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教育部率先在其官网公布了其2019年度经费预算。根据教育部《关于部属高校公开部门预算的通知》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均应在一定期间内公布其经费预算,以回应社会关切。根据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的预算经费,我们可以对75所高校“国家队”的经费数量和使用情况有一定了解。
清华大学297.21亿元领先!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2019年预算,经费使用怎样才有效?
截至4月27日晚上,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都在各自的信息公开网站上公布了2019年财务预算。清华大学以近297.21亿元的预算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不仅比去年增加了27亿元,而且比今年排在第二名的浙江大学多出100亿元。
8所高校今年预算超百亿元
清华大学今年的年度预算数高达297.21亿元,而排在第二的浙江大学为191.77亿元,二者之差高达百亿元。此外,去年预算超百亿元的同济大学,今年预算回落到了百亿元以下;但今年预算超百亿元的高校新增了两所,都是来自华中地区的名校: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
这使得预算超百亿元的高校从近年的7所增至8所,包括清华大学297.21亿元,浙江大学191.77亿元,北京大学190.07亿元,中山大学175.17亿元,上海交通大学156.32亿元,复旦大学125.09亿元,华中科技大学106.98亿元,武汉大学106.44亿元。不过总体上看,东部院校的预算远高于西部院校、理工科院校的预算远高于文科院校的趋势没有改变。
从已经公布的数据看,并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就比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钱,例如北京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都超过了多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此外,文科类大学与理工类大学相比,在经费上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前者基本上远少于后者。
尽管与理工科高校的预算差距还很大,但今年一些传统文科名校的预算增幅比较大。最明显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年度预算数从去年的66.12亿元猛增到81.85亿元,增幅近24%,排名也从去年的第二十提升到第十六位。中国政法大学的年度预算数从去年的13.5亿元增加到了16.93亿元。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今年预算也有明显增长。
这与去年以来教育部提出推进“新文科”建设关系紧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所典型文科高校今年的收支预算总表中,来自财政拨款的收入增长都较大,北师大增加了2.87亿元,人大增加了1.66亿元。
经费使用怎样才能有效?
随着财政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高校如何合理安排使用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效益,促进高校事业健康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将教育经费这块“好钢”用到最需要的“刀刃”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费管理方式作为可能的改进路径。
建立与发展规划紧密结合的预算管理模式
马里兰大学财务实行的是学校集中管理、各院系和部门按预算自主使用的分权制管理模式,设有校、院、系三级财务办公室,每年的财务预算采用自下而上的申请制,每一级需要对下级财务部门的预算进行严格审核,申请的预算事项必须是迫切需要且有利于院系发展、并会促进学校规划和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才会通过审核,这种方式提高了经费分配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契合度,有利于办学经费发挥更大效益。
在办学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预算管理不能仅以年度收支平衡为目的,更应加强其对发展规划的支撑作用,通过调整资金投入方向,加强对重点发展项目、学科的扶持力度,使规划内应退出发展的项目、学科得到指导性退出。
加强论证与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经费投入前要做好前期论证工作,对投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存在的风险等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估,对预算的具体安排也要进行综合评估,寻找最高效的使用方式。
以支出比例较高的仪器设备为例,高校在投入前需科学论证增加的仪器设备是否有利于教学、科研等相应目标的实现,增加的仪器设备是否为最优选择项,使用频率是否高,是通过购入还是租赁方式获取等。高校可从(1)申购原因(设备增加的必要性、预计产生效益、使用效率预测等);(2)选型原因(设备的适用性、性能、价格、技术指标等的合理性,与其他设备的比较优势,获得方式比较);(3)使用环境评估(场地、环境、维护人员配备情况等)等方面建立适合校情的评估论证指标体系。高校在论证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将经费的效益做到最大化。
以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例,高校可通过第三方进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一方面既可以提高评价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帮助教师将更多精力转移到优势更大的教学科研工作中。
同时,高校也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绩效评价作为分配经费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教育成果、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学科建设成果等各项工作的量化测评,综合评价经费使用效果。
马里兰大学每年需要通过绩效考核的限制性预算占总预算的四分之一,并预留总预算2%的资金,依据绩效评估状况,作为奖励重新分配给考核指标高的学院,激励学院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科研、师资建设活动,促进目标的实现。
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加强财务部门宏观管理能力
从组织结构来看,国外大学一般将预算的管理和具体执行工作剥离开,例如伯克利大学将涉及财务的工作分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两个部门,全校预算制定、财政政策研究的工作与财政政策的执行分由两个部门负责。马里兰大学将大学财务机构分为预算办公室、会计办公室、收费办公室三个并列的管理部门,与我国高校财务机构设置普遍采用预算、会计、收费职能于一体的形式相比较,这种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权责更加明晰,更加注重预算的制定。
从参与范围来看,国外大学各部门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例如加州大学的预算办公室制定预算时,会与各利益相关方协商讨论,并且需要接受教师、学生、提供经费的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与问责,这样一种统一管理和监督、又充分吸收各方意见的预算机制保障了经费的有效利用。
随着我国高校财务自主性的加强,财务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高校需建立适合校情的财务机制,加强财务部门在预算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从主要从事日常性财务收支工作的“小会计”提升为能够规划资金用途、能监督使用过程、能测评支出效益的“大财务”,发挥财务运营对高校发展的促进作用。
高校预算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编制时需依据规划内容合理分配经费的使用,保障重点项目的执行。另外,随着高校对战略规划更加重视,高校也可以提高经费在发展规划论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效果评价上的使用比例。同时,高校需根据校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的前期论证和后期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本文综合自《北京青年报》、青塔(ID:cingta-com)、麦可思研究。
教学好的大学老师最高奖励80万元!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高校还可以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