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如何教学生辨别新闻真伪?
近年来,大学生被虚假信息欺骗的事件屡见不鲜。前有电信诈骗让年轻的生命陨落,后有校园贷让无数大学生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但如何甄别其真伪却成了难题。
尽管大学生的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对信息的来源仍缺乏警惕,对信息可靠性、真实性缺乏全面的思考。斯坦福历史教育集团2016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尽管学生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社交媒体,但他们往往无法区分广告、观点、虚假的消息及真实的新闻。学生往往用自己的固有观念来接收、筛选信息,自身的偏见会影响其对新闻可靠性的判断。
针对这一现象,石溪大学早在2006年就开始打造一门新闻素养课程,是当时美国第一所开设新闻素养本科课程的大学。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理性辨别信息。十多年来,该门课程已经成了广受赞誉的“金课”。
30多所美国的大学、10多所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已经与石溪大学开展了各类合作,对其课程进行改编及引用。同时,石溪大学开设的在线课程也广受网友欢迎。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7万名石溪大学的本科生和6000多名世界范围内的学生修读过该课程。该课程有什么特点?让我们来一窥究竟。
石溪大学的新闻素养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时长为14周。课堂中的练习材料都是从时事新闻中选取的新鲜案例。授课教师为40多名副教授(大多为专业记者)和来自其他学科、从事新闻工作的毕业生,能够培养学生用记者的思维方式检验及过滤信息。
在课堂上,授课教师不只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可靠的信息,还鼓励他们用批判性思维挑战权威,克服自身偏见对新闻审视造成的影响。
该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用每天的新闻实例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学生会对新闻进行解析,分析新闻报道的关键要素。通过评估报道的证据、来源、上下文及透明度等方面,判断信息是否可靠。
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区分事实性新闻、观点性新闻及未经证实的断言;识别和区分新闻媒体偏见和受众偏见;理解并区分新闻涉及的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及社会正义问题。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思考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影响。最后,结合个人知识储备及课程资料,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和实践、公平、偏见等相关的文章。
在第一节课结束后的48小时内,学生不允许看任何新闻,不能接触任何社交媒体,迫使自己主动与新闻“隔绝”。然而,这是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新闻已经影射在电视、智能手机、电梯、健身房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早已在不经意间成为被动的新闻“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广告商”是如何将大学生设定成目标的?如果学生并没有主动选择自己关注的新闻,谁来决定他们应该知道哪些信息?
在与新闻“隔绝”后,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作出判断。
首先,学生依据一篇报道中的直接证据、背景、透明性、时效性,判断新闻的真假。然后将真正的新闻从其他信息中筛选出来,并了解新闻与其他信息的模糊界限。
接着,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报道发布渠道的级别、编辑者的地位、受众群体及转载媒介,判断这篇报道的重要性。之后,通过分析报道的公平性、内容的平衡性、存在的媒体及公众偏见、存在的认知性错误、新闻及观点的比例,判断该报道是否公允。
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解报道,了解报道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架构。
在对新闻进行充分分解的过程中,石溪大学提醒学生要特别关注一个群体——新闻评论员。由于新闻评论员会抓住大众信息不足的弱点及公众、媒体的偏好,输出自己的主观观点,因此学生还需对新闻评论员这一新闻再加工者的信息获取渠道、筛选的内容及“再加工”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石溪大学这样一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新闻素养课,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2017年夏季出版的《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杂志将石溪大学修过3学分新闻素养课程与未修过的学生进行对比。
跟踪调查表明,许多修过该课程的学生在离开课堂一年后,仍然比未修过该课程的学生具有更高的新闻素养,更注意追踪时事新闻,并会参考多家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提升非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辨别能力,记者毫无疑问是最佳人选。前文提到,石溪大学新闻素养课程的特色之一在于让记者担任授课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石溪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学院创始人及新闻素养课程的创办者霍华德·施耐德曾在《纽约日报》担任过18年的主编及总编。该校新闻素养中心选拔的大部分授课教师,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纸媒及新媒体领域都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能够从记者的第一视角进行贴近现实的教学设计。
“如果要帮助学生研究新闻动态,记者是最合适的人选。记者掌握第一手资料,不仅知道信息来源,信息是如何被控制、被展现的,还了解公众对信息的反映。”石溪大学新闻素养中心主任迪恩•米勒认为,例如人们会抗拒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同的信息,记者应该如何回应及安抚生气的读者等。
现在,中国不少高校也开始让记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2018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了第十二期“准记者南方训练营”,邀请南方报业的“网红”“名记”亲自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生代表授业解惑。据悉,该训练营自2007年开始举办,记者们不仅解读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还谈到了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媒技术等对新闻的影响,让同学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新闻的“出厂流程”。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激发学生成为学院“好新闻”的发现者、传播者,组织实施2018年系列新闻宣传培训讲座,邀请了来自《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媒体的一线记者,为学院的大学生记者和宣传干事讲授如何发现好新闻、新闻图片的摄影技巧、新闻采访技巧、校园新闻的价值判断和写作要点等内容。
新闻链接:
教育部在2018年9月17日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开辟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新领域;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受聘人员优势,推动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编写,完善实践教学,促进新闻单位的重大实际问题研究、新闻实践案例库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2018-09-17)
石溪大学的新闻素养课程提升了在校大学生的新闻素养,但他们并未止步于此。施耐德谈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要具备新闻素养。他的看法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青少年每天的网络在线时长高达9小时,绝大部分的信息来源于网络平台。
因此,让青少年学会鉴别接触到的新闻及信息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施耐德谈到:“要让公民有能力作出正确的决定,就必须尽早开始。我们不能把这项任务外包给技术公司。”
目前,纽约许多高中都已将新闻素养的内容纳入日常课程,还专门开设了以石溪大学为蓝本的独立的新闻素养课程。部分高中还允许学生通过修读该课程获得大学学分。在过去几年里,石溪大学新闻素养中心开设了暑期班,主要吸引大学层次的教育工作者,也会有一些高中教师参与。
从2018年8月起,石溪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素养中心正式设立“新闻素养夏季学院”,为期三天的活动汇集了来自该州20多个学区的教育工作者。施耐德说,这次集会是为了与K-12的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并与有意建设新闻素养课程的学校和地区建立持续的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是将新闻素养课程整合到语言和社会研究课程中。施耐德谈到:“我们需要吸引那些真正有兴趣、以更系统的方式推进新闻素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网站、石溪大学网站
[2] Linda, Jacobson. Stony Brook U aims to equip students with news literacy skill. Education Dive . Sept 18, 2018.
[3] David Folkenflik. Page One. Inside the New York Times and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4] 第十二期准记者南方训练营开营 “南方网红”首席记者亲临授课 [EB/OL].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07-20.
[5] 湖北日报记者受邀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新闻宣传培训班授课 [EB/OL]. 中国高校之窗,2018-12-13.
15%的本科生自认口头沟通能力不及格,大学生的“软技能”掌握得如何? | 深读数据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 夏欣
编辑 | 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