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象征人类智力顶点者的临终信息
1955年的7月9日,在伦敦卡斯顿厅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公开发表了一部宣言。
在这份前所未有的文件上集体署名的11人中,有10人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就是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背景
1945年7月16日凌晨,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尔空军基地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由此,人类进入了核时代。
仅仅一个月后,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将近10万人因此而丧生,无数人直到现在依旧饱受核辐射后病痛的折磨。
这两枚原子弹都出自于美军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
彼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一名物理学家,约瑟夫·罗特布拉特也加入到“曼哈顿计划”的研究队伍中。
起初他的想法是,只有美国拥有原子弹才能阻止德国法西斯使用原子弹。
然而,到1944年底,当他得知德国已经放弃了核武器的研究后,他也毅然退出了“曼哈顿计划”,成为唯一的一位在原子弹爆炸前就辞职的科学家。
广岛和长崎的灾难使罗特布拉特意识到了一种恐惧,那就是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将引起核武器的军事竞赛,并由此产生对人类的可怕的威胁,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来警醒公众,人类正在面临新的危险。
他的想法与另一个人不谋而合——伯特兰·罗素。
在核弹爆炸的数天后,罗素即着手在报上刊登文章谴责核武器的使用。在一篇名为《炸弹与文明》的文章中,他写道:
人类正在面临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要么全部灭亡,要么恢复最起码的理性。
1954年6月中旬,罗素通过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人之祸”的演讲,在其中他又发表了这个观点,希望唤醒公众,呼吁人类将自己从全球性的自我灭绝中解救出来。
它的演讲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55年初,在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M. Born)和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J. F. Joliot-Curie)的建议下,他开始着手将“人之祸”演讲改写成一个宣言,并寻求其他科学家签名支持。
罗素起草了宣言,并加入了爱因斯坦的观点。1955年2月11日,他给爱因斯坦写信讨论此事,2月16日爱因斯坦回信表示赞同,并于4月11日在宣言上签名。
几天后,爱因斯坦便因腹部主动脉硬化肿瘤破裂,在4月18日与世长辞。他的签名,被视为“来自象征人类智力顶点者的临终信息”。
“我和他都同样为氢弹竞争的可怕前景焦虑不安。我们与许多愿意合作的著名科学家同心协力,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我草拟了一个声明,把它寄给爱因斯坦。在得到他回答之前,当我乘飞机从罗马到巴黎时,我获悉他去世了。一到达巴黎,我就看到他同意签名的信。这必定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行动之一。”
——伯特兰·罗素
《爱因斯坦论和平》序言
发布宣言
罗素在发布会现场。 摄影:Carl Sutton/Hulton Getty
1955年,发布会在伦敦卡斯顿厅举办。作为主持人的罗特布拉特回忆道:
“一开始只预定了一个小场地,因为觉得没什么人会来。然而很快我们就发现有兴趣赶来的媒体越来越多,最终我们换到最大的一个厅,房间里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报刊、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
香港《商报》对宣言的报道。
“罗素念完宣言内容后便开始接受媒体提问。很多人对其内容表达了公开的批判,但最终都被罗素强有力的论据说服了。这次发布会很成功,各大媒体都用头条报道了这个宣言。”
除了罗素与爱因斯坦,还有其它九位著名学者在宣言上署了名。每一个名字现在听来都是如雷贯耳。参与签名的科学家人数并不多,但是他们来自东西方国家,宣言没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不偏袒政治对立的任何一方。
他们是:
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玻恩;
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高气压物理学的奠基者布里奇曼(P. W. Bridgman);
爱因斯坦— 英费尔德—霍夫曼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L.Infeld);
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
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遗传学家穆勒(H. J. Muller);
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化学家鲍林(L. Pauling);
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鲍威尔(C. F. Powell);
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澍(Hideki Yukawa);
199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英国物理学家罗特伯拉特。
宣言内容
宣言原来的名称叫《科学家要求废止战争》,后来被改名为《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主要表达了三点呼吁:
一 召开国际科学家会议
宣言号召由东西方科学家参加的国际会议,由来自不同阵营的科学家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共同探讨对策。在冷战时期,召集科学家会议是一个比较现实可行的计划。
于1957年7月7日至10日在加拿大帕格沃什举行的首次科学家国际会议。之后举行的会议一直称为“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这个科学家运动也被称为“帕格沃什运动”。
二督促各国政府放弃核战
宣言发表后,罗素将其副本分别送给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六国政府首脑。
三促成一系列军备控制协定
倡导核裁军协议,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是《宣言》提出的第三个呼吁。不过,科学家们如果要落实这个呼吁,首先必须设法说服各国政府接受科学家的科学分析和合理建议。
几十年过去了,当今的国际社会核武器的威胁并没有因为这份宣言而减少,核武器依然是许多国家安全政策的支柱之一。
然而我们更应看到的是,使用核武器的灾难性人道后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到今天,国际社会仍然没有足以应对核武器的使用的人道救援能力和预案。
也许今天,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在63年前,这11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向人类发出呐喊:
“如果我们作出正确选择,摆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不断增进的幸福、知识与智慧。难道我们反而要因为无法忘记彼此之间的争端而选择死亡吗?记住你是人类,忘记其它的的一切吧。”
Remember your humanity,
and forget the rest.
延伸阅读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