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一)

贺南轩 财智世界 2024-01-09

编者按:

《撒向祖国大地的红色种子——为我走进中国人民大学70周年而作》一文,由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教授贺南轩先生写作完成。全文用朴实而有意境的文字,并辅以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讲述着虽颠沛流离仍一心向学的少年,成长为成就斐然、桃李芬芳的著名学者、师者的经历。文章不仅再现了老一辈会计学者的个人经历,更折射出我国会计发展的脉络印记,个中艰辛不易与成就惊喜,值得细品。全文分八篇陆续推出,此文为第一篇“我的童年和少年”


教授




▲摄于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60周年纪念日


我的青少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经过几番周折与磨难,我于1947年考入南开大学(南开)会计系。70年前的夏天,也即1951年7月我从南开毕业,8月坐天津的大学毕业生专列由天津抵北京,到中国人民大学(人大)读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当年9月,来自全国著名高校的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年轻教师也加入人大研究生班的行列。前后一两年,更多的有志青年或成为这一研究生班的学员,或成为新生的人大会计专业的教员。从此以后,我们一辈子或在人大,或在全国各地著名高校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用实际行动实现了我党元老之一、人大首任校长吴玉章当年诗一般的嘱托:“像一颗红色种子那样,撒到祖国的大地,开花结果……”



  ▲人大校园内的吴玉章校长塑像。上有邓小平所题“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学家”,李鹏所题吴校长姓名以及出生和去世日期。



  ▲人大校院内的吴玉章校长塑像,栩栩如生地反映了他殷切希望年轻的人大学子像红色种子,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的形象。



 ▲1955年人大会计研究生毕业留影。

一排左起:2温坤,3张琴华,4张孟春,5高治宇,6朱亚芳,7张郁波(中南财大代培),8贾春华,9习雁英,10沈伊莉,12徐基晋,13洪津珍,14刘泽贞,15王署静,16俞察,17赵学勤

二排左起:2阎达五,3田源,4王于,5黄寿辰,6郭厚登,7肖丘,8高岚,9赵锡禹,10张尚武,11赵玉珉,12沈俊祥,15金忠煜

三排左起:1石成岳(上财代培),2杨宗昌(西北大学代培),3贺南轩,4马英麟,6王庆成,9姚焕庭(上财代培),11姚梅炎,14王贤春

四排左起:8王松年(上财代培),9毛伯林(西南财大代培),14李学柔(中山),16夏乐书(东北财大代培)

五排左起:12白肇鲁,13阎金鍔 


今年是我由南开毕业入人大70周年,在这极富纪念意义的时刻,特将本文奉献给我国广大会计人,目的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我坎坷而丰硕的会计人生,展示人大会计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会计事业的深远影响。




1927年12月,我出生在离宁波市区很远的一个小镇——大碶镇。我的童年和少年苦难比快乐多。


  ▲我的出生地宁波市北仑区大碶镇贺家村。


 ▲我的出生地大碶镇汤家桥,我家的建筑材料店原来就在桥边的横街上。



  ▲我的出生地大碶镇家宅门前的池塘,现已经过现代化改造。


我父亲在镇上经营一家建筑材料店,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前,经营状况还不错。战争爆发后人们盖房少了,生意清淡,家道渐渐败落。


特别是日寇飞机经常来袭。有一次在街上投下几枚炸弹并引发火灾,中街变成一片瓦砾。人们为了躲避轰炸,都是清早煮好早中两餐饭菜。吃完早饭,全家就跑到附近稻田、坟堆或者树林躲避,傍晚才能回家,非常辛劳。


我们家除了自己家人,还包括从出生就在我家的我的表姐妹两人。她们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姑父母,在大后方昆明经商,她俩一直由我祖母也就是她俩的外祖母抚养。


为了躲避日机轰炸,我父亲还把我和表姐带到一个叫新武坳的山区小学暂读两个月。我们是走着去的,25里对于还是小学生的我是很累的。幸好晚餐有野猪肉和很下饭的雪里蕻炒油煽豆腐,吃得特别香。


后来,我们全家包括表姐妹,还在靠山的一所尼姑庵寄住了两个多月。庵内有葡萄架,挂满了葡萄,庵外山坡上有李子林,我经常上山采李子吃。有一天,起风了,用来护林的小楼上的四周围席被风吹得鼓鼓的,接着就下起了雨。“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体会到了小学里念过的这句诗的真实意境。


我和表姐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完小学。初中我们两人也是一起上的。


一年级时,我们在宁波市内效实中学注册,但学习和住宿都在离市区很远的寺庙内,只能寒暑假回家。那年市内还发生了鼠疫。为了灭疫,疫区房子全部用火烧了。


二年级时,宁波已经沦陷,效实中学迁到国统区。我和表姐改上新办的器贞中学,在湖西竹洲,环境很好。看校名,好像是爱国人士办的。夜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日军的警车声,抓捕抗日师生。


三年级时,器贞中学可能停办了,我和表姐转入市内明州中学。音乐课教的都是流行歌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千里送京娘》的主题曲,很好听。这部电影我也看了,这是我童年很少有的美好回忆之一。现在我的手机中还收留了这首歌曲。但是,想起沦陷前我们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受的苦难,想起沦陷后我们每次经过市区大桥——灵桥两头的日军岗哨时,必须向日本哨兵鞠躬的情景就不是滋味。什么“中日亲善,共建东亚共荣圈”这一套,只有汉奸才相信。


我和表姐初中毕业,她在昆明经商的父亲决定把她带到昆明上高中。为了报答我祖母对他两个女儿的抚养之恩,决定把我也一起带去昆明。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转折。如果不去昆明,仍留在沦陷的宁波,我的家境最多能维持我上完高中,不可能让我到上海上大学,那时宁波没有大学。所以,我特别感激我的祖母,她抚养了我的表姐妹,也促成我踏上美好的前程。


我的一生,有过多次转折点,有的是机遇,有的是自己折腾的。所幸的是,机遇都还不错,折腾也没有折腾成不良的后果,否则,就没有我的今天。


未完待续



 作者按
2005年,即我78岁时,自己就决意收笔不再写作。本文是在上海财经大学(上财)和清华大学(清华)教授张为国的鼓励和帮助下完成的。为国教授抱着对会计学术的挚爱和对我们这批会计学长者的无比崇敬,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协助我完成此文。他作为上财人这样热情、认真地写人大事、人大人,我极为感动和感谢。他还打算继续写人大研究生班别的种子,希望有关同志大力支持。人大荆新教授也在本文形成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也在此特表感谢之意。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也得到全国各地会计同仁通过各种渠道提供的帮助,他们包括:当年人大研究生班同学,如李学柔、王庆成、汪家祐、夏乐书、俞察、朱亚芳;当年研究班同学杨宗昌的夫人咸亚卿;当年研究生班同学石成岳的女儿石伟英;还有巢昱、方红星、金忠煜、付磊、盖地、郭建华、韩传模、何平、何玉冰、林钢、刘志远、孙勇、谭劲松、于富生、原红旗、魏明海、张辉、张俊瑞、张龙平、张梦春、张苏彤、赵德武、周明德、朱力等。在此,也一并致谢,但文责由我自负。若读者发现本文有疏漏和错误,望告诉我们。具体可与张为国教授联系,他的微信号是sufe-369777,他的电子邮箱是zhang.weiguo@mail.shufe.edu.cn。

感谢《财会月刊》的大力支持,本文才得以这么好这么快地成为网文,我和为国同志真是衷心地感谢。


 ↓↓↓ 推荐阅读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二)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三)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四)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五)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六)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七)
“90后”著名会计学家贺南轩先生回忆录(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