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技术领导力”关注∆ 每天早上8:30推送
口 述:梁宁 著名产品人 、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本文源自梁宁在总裁读书会上的分享。梁宁结合自己的阅历分享了《原则》对她的影响,以及本书作者瑞·达利欧的人生智慧。正和岛作为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瑞·达利欧写的《原则》,2017年在美国一出版就登上了亚马逊商业类畅销第一名,写推荐语的大佬不计其数,比如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黑石基金的创始人等等。瑞·达利欧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本书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不管在美国还是我们中国,简直应者云集,都有一种不读《原则》没法聊天的状态。对一般的读者来讲,瑞·达利欧这个名字可能不熟悉,但是在投资圈,他是大名鼎鼎。
《时代周刊》曾经把他评选为当今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他在一个两居室里创办了桥水基金(对冲基金),现在管理1600亿美金的资产,也就是说他一个人管理1万亿(人民币)。
无论是规模还是营业额,桥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基金。福布斯评选他是全球最富有的100人之一(他个人的资产大概是154亿美金)。
各位可能会发现,我刚才一直在报数字,而且都是大数,为什么?其实这也是我推荐这本书、这个人的部分理由。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梁宁你有没有注意过,我们中国人普遍不会处理大钱,但是对小钱充满了感觉:我们精于各种打折,菜市场讨价还价,一根葱你多收我5毛钱,那气死了简直;那碗面10块钱,这碗面8块钱,吃的便宜一点,挺沾沾自喜……你会对所有的小钱历历在目,但是对大钱呢?100万的存款到底该怎么处理,不太清楚。不但是普通人,包括我认识的一些大佬也是类似。举个例子,我就不说名字了,公司已经上市,挺有名的一个人。你能看到他,办公室里面买了一个设备贵了,他生气啊;但是在美国的3000万美金投资打了水漂,这个人反而没什么反应。所以这反映了什么?我们所有的聪明,我们日常的情绪,大量的其实只会处理小钱,一大笔钱摆在你面前,不会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一眼,一个管理1万亿的人,人家是怎么看待钱、处理钱的,他是怎么做决策的。你的钱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可以问我们在座的所有人。所有的钱无非来自于两个类型:1、你日复一日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上班给你发工资;2、来自于决策,我不生产任何东西,我所有的收获来自于我的判断、我的决策。
20年前,我在联想上班的时候,我问过郭为(现在的神州数码CEO):你怕什么?他跟我讲:我怕选择。然后随着我慢慢的成长,经历过很多的选择,我就理解了,选择其实意味着决策,意味着判断,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害怕选择、害怕判断,所以喜欢“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一切不需要我判断、选择,这就是好日子,但是这会好吗?相反,我们看一眼瑞·达利欧,他个人1000亿(人民币)的身家怎么来的?他没有一分钱是来自劳动,来自他的生产,他所有的收入都来自判断。我在得到《产品思维30讲》里面讲过“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其中有个例子,讲一对双胞胎,两个人2007年同时大学毕业,一个进了杂志社,一个进了腾讯……10年后,腾讯的已经年薪百万,并且只要他愿意离开腾讯,很多单位会挖他,也有投资者投资给他创业;去杂志社的那位呢?我们知道现在纸媒这个经济体已经彻底的“沦陷”了。既然是双胞胎,他们的基因、背景、学校都差不多,论付出吧,日复一日谁不辛苦?都为了自己做的事全情投入,但这种巨大的差异来自于哪里?就是10年前的一个判断。所以,当你做完一次判断和选择之后,接着漫长的时间,只能在一个定式里等待事情发生,然后获得一个线性周期的回报。
我们再回想人生,可能就是屈指可数的几次抉择,改变了命运的走向。当然,每一次判断也都非常痛苦。这时候我们来看瑞·达利欧,他是怎么做的,如何保证自己一直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让他管理1万亿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年化收益百分之二十几。其实这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事情。瑞·达利欧和我们不一样,他在做我们害怕的事:普通人对大钱没概念,他就是一个管大钱的人;普通人害怕做决策,他的工作就是天天做决策,买入、持有、卖出……《原则》给我的第一个触动是什么呢?就是如何建立一个体系帮助我们决策。长久以来,我们对于错误,对于失败都是觉得极为羞耻。
马云讲,湖畔大学应该是一个“研究失败”的地方,为什么?如果你能够不败,有两个原因:1、你从来不跟别人竞争,处于竞争的真空地带;2、你所做的事情,是在一个熟悉的领域。
但凡场地发生变化,条件发生变化,一定会有失败的概率。
所以只要是创新,只要是创业,只要你走在你没有走的路上,那么失败这件事一定像你的朋友、老师一样如影随形。
