的一次重要讲话中,向国际社会承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行动目标——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些举措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被视为国际社会应对灾难性气候变化的“游戏规则的改变者”。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中国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边缘因素转变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之一,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现正影响着全球气候状况。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世界,而且非常直接关系到中国自身——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被纳入其经济政策的核心。

中国将带领发展中国家见证“历史转折”

简而言之,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本身将在至少三个方面对世界经济产生广泛、深刻、见微知著的改变。2035年远景目标将反过来催生一场任何人有生以来不曾经历的第四次世界性转折。

首先,如上文所述,中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将使生活在高收入社会中的世界人口比例增加一倍以上,从而使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收入和更加复杂的需求,将改变和扩大许多与高生活水平有关的全球市场和人类体验——文化、教育、娱乐、旅游、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并明显丰富中国人民的生活。
其次,不管是未来15年(2021至2035年),还是未来5年,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都将是决定性的。习近平在联合国的讲话中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被环保组织称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拜登治下的美国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决定广受欢迎,现在为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讨论和合作开辟了道路。中国制定的这些气候变化目标将涵盖到2035年的整个时期,并将开始体现在“十四五”规划中。这对中国自身乃至全世界都至关重要,因此全世界的目光不仅关注中国这个五年计划的进展,而且也关注美国和欧盟同一时期做出的决定。
第三,短期内中国正成为引领世界经济从疫情重创中复苏的重要引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20-2021年60%以上的世界经济增长将源于中国;2021-2025年30%以上的世界经济增长将源于中国,而美国的这一数据则为17%。因此,中国新的五年计划的目标实现与否,将影响到全世界。
第四,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35年以前中国就已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按照当前汇率计算则并非如此。但到2035年,无论是按照哪种方式计算,中国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随着美国在约1880年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目前尚健在的人还没有经历过世界最大经济体是中国而非美国的世界。从经济学到心理学角度看,这将产生诸多影响,但这超出了本文的范围,故不多述。但正如习近平在题为《坚定的步伐走出人类历史上这段艰难时期》的讲话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尚健在的人还没有经历过中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世界,因此几乎不可能事先预见到这种情况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和心理影响——除了它们的性质必然会改变世界格局之外。
客观地分析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发展的贡献,都应该受到欢迎,甚至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予以传播。不言而喻,这不仅是中国自身的一大进步,也是全人类的福祉。但遗憾的是,有人幼稚地认为美国政府欢迎中国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恰恰相反,中国的这些成就使美国政府不顾一切地向本国民众隐瞒这一现实,并尽可能地向世界其他国家隐瞒这一现实。美国如此做有两个原因:
首先,尽管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的4%,其GDP目前仅占世界经济的五分之一左右,但美国政府决心保持对世界其他96%的人口和五分之四的经济的主导地位。遗憾的是,这是美国的官方政策。
第二,中国通过社会主义取得了成功——这与美国宣称的“资本主义是唯一成功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说法大相径庭。此外,正如上文分析所示,与美国宣扬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日益体现出来。
基于这些原因,美国政府认为,不仅要向民众隐瞒中国的现实情况,还要设法减缓中国的发展增速。这就是美国企图对中国发动“新冷战”的原因。
这意味着,尽管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崛起并不是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威胁,相反中国为互利共赢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新的机遇。因此,中国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新的考验——美国领导层试图阻止中国崛起和中国人民过上好生活。
正是坚守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帮助中国共产党迄今为止完成了领导中国人民从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迈入世界最大的高收入经济体的空前任务。今年的两会标志着中国进入发展新阶。同样地,中国共产党奉行的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对于阻止美国阻止中国人民进一步崛起的企图达成,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关于这些趋势对全球的普遍影响,中国人民显然可以直接感受到这些巨大成就对他们的正面意义。但对其他国家的人民来说,这背后所承载的意义不仅仅是被动地为中国点赞。
然而中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对人类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生活在高收入经济体的人口将增加一倍多,这仍然意味着,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还没有达到高收入水平。因此,这对人类和希望借鉴中国成功经验的其他国家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从1949年几乎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到不久将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这一事实,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出一个问题:他们怎样才能取得同样的进步?
中国的进步在客观上肯定会极大地帮助发展中经济体,因为中国是它们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但是,对于中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后仍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50亿人来说,学习中国的经验也至关重要,因为这仍将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的目标是,根据自身国情借鉴中国经验,和中国一样取得成功——跻身高收入经济体。
中国并不试图输出“经济模式”,也不积极主张其他国家照搬其政策,这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任何机械地照搬中国的国家肯定会犯错误——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都有其独特性。但中国并不会禁止其他国家向中国学习,并将这些经验教训应用于本国的具体情况。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论

