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丨杜鹏:为脊髓损伤者筑起“希望之家”
导 读
新春到来,辞旧迎新,一年又一年。这一年,转瞬即逝。在这一年里,有的人收获了自己生活中的变化,有的人推动这个城市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有的人为他人生活的变化提供了自己的帮助,有的人为这座城市变得更美好而贡献着自己的点滴之力……他们,所呈现的都是这个城市里普通人的民生故事。新春佳节之际,《问北京》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这一年》,用八个普通人的小故事,一同迎接新一年春天的到来。
杜鹏:“希望之家”创始人之一
在所有肢体残疾类别中,脊髓损伤是残疾程度最重的,也称高位截瘫。除了天生脊髓损伤之外,很多脊髓损伤伤者都是后天受伤所致,他们往往需要历经更多生理、心理上的挑战。在北京,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同样脊髓损伤,但却用自身的经历及努力,带动并鼓励其他伤友勇敢地走出家门,迎接新生活,他们就是“北京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的成员们。
杜鹏:这个等于是我们基金会,然后这个屋子是我们的互联网就业(办公区),基本上这也是我们日常的一个办公室。这边我们会有一些视频剪辑什么的。
春节前夕,在创始人杜鹏的带领下,“问北京”记者走进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南里23号汇爱大厦8层——“北京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的所在地。在明亮整洁的办公室里,一张张福字映衬出过年的氛围。“80”后的杜鹏坐在轮椅上,讲起了他的过去:
杜鹏:我到今年应该受伤22年了。大四我突然生病了,脊髓瘤就是脊髓里长了东西,压迫神经了。做完手术以后就坐轮椅,出院回家在家待了5年,这5年当中就没下过楼。(我)其实是不太接受这个,因为我们家就我一个孩子,从一个马上刚毕业要步入社会,要开始美好人生的一个小伙子突然就坐轮椅了,包括自己、包括家里人也都不太接受。
汇爱大厦/肖雨芃摄
北京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肖雨芃摄
在失落的那五年里,杜鹏通过网络结识了不少“伤友”。后来,在其他伤友的带动和鼓励下,杜鹏终于勇敢地“走出”了家门,开始拥抱社会。而为了能让更多脊髓损伤伤友也能克服心理障碍,携手迎接新生活,2014年,杜鹏和另外3名伤友成立了这个北京市第一个“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
杜鹏:出家门是在北京奥运会,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前,那时候因为北京的整个无障碍环境提升都挺好的,就有机会出来了,出来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到2013年吧,几个人开始筹备这件事情,就觉得可以做点什么,就这样一直做到现在。
杜鹏正在接受“问北京”记者采访/肖雨芃摄
希望之家成立最初,团队成员秉持着“生活重建”的理念,希望能让更多的脊髓损伤者重新获得自理能力,走出家门回归社会。而渐渐地,他们所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杜鹏:我们最早是叫“生活重建”。在北京残联支持下,我们2015年4月开的第一期班,在这个班里就告诉你怎么适应轮椅上的生活,还有就是无障碍环境的推动。随着我们2008年奥运和残奥会召开,北京其实无障碍整体提升挺好的,但是很多残疾朋友不知道,然后我们就把一些地铁的、公园的、酒店的、商场的一些服务站的情况做成小册子,能让更多人知道,也是鼓励更多伤友出门。后来我们又在做商用的“职业重建”。
“希望之家”举办的部分培训班合照/肖雨芃摄
“希望之家”互联网就业办公室/肖雨芃摄
在“希望之家”的会客厅里,有一个特殊的展柜,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精美的手工艺针织品,这些针织品都出自于去年刚刚成立的“美丽工坊”。“问北京”记者注意到,其中那束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荣耀之花”格外引人注目。
会客厅里的展柜/肖雨芃摄
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荣耀之花”/肖雨芃摄
杜鹏说,“美丽工坊”的诞生正是受到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颁奖仪式手捧花项目的启发。
杜鹏:我们看到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花束以后,不断地开发新的产品,包括我们给很多企业做一些手办、伴手礼,包括文创这条路也持续地在扩展。
记者:这个是先有的工坊,后接的这个工作?
杜鹏:应该是我们先有的文创,先有的冬奥和冬残奥的颁奖花束,后来才有的美丽工坊。我们也是想带动更多伤友去就业,要有收入嘛,因为这个项目是比较适合伤友来做的。
会客厅内“美丽工坊”牌子/肖雨芃摄
“希望之家”的各种手工艺针织品/肖雨芃摄
郭媛媛:我最开始做的是那种黄色的小桂花,因为它很简单,现在看来特别简单,因为它只有用一种针法就可以了。(但是)当时我觉得我学这个啊,好像就学了得有半天,然后学会了。
郭媛媛坦言,正是因为“希望之家”的存在,才让她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意义,找到了个人的价值。
郭媛媛:从跟机构接触之后,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一个“天差地别”的状态的改变吧。
记者:用得上“天差地别”这个词吗?
郭媛媛:可能都不足以形容。我是先天的脊髓损伤,从我出生到我30岁这段时间,第一没上学,第二没有工作,第三就是基本上从十几岁开始在家呆着,越来越不想出去,不想和任何人有任何接触。生活是什么呢?那个时候如果说去形容的话,那段时间我觉得没有生活,只是一种生存,就是我是一个活着的生物,但是我不是一个活着的人。
郭媛媛接受“问北京”记者采访/肖雨芃摄
从原来的被照顾到生活自理,再到之后的实现个人价值,杜鹏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伤友通过加入到他们的“希望之家”,真正能从心理上“站”起来,“走”出去。
杜鹏:以前可能受伤觉得是挺可怕的,但是现在很多年轻的伤友,他可能受伤一年、两年,或者甚至更短几个月,他就已经融入到我们这个群体了。有我们这样的组织,包括有我们国家政策、残联的政策,其实大家受伤以后也不用太担心,也是为了帮助更多的朋友能尽快地走出来。
“希望之家”的康复训练室/肖雨芃摄
杜鹏:从我们自身感受觉得,各方面的关注度都已经提高,包括整个无障碍环境,因为去年(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也实施了嘛,整个对无障碍环境的关注,还有重视度,包括一些残障朋友的权利义务等等,我觉得社会是越来越关注了。因为有了良好的无障碍环境,更多的残疾朋友才能走出家门。呼吁更多的社会大众,能关注到自己身边的这些无障碍环境。还有就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伤友他可以走出来了,包括我们就业的环境,也希望更多的企业能更好地去接纳这些残疾朋友去就业。
小 问 说
身残志坚,
为伤友筑起“希望之家”。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记者丨张钰 实习生丨肖雨芃
编辑丨张钰 实习生丨肖雨芃
值班主编丨十月
问 精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