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定向降息!智库晨会激辩,还应再大幅降息吗?
编者按
几天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尽快大幅降息,提振投市、楼市和消费》一文引起广泛的内外部关注。此后的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相关降准、降息政策,市场反应不一。对此,在坚持了11年的每日晨会上,人大重阳研究部门聚焦此轮降息效果、继续降息可能性与力度、风险防范等议题各抒己见,自由争辩。人大重阳君把1月25日工作晨会内容做公开刊发,分享部分人大重阳研究人员的看法如下:
刘英
降准降息的目的是促经济增长
开年第一降力度精准有力,
时点内容符合市场需求与预期。
降准降息的目的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这有助于稳定市场,提振信心。降准所释放的1万亿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规模。今年美欧将进入降息周期,外部压力减小,内部物价低位运行,内外部环境支持今年多次降准降息,加之节前年前资金需求量大,降准降息有助于促增长、稳预期。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
打出政策组合拳,
促进经济增长。
今年数次降准降息可期,不仅要总量性和结构性货币政策结合,而且要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不仅要降准降息并用,而且要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将结构性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配套使用,将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结合起来,提振和促进经济增长。1月25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利率下降25个基点,今年更大幅度更加全面的降息可期。要将降准降息效果落到实处,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降低实际融资成本。
降准降息固然能够释放资金,但银行是否放贷给企业、股市能否上涨关键还要看公司业绩,公司赚不赚钱本质看经济是否增长,蛋糕能否做大。这需要从根本上推进改革,理顺机制,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传导机制要畅通无阻,防止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自转。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的是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审慎关注降准降息的效果,
既要国际比较,
也要纵向比较防副作用。
横向看,为救市和促增长,美欧日近年来采取的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美国疫情期间采取的是降至零利率叠加无限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陡峭加息至5.5%,欧洲八年负利率,最近才加息十次至4%以上,日本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始作俑者,至今还在收益率曲线控制。纵向看,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2008年推出4万亿时的背景完全不同,当时我国还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也都不高,4万亿既是为救市救企业也在救美国。当下降准降息是为了提振国内经济,需要深化改革和开放,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破处各种壁垒,让中国经济大循环畅通无阻,完善法治环境,让民企外资放心投,大家都多干一点多赚一点多花一点,中国经济才能稳健增长不回头。蔡彤娟
央行本次的降准降息相结合,释放出“宽货币”的政策信号,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有助于稳增长、稳预期、稳市场。降准方面不同于之前每次下调25bp,此次直接下降50pb,意在向市场释放足够的流动性;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25bp,而不是下调LPR(当前1年期LPR为3.45%,5年期以上LPR为4.2%),在性质上属于结构性降息。
从成本来看,央行降准降息均有助于降低银行资金成本,释放了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的空间。而央行此次降准 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流动性,为银行释放更多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有助于进一步打开银行为实体经济让利的空间。央行此次降息是结构性降息,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是金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支持“三农”、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有助于银行获得更加优惠的政策资金,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当前政策方向是对的,结构性降息为LPR下行铺路,向实体让利的空间扩大,下一步应该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基础上的积极有为,继续结构性降息,提振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关心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同时结合宽松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上行。
李珊珊
此次降准和结构性降息后,未来仍有必要全面性的降息,力度也可加大,同时注意保留子弹,平衡各方利益。
1
未来降息力度可有所加大
降准对社会融资成本的降低直接效应有限,结构性降息受益面也偏窄。当前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严重不足,直接降息能够对投资和消费起到更直接的促进作用,单次降息幅度上可有所加大。2
注意保留子弹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多重约束不是短期因素,挑战刚刚开始,虽然理论上可以短暂牺牲银行息差以保经济增长,但利率一旦快速大幅下调,恐怕易降难升。而且当前中国仍有不少储备政策工具,利率政策还要考虑为未来可能的更大挑战保留子弹。3
基于中国金融体系投融资结构的特点,要注意平衡各方利益。
一是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国内存款是广大低收入群体最重要的财产性收入来源,利息收入财富缩水效应反而可能影响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二是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很低,银行难以加大跨境资产配置应对国内利差收缩。三是中国对银行体系间接融资的依赖度更高,即便对间接融资依赖度相对高的日本,上世纪90年代上市公司市值与GDP比率已接近中国现在水平。因此,相对发达国家,甚至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确保银行的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对中国经济更为关键。2023年3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73%,已经低于监管认为的1.8%以上的“合意”水平。如果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将大大影响其信用扩张能力,当然,极端悲观和衰退时期监管容忍度放松也是一种逆周期管理的方式,但那是极端情况。为此,未来在存贷款端降息的同时,可适时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存款利率自律机制,创新存款品种,增加居民存款可选择空间。但目前企业投资和居民购房需求不足更多不是受融资成本约束,而是缺乏信心或好的投资方向。因此不可高估降息本身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更为关键的是要重视深化改革、宏观、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组合拳的综合作用。申宇婧
降准降息的关键在于防通缩,提升货币政策效力
方向明确
现在我国面临的内部宏观形势是增速下滑,甚至有通缩的风险,这意味着促进经济增长与防通胀的宏观目标出现了少有的一致性,宏观政策要更加积极主动。降息与降准作为作重要的总量型政策工具之一,此时更应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在降准的基础上,更应通过后续降息调节资金流向结构,引导资金的合理分配。此外,外部环境下今年的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减少了我国降息的压力,为我国降息提供外部空间。效果如何?