就总结趋势而言,“历史性”一词经常被过度使用。但对今年的中国来说,这一说法并不夸张,而很客观。中国在2020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展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前景,为中国人民带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
中国通过这些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非体现在为个人谋未来——它是当今人类发展的最佳保障。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机械地照搬中国,但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向中国学习。
中国所取得的这些历史性成就,不仅是中国的一大进步,而且也是全人类的福祉。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两会对中国一向很重要。但今年的两会不仅对中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非常重要。

以下为英文删减版

A turning point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By John Ross

An aerial photo of the automatic dock of the Qingdao port in Qingdao, east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on Feb. 19, 2021. [Photo/Xinhua]

The annual meetings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commonly known as the "two sessions," is China's most important annual political event. However, this year's meetings marked a significant turning point not only for China but globally. This was determined by the simultaneous coming together of two processes.
First, 2020 was a year in which China both overcame COVID-19 and achieved economic recovery in a way not managed by any other major country – in addition to achieving its goal of eliminating absolute poverty domestically.
Second, this year's "two sessions" laid out goals for both the next 14th Five-Year Plan (2021-2025) and China's long-term development up to 2035. These mark a new phase in China's development as the country will enter the ranks of "high-income" economies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is is therefore an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not only for China but for the world.  
As the first country to feel COVID-19's impact, China had less time and less knowledge than any other nation to face this deadly threat. However, its unprecedented control measures successfully capped new cases, and the number of domestic new infection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dropped to essentially zero after six weeks. 
As noted by Martin Wolf, the chief economics commentator of the Financial Times, China's successful actions meant that there never really was an "all China" COVID outbreak – there was a severe outbreak in Hubei, with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cases in other regions of China. 
Countries which then most successfully combated the COVID-19, such as New Zealand and Vietnam, did so essentially by copying China's responses, which was entirely to their credit.
Economic recovery
China's rapid overcoming of COVID-19 in turn prepared the ground for its second achievement in 2020 – economic recovery. 
Obviously, due to the pandemic,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0 China's economy suffered a severe blow as GDP growth contracted by 6.8% from a year ago. However, due to rapid overcoming of COVID-19, economic recovery had already begun by the second quarter of the year. By the end of 2020, China had experienced 2.3% annual growth for 2020 as a whole, and was the only major economy to experience positive annual growth. 
The result of these trends was that the IMF has estimated that in 2020-2021, 60% of world economic growth will take place in China. In the entire period to 2025, 32% of world economic growth will take place in China.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new target
China's other huge achievement of 2020 was the elimination of absolute poverty. According to the World Bank'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hina has lifted more than 853 million people out of poverty since 1981, or 75% of all those lifted out of poverty globally. 
Looking to the future, China unusually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be putting forward not one but two medium/long term projects to the NPC. First, the new 14th Five-Year Plan covering 2021-2025, and second, a longer-term project covering the period to 2035. These are evidently interconnected. 
By its own national criteria, China achieved the level of "moderate prosperity" in 2020. In terms of the World Bank'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hina will pass the threshold from its present international rank of an "upper middle income" to a "high income" economy in 2022-23. To give an indication of the scale of this achievement, the population of existing high-income economies by World Bank standards is 16% of humanity – China is 18%. 
The needs of high-income societies are obviously much more complex than those of underdeveloped ones. In underdeveloped societies, the dominant issue is how to satisfy basic needs – food, shelter, basic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In a high-income society, much more complex educational, medical, environmental, cultural and other need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 success of the previous five-year plans means that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longer-term program to 2035 has a new center of gravity of beginning China's development as a high-income society by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But increasing incomes and more complex nee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will transform and enormously expand numerous global markets and human experiences associated with high living standards as well as enormously enriching the liv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mselves.
Climate change
In addition to transitioning to a high-income economy, a further decisive future task affecting not only China but all humanity was marked by the "two sessions" this year.
In September 2020, China pledged two key goals regarding humanity's common struggle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a peak in it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before 2030 and net zero carbon emissions by 2060. These commitments were widely welcomed globally as a "game-changer" on the international struggle against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 and will now necessarily be embodied in China's economic strategy. 
John Ross, Senior Fellow, 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s a columnist with China.org.cn. 


推荐阅读

刘元春:未来会出现严重通胀吗?需警惕后疫情时代的超级问题

警惕外部环境七大风险,中国须适应“逆风”崛起

拜登真的有资源制约中国吗?FT首席外事评论员:比较困难!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