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份中国气候投融资智库报告正式发布:解开中国绿色未来密码

人大重阳 2022-07-1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人大重阳网综合媒体报道:2022年7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联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召开“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邀请多位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知名专家参与讨论,并对外发布《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智库研究报告,首次对外解码中国绿色未来。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评论通讯社、新华财经、中国银行保险报国际商报、上海证券报、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新浪财经、深圳特区报等数十家媒体参加此次报告发布会的报道,全国一百多万人通过在线直播收看了此次报告发布会。

多家媒体报道本次发布会

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主持了开幕式,王文表示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国人民重阳金融研究院在过去多年一直致力于绿色金融和碳中和相关的研究工作。此次论坛在当下中国的发展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研讨,自“双碳”目标以来,中国的政策顶层设计的环节推进速度非常快,其中气候投融资的试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在线发表了特别致辞和主旨发言。郑水泉表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各国需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如何传播中国气候治理行动、中国绿色发展经验。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党委书记、总编辑邓红辉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副总编辑,21世纪报系党委书记、总编辑邓红辉随后在特别致辞中表示,2022年是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之年,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政策安排与市场行动,气候型资产结构调整在金融领域已势在必行。各省各市、各行各业都肩负着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责任和使命。如何找准气候投融资下一步的方向,如何结合城市发展推动绿色金融转型升级,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重点方向。

主旨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

在主旨发言环节,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未来30年当中,绿色低碳投资的总的融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其中90%要靠社会资本、靠金融体系来动员。在绿色低碳投资当中,大概三分之二跟应对气候变化、减碳和适应是相关的。未来的气候投融资体系的构建至少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比较明确的标准来界定什么样的项目符合气候投融资的要求;二是要做好披露和碳核算;三是需要支持气候投融资的金融工具;四是政府要提供激励措施让各种各样气候投融资项目能够更容易地获得社会资本。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副主任、绿色中国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缪宏
随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副主任、绿色中国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缪宏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绿色行。党的十八大以来,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联合承办的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第一个宣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主题的活动,目前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度越来越高,已成为面向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十三年来,“绿色中国行”活动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领导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如今已成为全国林业和草原公益宣传影响力最大的品牌公益活动,多次受到中央和省部相关领导的表扬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则表示,在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中,我们强调“专业化”,为此组建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专委会汇聚了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众多气候友好型企业,吸引了大量气候政策、产业政策、金融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其中还不乏有很多投融资领域内的优秀从业者,为气候投融资理念的传播、学术的讨论、具体工作的支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城市新闻部主任、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研究总监李博随后主持了报告发布环节。

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总编辑、21世纪经济研究院院长陈晨星
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总编辑、21世纪经济研究院院长陈晨星随后表示2020年以来,我国气候投融资领域政策措施加速落地,随着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工作的逐步展开,我国将发挥金融在气候治理方面的更大作用,进一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2022年,我国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工作即将开展,在气候投融资与我国发展紧密相连的情况下,针对这一全新的投融资体系的研究正当其时,并于最后启动了报告的发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项目副主管刘锦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项目副主管刘锦涛发布了报告《气候投融资与中国未来》,刘锦涛向来宾简要的介绍了报告内容,他表示,《报告》报告以全局视野探索了中国开展气候投融资面临的五大挑战,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融资难题、投资资金与项目的错配问题、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单一问题、企业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意愿较低、绿色金融难以对所有的气候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等,同时也指出了气候投融资未来具备的三大深远前景,包括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双发力、试点城市与机构运作共协调、长远目标与短期步骤相结合。报告表明,通过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开展,中国将逐渐探索和建立全新的气候投融资体系,讲求气候投融资的节奏感与渐进性,注重实效性与可行性,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也体现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特色。

报告发布环节主持人:21世纪经济报道城市新闻部主任、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研究总监李博

