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第一期编后记、目录

《新文学史料》 《新文学史料》杂志 2024-02-05

编后记
本期关于鲁迅与胡适都有重要史料呈现:
一是学者洪文豪发现鲁迅1929年6月2日演讲的笔记——《没有什么感想》,分两次刊载于当年6月5日、6日的北京《今天新报》,虽然找不到应该还有的最后一部分,未完,却也足以令人惊喜了。演讲这种形式,现场感极强,而演讲记录者戚维翰又恰好是鲁迅的绍兴同乡,听得真切、记得够全,所以,隔着90多年,今天读来,我们犹如现场亲聆鲁迅先生幽默而含机锋、睿智而直面现实的历史正声。《今天新报》是一份影响力不大的报纸,也没有文艺类的专栏或副刊,此前一直不被研究者所关注。——后来复旦大学的杨婷婷也发现这篇演讲笔记并投稿本刊,虽然迟了,这里也记一笔,以见学者们发掘史料的努力。
另一篇,是“历史现场”中的《胡适当大使》,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胡适赴美进行民间外交、后任驻美大使的一段往事。作者是史料大家朱正。该文汇集大量第一手史料,从历史现场中诸多关键人物各个不同的角度,呈现了风云汹涌的时代背景与人物风貌。“史学就是史料学”,新史料的发现,刷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张爱玲小辑”的四篇文章,是近几年来陆续来稿的一个组合。《张爱玲在美国的校园生涯》《张爱玲与马宽德的书信往来》《“未完成”的张爱玲》《张爱玲〈小团圆〉计划连载与出版事宜考辨》,看看题目,可以知道这一次“看张”看的是什么,而重要的是,这些文章都是基于史料的发现与探讨。
学者郜元宝《李劼人的“译”与“作”》,让我们看到作者除关于鲁迅、汪曾祺等作家的精彩论议之外,对李劼人的研究兴趣。李劼人的创作与生平,都是精彩的,但总感到他没有得到更多的阐发。所以需要更多这样的篇章——本篇还特别关注了李劼人的翻译活动,那一代作家都是学兼中西古今的。
“西译史话”栏目的投稿越来越多,本期《从蒙古国“回流”的〈家〉》《田间诗歌在海外的翻译与接受》《俞亢咏的毛姆译介》等篇都发现和整理了中外文学交流的珍贵史料。其中巴金的《家》的蒙古文译本序的发现,是收藏家宋海东带来的一个惊喜。《家》的中外版本颇多,《家》的序言也有很多篇,而这些序言、包括新发现的蒙古版序言,同中有异,互补而共同昭示巴金关于《家》里《家》外、他想对读者倾诉的心声。
其他,如刘锐关于《风下》周刊中的茅盾遗篇、曾祥金关于张彭春日记中的新文学人物、徐晓关于港台的“辛笛热”等文章,都有料、好看,不一一述及。上期刊出的《梅志家书——致胡风》,本期继续连载。
本期,是“阳”过的本刊同人克服困难、努力呈现给本刊新老读者的新年第一期;而我们的老作者刘增杰教授、古远清教授、刘宗武先生,上海图书馆张伟研究馆员,老读者湖北荆州的刘纯忠老先生,都于岁末年初不幸离世。刘纯忠老先生的儿子遵父嘱,订了2023年的《新文学史料》……我们唯有继续努力。

目  录

历史现场

胡适当大使朱正   

梅光迪的最后岁月/高传峰

港台诗坛的“辛笛热” / 徐晓

姚雪垠与大夏大学(1949—1951)/ 江明明 

史家拍案

李劼人的“译”与“作”/郜元宝 

《风下》周刊中的茅盾遗篇

——新见《“自由主义者”之一例》校读及“本事”考 /刘锐 

 张彭春《(清华学校)日程草案》里的新文学

/曾祥金 

张爱玲小辑

张爱玲在美国的校园生涯 / 金宏达  

张爱玲与马宽德的书信往来 /刘阳河 

“未完成”的张爱玲 / 郑世琳 

张爱玲《小团圆》计划连载与出版事宜考辨 

/唐娒嘉 

西译史话

从蒙古国“回流”的《家》/ 宋海东 

田间诗歌在海外的翻译与接受 /熊辉 

通过鲁迅“发现”中国现代文学

——日本汉学学者辛岛骁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王艳丽 金星 

俞亢咏的毛姆译介/周娟 方兴

史料茶座

民国名人与社会教育先驱伍达的交谊/王建勇 

徐志摩和张幼仪在剑桥沙士顿的故居重考

/ 蔡汶捷 

佚文佚信

“没有感想”的感想

——新见鲁迅1929年6月2日演讲笔记/ 洪文豪 

梅志家书——致胡风(之二)/晓风 辑注 

冯友兰致陈梦家书信二通释读/杨淑尧 

宗白华《编辑后语》补遗 /杨国龙

南洋群岛波翻笔——新近发现聂绀弩早期海外佚文 /张在军 

期刊出版

20世纪80年代科幻连环画出版现象研究

/姚利芬  

香港版《大公报》“学生界”副刊初论 /安静 


稿件初审:李玉俐
稿件复审:郭娟
稿件终审:孔令燕

2023年度《新文学史料》全国征订
邮发代号18—162
2011—2021年合订本
装帧精良,便于收藏,欲购从速
订购电话:010—65252161
投稿邮箱:shiliao1978@sina.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023年第一期编后记、目录

《新文学史料》 《新文学史料》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