中国降息降准所释放的万亿资金只有流到实体经济才可发挥实际作用,而目前这一传导机制存在堵点。从货币流通来看,当下中国金融体系里货币流通速度变慢。M2的增长速度远高于 M1的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关键数据中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里空转,进而出现了存款利率越降越存,贷款利率越降少贷,企业不敢贷、不愿贷,居民快还贷、不增贷的困境。这使得资金无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经济运转的活力下降,引发通缩趋势。
在通缩预警下,导致中国的实际利率走高。2023年12月我国中期借贷利率MLF维持不变2.75%,CPI-0.3%,实际利率3.05%,从历史同期来看明显偏高。12月,美国联邦基金有效利率为5.33%,CPI3.4%,实际利率环比降低至1.93%。对比来看,我国的名义利率并不算非常高,关键是通缩趋势下的实际利率走高,构成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实际抑制。另外,由于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有很多隐形成本的附加,导致实际融资成本远高于名义成本。怎么办?
无论现在的降息空间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降息的空间判断会有所不同),均应切实通过防通缩降低实际利率。一方面,要提升民众的信心和预期,另一方面,在降准降息的过程中,使得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进行更好的配合,畅通货币传导机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刘锦涛
推动定向降息加大精准支持小微普惠绿色行业力度
此次央行降准降息双发力在向市场输入流动性、展现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和释放长期稳增长信号的基础上,还通过调降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来提升货币政策的定向性与精准性,力度超过预期,市场认可度较高。
2023年,民间投资上年下降0.4%,中小微企业动力不足,面临融资压力、偿债压力等多重挑战,央行在2024开年即放出降准降息大招,进一步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支小再贷款将发挥长效普惠机制,引导资金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困难、激发活力。
预计未来陆续还会有其他精准降息配合一系列货币政策组合拳支持小微企业及重点行业,并且应当加大对具备普惠、绿色、新兴行业的资金引导和支持力度。
当前,新能源、新科技等高端制造业正培育出经济增长新动能,新能源、光伏、锂电池比上年分别实现30.3%、54.0%、22.8%的高增长,为2024年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此前在2021年,央行就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以及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转型的成效显著。未来通过更多精准降息举措发挥重点行业,是在经济企稳向好的环境下给市场主体注入的强大信心,持续提升薄弱环节的复苏预期。徐天启
2023年,我国总体经济增长5.2%,但无论是居民还是企业,都普遍感受到生活、经营压力的增加。从货币角度看,代表企业流动资金余额的M1增速全年一路下行,从2023年年初的6.7%降至12月的1.3%,显示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我国充分的生产能力和相对疲弱的消费能力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就在昨天,央行宣布降息降准,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引发社会热议。我认为,为缓解当前压力,进一步降息是必要的,我国利率仍有下调空间,当前各项基准利率水平与经济、物价增速基本能够匹配,降息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鲁东红
双降对市场、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更大的意义是向市场释放稳增长信号,目的是提振市场信心,从而调节货币乘数,但能否提振,还需观望,可以说,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因为整体市场上并不是那么缺钱,而是缺乏好的投资标的。降准之后,银行会不会增加信贷投放,还取决于实体经济有没有有效的融资需求。如果大家不愿意贷款,资金不能进入实体经济,反而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
因此,政府更应该通过定向降息等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即新产业、新服务、新制造。这些方向不仅代表产业升级的方向,而且资金的合理应用对经济复苏将产生更大的效果。
另外,降准降息的同时,也要配套其他结构性政策工具,如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等。唯有打好政策“组合拳”,才更能体现政府稳增长、稳就业的急迫性,避免落于只表态不搞真优惠的舆论骂战中。
对企业来说,降息有助于改善企业盈利预期,但企业是否贷款,借多借少,均受整个经济发展预期的影响。若企业预期所能获得利润超过所承受的风险,不用政府的各种刺激政策,企业也会想方设法扩大再生产,尤其信心充足时,民营企业的活力将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复苏。马勇
降息的一个重要效果是对财富资产的重新分配,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30多万亿,降1%就意味着重分配2.3万亿,约等于2%的GDP。虽然幅度不大,但是我们每年都在实施这种调整。
而存贷往往是一条线的,贷款利率降,存款也会降,那么谁掌握了存款的大头,居民存款活期加定存135万亿,平均每一个中国人9.5万,不难判断出这个平均值肯定是被少数人拔高了。
不管是谁掌握了这笔财富,他们肯定是降息中的让利者,而让出来的利1/3给到居民,具体就是房贷、车贷、信用卡还的利息更少,另外2/3给到企业,转化成利润,虽然利率可能只降了1%,但是对于那些高负债不赚钱的企业来讲,利润可能涨一倍都不止,简单的说就是把钱生钱的财富转移给实体经济。
在增强降息力度的同时,要注意考虑两个因素:
第一,中国经济的下行更多源于结构性问题,因此全面性降息的同时应继续坚持结构性、差异化原则。
第二,虽然目前存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但短期内中美利差大幅缩窄的难度较大,因此,如果大幅降息不能与有效的改革开放、宏观、财政政策有力结合,对资本外流的刺激可能超过对经济的带动。推荐阅读
裘国根罕见撰文:投资是一场与不确定性打交道的游戏(附新书发布会议程)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点“在看”,给个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