城市


之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项目副主管赵越主持了城市案例特别分享环节。

“中国城市‘双碳’智慧监测管理平台”宣传片截图
他首先先向各位嘉宾介绍了“中国城市‘双碳’智慧监测管理平台”,这款平台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北京东方国信共同打造而成,平台致力于让城市更加高效、更加专业地实现减排目标。

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
随后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表示,中央提出要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让资本有序发展、持续发展。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随绿色发展应运而生,并积极发挥引导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的金融导向作用,代表着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开辟了金融业绿色通行的一条快车道。

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谢剑锋
接着浙江省衢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谢剑锋和大家分享了衢州这几年在气候投融资方面取得成绩。衢州将牢牢把握试验区转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按照“1446”工作思路,以探索基于碳账户的转型金融路径为主线,聚焦双碳目标、人与自然、共同富裕,创新理念、迭代举措,持续巩固深化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和普惠金融工作,努力使衢州成为建设启动实施最早、政策保障最强、产品服务最全、数字赋能最好、金融生态最优、实践效果最佳的绿色金改示范区,打造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浙江样本。

武汉市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江
最后武汉市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江向大家分享了武昌区如何利用气候投融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一些实践经验。武昌区利用传统金融业较为集聚和发达的基础条件,发挥在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突出地方碳市场交易试点领先和全国碳排放权中央登记确权为核心的鲜明特点,开展气候投融资集中登记注册,放大融资效应,量化减排成效,助力气候投融资试点复制与推广,贡献武昌智慧和方案。

城市案例特别分享环节主持人: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项目副主管赵越

专家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主持了专家研讨环节。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给大家分享了气候投融资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同时表示要实现碳中和,我们需要有巨大的资金投入,每年需要139万亿的资金,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所以在这个阶段,气候投融资在整个碳中和变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他指出在2021年,中国的全球能源转型投资,已经首次突破了7,550亿美元,在全球的投资大概占到了35%以上,是美国的两倍还要多,表现非常抢眼。在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未来仍然有非常多工作需要共同推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随后从政策背景,气候投融资在城市发展中潜在的工作内容以及试点城市三个角度进行分享,以兰州为案例阐述了气候投融资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并且明确指出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分享了目前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的建立和风险管理的进程,以及对如何在整个气候投融资中切实推行碳定价等各个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
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提到自2020年提出“3060”目标以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陆续发布,全面布局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业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业务增长迅速,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低碳转型、环境信息披露和参与全球治理,建议未来金融机构应该率先垂范推进自身运营碳中和的相关工作、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以及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合作与交流。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随后表示,对于未来的气候投融资来说,最为关键的是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问题。整个经济要实现碳中和,必须达到五化,资源的节约化、用能的电气化、电力的绿色化、电网的柔性化、经济的循环化。而这五化都离不开电力系统的绿色化,能源系统如果可以实现净零排放,那我们距离碳中和目标就又进了一大步,大家需要高度关注电力市场的改革问题。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总结了国际自愿碳减排市场的几种类型和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指出我国的自愿碳减排市场可以结合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在整个碳中和进程中,发挥解决资产定价、风险管理、引导投资、稳定预期的功能。我国的今天的气候投融资,应该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循序渐进地推出中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出中国的自愿减排交易产品,以促进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中国的气候投融资。

专家研讨环节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2年5月,气候投融资试点基本完成评审工作,即将全面启动运行。在气候投融资城市试点的推进下,中国势必会加速积累应对的气候变化的金融经验,发挥金融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气候治理作用,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改革与创新等。作为新型智库,为了推进双碳目标,人大重阳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发布《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绿色复苏的契机、困境与出路》《“碳中和”元年与金融业的绿色升级》《“碳中和”中国城市进展报告2021》《纠正运动式“减碳”,来自欧美国家的教训与启示》等研究报告,举办了一系列“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合作开发“碳中和”智慧监测管理平台等,推出了“碳中和十讲”系列等公益在线直播讲座。今后,人大重阳将继续紧密围绕碳中和和绿色金融,传播与此相关的科学知识,为科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增力添瓦。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