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守护健康,抵抗耐受——帕纳替尼的研发之旅
药物研发领域小白,对药物研发曲折历程有浓厚兴趣,愿与诸君共同学习。
摘要
伊马替尼的上市开创了靶向药物分子治疗的新领域,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伊马替尼的反复服用,容易刺激Bcr-Abl激酶发生变异,这也是白血病细胞产生伊马替尼抗性的主要原因,尽管格列卫(伊马替尼)耐药期相对较长,但是,只要患者服用,总有一天会耐药的。
那么,对于治疗耐受伊马替尼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怎么办呢?帕纳替尼(ponatinib)将是最好的选择!
帕纳替尼虽然上市晚于伊马替尼10年,却是针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其研发过程做到了精雕细刻的考察、反复地验证,整个过程是严谨的、是艰辛的,研发的源头性和路径上也具有独立和独创的品格。
源于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
在研究上述内容的同时,ARIAD还启动了以依赖周期蛋白激酶(CDK)为靶标,研发抗骨质疏松的课题。2,6,9-三取代嘌呤化合物purvalanol A(4)是CDK强效抑制剂。化合物4抑制CDK2的活性IC50高达70nmol·L-1,但抑制与骨质疏松相关的Src激酶活性不高,IC50=0.24μmol·L-1,由此设计合成了在嘌呤2,6,9-位变换不同取代的化合物。
将化合物4中2位的异丙基去除后,活性降低6倍;再将9位的异丙基换成间羟基苯乙基,活性提高60倍,这提示9位为大片段有利于同靶标的结合。6位的氯苯基去除氯原子后活性几乎不变,但是2位烷胺基换成环戊基时活性略有下降,而6位的苯环对位连接氧化膦基或亚甲二膦酸基时,对Src激酶抑制活性显著提高,其中化合物9活性最高,IC50=0.45nmol·L-1,代号为AP23464,为里程碑式化合物。
02
转向研究CML的双重抑制剂
化合物9对两个激酶Src/Abl的抑制作用IC50都低于1 nmol·L-1, 根据化合物9与Src晶体结构信息,认为将亚乙基的柔性连接基刚性化,以固定末端苯环的取向,应能提高活性。用分子对接方法将N9连接的乙苯基变换成trans-乙烯苯10,由于双键的定向作用,使苯基结合于激酶突变后产生的特异性疏水腔。同时也合成了cis-乙烯苯11以验证对接结果。进而模仿达沙替尼的结构片段,合成了trans-乙烯2,6-二甲苯基化合物12和cis-乙烯2,6二甲苯基13,抑制酶和细胞的活性进一步提高。然而,化合物10和12对Src和Abl抑制活性相差较大, 为提高对Abl激酶的活性,将二丙膦氧基片段换为体积较小的二甲基化合物14,拉近了对Src和Abl的活性,为此固定二甲基膦氧基不变,变换N9乙烯基连接的芳环。
03
另一路径—设计DFG-out构象的抑制剂
上述以化合物9为先导物所优化的双重抑制剂,N9连接的片段所结合的位点是活化环套的DFG呈与ATP结合的状态,即结合于DFG-in构象的抑制剂。同时进行的另一途径是合成激酶的活化环套呈DFG-out构象的抑制剂,犹如伊马替尼结合样式。Abl激酶与抑制剂的晶体结构表明,当活化环套呈DFG-out构象时,抑制剂N9连接的二芳酰胺片段与酶形成了氢键网络,故而设计了化合物15。
3.1 C6取代基的变换
3.2 N9连接片段的变换——借鉴尼洛替尼的设计优化N9位置,借鉴了诺华的尼洛替尼的设计理念,合成了脲基和反向酰胺连接的化合物23和24。23几乎没有活性,而24的-CONH-比区域异构体16的-NHCO-活性强,犹如尼洛替尼活性强于伊马替尼。为此,以24为新起点,优化末端芳环。构效关系表明,在三氟甲苯基环上再加入卤素(25、26)活性减弱,三氟甲基换成叔丁基(27),对Src活性提高一倍多,但抑制Abl作用降低,提示这两种激酶结合腔的差异。化合物28为异丙基,都比叔丁基弱。然而27亲脂性过强,clogP=6.76,超过化合物24,综合考虑27不可取。含叔丁基的芳杂环化合物中异噁唑29对Scr和Abl都很强,但大鼠药代不如24。化合物30的活性优于24,而且亲脂性比24降低10倍。有趣的是,将上市药物尼洛替尼的“大块片段”连接在酰胺上,化合物31活性非常高,说明该优化的模块适用于本系列中,也意味着与激酶结合的相似性。
3.3 连接基乙烯基的变换
化合物33与32比较(同样35与34相比)虽然对未变异的Abl的活性相近,但对变异的激酶活性(AblT315I)提高了30~40倍,这些结果说明乙炔基是优化的连接基。然而化合物33和35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不佳,且很容易被代谢消除,须进一步优化。
3.4 骨架迁越——更换嘌呤环
化合物36和37对Abl的抑制活性很高,证明了骨架跃迁的成功,但是大鼠的药代动力学不佳,可能是由于嘌呤环上的氨基或乙酰氨基导致的,故去掉氨基后,化合物38保持了对变异酶的活性,而且改善了大鼠药代,口服利用度42%。但Abl的活性弱于36和37。在咪唑环上加入助溶基团后,39和40的活性仍不高,还得以新的途径优化活性。
3.5增加与活化环套的结合——模拟伊马替尼的结构设计
变换碱基片段的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1的哌嗪N4被氧原子替换,吗啉化合物42活性显著减弱,佐证了N4形成氢键的重要性。43和44分别为缩环和扩环化合物,虽然也存在类似于哌嗪N4的氮原子,但这两个化合物的活性弱于41,将41的N-CH3换成较大的烷基或氟(或羟)乙基(48、49)都不利于抑制突变株。
3.6母核吡咯并吡啶的再检讨
化合物52~55的活性表明,52和55对变异激酶的活性略有提高,但是53和54的活性降低。另一思路是,为了降低41的亲脂性(clogP=6.69),在吡唑并吡啶环的不同位置加入一个氮原子(加一氮原子分配系数降低1个对数单位),化合物57和58活性显著提高,尤其是57。56的低活性是由于杂环的8位是用氢键接受体占据了氢键给体的位置,从而发生互相排斥的缘故。58的大鼠药代优于57,下一步是对母核换作咪唑并吡啶后的继续优化。
小结
帕纳替尼是一个线型分子,它的研制涉及了整个分子所有的基团和片段的优化,虽然同类产品伊马替尼在它10年前面市,也在设计上有所借鉴,但仍不失为创新性药物。在分子设计−合成−评价−构效关系分析的循环反馈中,结构生物学、分子模拟和药物化学的交织应用与印证,对结构的各个侧面做到了精雕细刻的考察,甚至是反复地验证。
Me-too:First-in-class,想成药,咱们可太难了
血液中的"黄金救命药"何时实现工业化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研发进展
立即解锁你的掌上专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