如果你不能从失败中获得营养,失败就会成为你的一个内心障碍,最后把你封在那儿。瑞·达利欧写到一个小故事,很有趣,他们有一个员工,操作失误导致损失了几十万美金,这时怎么办?瑞·达利欧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对这件事过度反应,为什么?因为过度反应只会让周围的人试图掩盖错误。我们和身边的人也是一样,疏远隔阂,往往就是从掩盖自己的错误开始的。瑞·达利欧是怎么处理的呢?他在桥水基金做了一个管理工具——“错误日记”,出错了,写在错误日记里,你就没事;如果你试图掩盖,假装没发生,那就你一定会有事。《原则》里提到了三步:1、所有的错误一定要被记录;2、大家一起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3、耐心的解决它。瑞·达利欧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透明的组织。除了偶发的事情,很多问题都有根源,我们能不能从组织系统上分析,然后逐步解决。如果没有耐心,放任问题,组织这块只能烂掉了。
对我自己来讲,感触最大的部分是理性与人性。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看,合理的是理性,不合理的是人性。我们在学校学的所有东西都是理性,怎么做是合理的,只给你讲正确的东西。任何事情你一旦觉得不合理,怎么这个样子呢?你就会很难受。商业报道里讲的案例,其实就是把一个复杂商业中合理的那一点抽出来,给你一个理性的商业逻辑,放在你眼前。
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人构成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就有不合理,就会经常处于情绪的冲击里。不合理,他还要做,这就是人性。我看了网上很多人写的读后感,大量的人讲的工具的那部分,看上去都是高度理性。但如果只有理性,而没有人性,其实是不可长久,也不可能真正有效。瑞·达利欧列了500多条原则,不是他在屋子里凭空一拍,或者说我有钱,自己创造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我是老大,所以我定了规则,你们都照着来,不是这样的。
瑞·达利欧有个儿子,得了躁狂和抑郁的“双向情感障碍”,他儿子去住酒店,砸碎了酒店的电脑,接着被送进监狱,被狱警暴打,接着被诊断出有病,送进精神病院……这就是“全世界最有钱、最有影响力的人”的儿子的故事。瑞·达利欧就想怎么能够帮到儿子,这本书里他写了一句话,让我觉得挺触目惊心。他说一个人困在自己的大脑里,真是一件可怕的事。当他的儿子陷入躁狂,他会做一些自己深信不疑但在别人看来完全没道理的事。然后瑞·达利欧对人有了更强的观察,并和心理学专家去沟通。他说即使我们身边的正常人、包括精英,你也会有一些时刻,困在自己的大脑里,对某一些事坚信不疑。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才真的去体察人性,坚持人与人之间必须透明,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尽管这样做极其痛苦。他说,每个人上班都要做“两个工作”:一个是公司安排的工作,另一个是扮演让别人喜欢的工作。
我们能不能省点事,只表达真实想法,“让他人喜欢”这件事就不干了,完全真实,完全透明。在桥水公司,每个人的工装上都会有一个金属牌子,上面写着这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这样不同部门之间就可以尽可能和他的优点合作,而避免和他的缺点合作。
还有一套系统,如果开会时某个人说了一句比较蠢的话,耽误了大家的时间,所有参与者都可能在手机上给他打一个差评……美国很多媒体抨击桥水基金,说这家公司好没人性啊,赤裸裸的互相批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完全真实透明,瑞·达利欧这点和查理芒格很像:用一生的时间,把自己训练得无比客观。找一个和你观点完全不同的聪明人,看一看他会怎么做,并且去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不是跟随他不重要。20年前,我还在联想上班的时候,柳传志讲怎么做决策,给我很大帮助。他当时的说法是: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最后老板自己拍板。需要注意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区别。东方人会说的很含糊,西方人会做的极其具体,甚至把它做成一个计算机系统。
《原则》这本书提到的“可信度加权”就是同理,选择听谁的意见,听完了以后信他多少,然后选择和谁商量,看上去和每个人商量,内心对他提出的意见有一个分值,最后做出自己的决策。以前在我们的想象中,做决策就是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羽毛扇子一挥。人家不是,事无巨细,建立精密的系统,做一个精密的组织,彼此校验。靠着这样的决策系统,瑞·达利欧成功地预测了2008的金融危机,在这种板块性大问题爆发的时候,反而能够趁势崛起,甚至在超过万亿规模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着20%的年增长。做这期节目之前,编导问我,这本书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帮助?我觉得就是开篇讲的,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站在历史的正确一方。决定命运走向的,可能就是屈指可数的几次选择。而这些选择最终的结果,累加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请转发朋友圈、点在看,让更多人获益,感谢您的支持!
大家在看:
-End-
想看更多独家精彩推文?
关注“技术领导力”公众号
想加入社区,跟100位互联网大咖学习?
添加群助理Emma,注明“加群”
技术领导力社群
好看就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