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宣布开设写作课一年后,效果怎么样?
去年5月,清华校长邱勇宣布面向2018级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预计到2020年覆盖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将近一年过去,这门课开得如何?老师怎么教?学生有什么收获?
“一看导论课材料,感觉太难了,这课还怎么上啊?”一年前,即将走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教务处处长彭刚开设的“写作与沟通”导论课堂之时,清华计科80班学生郑鈜壬内心忐忑。
一年里,他和同学一起围绕“智能生活”“爱因斯坦”“性别视角”“个与群”等主题展开了高挑战度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在课程反馈中,这位严谨的工科生幽了自己一默:“慢慢就习惯了这种听不懂然后被大佬‘虐’的感觉。”痛,并快乐着——这成为清华首批选课学生的共识。
为什么要开“写作与沟通”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彭刚经常被如此追问。
“清华本科培养的结果总体是令人满意的。但如果问在校师生和校友:‘我们的人才培养里面有什么短板’,他们经常会提到的,就是在写作表达和沟通能力方面的欠缺。”从教近30年,彭刚发现,这已经不是学生中的个别现象了。
数据链接:
麦可思分析了中国2013~2017届本科生在毕业半年后时认为写作与沟通类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数据显示,“有效的口头沟通”重要度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2013~2016届始终排在写作与沟通类能力的第一位;2017届虽位列第二,为71%,但仅比第一位的“积极聆听”低1个百分点。
但需特别注意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的满足度五年间一直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2017届为85%,与“针对性写作”并列写作与沟通类能力的最后一位。换言之,有15%的本科生毕业时认为自己的口头沟通能力并不能达到雇主要求。
忧心之余,这位历史学者走马上任,与清华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格非一道,成为“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共同负责人。
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何而写”。
彭刚表示,“为什么要写作”很大程度上是在问“写什么”。开好这门课,必须要有明晰定位:“不教文学性写作,因为中文系另有专门的课程。也不教学术性写作,那是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需求,如果一定要界定的话,应该说是‘分析性写作’和‘说理性写作’。”
▲写作课堂讲“为什么要写作”
基于这样的理念,清华写作沟通课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多元。
这体现在教师构成上——课程采取1学分和2学分两种并行模式:前者由来自不同院系的合作教师开设,设置6个主题,每个主题设1个课堂;后者由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专职教师开设,设置4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设两个课堂。
同时,多元也体现在内容设置上——各个课堂共同讲授的,主要是说理文写作的范式以及如何去修改和完善一篇文章。更具体地说,主要包括选题立意、整理文章思路、建立逻辑结构、检查与修改语病、优雅化表达等,但话题则由学生自主选择。
“巴金曾有一个观点,‘只有写,你才能写’。不过,如果没有兴趣和意愿,硬着头皮去写,往往并不能产出优雅的表达。”李成晴是清华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在他看来,对于初入大一的本科生,要在一门课上写累积超过一万字的原创说理文字,并不轻松:“我们在课程体系中植入‘研究性写作’的理念,让学生在主题框架中寻得感兴趣的问题意识,进而主动去‘写’,而不是被动地叫苦不迭地去‘作’。”
“在写作课上,围绕课程主题、写作选题、参考文献,选课学生与老师进行了多轮切磋后,老师会引导学生如何搭建语言框架,如何有逻辑地表达思想、论证观点。”清华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严程将这方面的训练比喻成“把灵感的珍珠连接成串”,而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课堂自由度、学生参与度很高。
“在清华学堂那朴素、安静且具有历史感的教室里,老师与我们一道就文章的识见、逻辑、文笔、语法等方面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打磨。这让我受益匪浅。”清华经管学院学生印舒晓最享受的,是写作老师为她面批的“独处时光”。
短文、长文各一周的面批是清华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最忙碌的时节,却也仿佛春种之后的秋收,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一切正如校方最开始的期待,写作课,不能只是写作课。“发现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要会写,先要学会思考,学会有条理、有层次地思考,这也是我自己期望的最高标准:写作课程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是一门让学生‘开眼’的通识课。”彭刚介绍,清华教务处调研了国外大学写作课的开设经验,结合清华实际,制定了系统的教学大纲。
大纲给任课老师很大的自由度:“选什么素材,可以老师灵活掌握。生命科学专业的老师可以围绕转基因问题、生命科学的相关问题来组织教学;同样是讨论气候变化,一个老师可以讨论的是专业知识,另一个老师完全可以将它变成伦理学议题。”
在课程反馈中无论是教师王巍对库恩“范式转移”理论的解析,教师陈国平对“诗要处理的问题”的思考,教师黄振萍对美的主客观问题的发问,教师谢俊对20世纪80年代的全方位解读,教师邓耿对“元思维”“元问题”的回溯,都因为打开了学术视野,而令学生深有所思。
▲写作课进行中
“对年轻孩子来说,容易陷入横向的、断裂的、碎片化的思想大杂烩之中。我们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包括对接社会的意识,也包括要重视‘史’的意识。”清华写作与沟通中心教师张芬期待,能通过课程给予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模式。
一年课程结束,严程如此反思:“期待写作课可以帮助同学们体验一种人生态度:文从字顺是对语言的尊重,条理清晰是对读者的体谅,逻辑自洽是对自己的反观。更重要的是,在这体察、写作、修订、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以伙伴的身份,陪伴学生感受一场关于思想的探索与对话。”
“希望写作课在今后所有清华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在提升写作沟通能力、扩展学术视野之外,彭刚有着更大的期许。
这种印记的打烙,除了通过课程内容的讲授外,还源自教师对价值观的涵育和传递。
清华计算机系教师邓俊辉是写作与沟通课程的兼职教师。第一次上课时,他就向学生讲起自己练书法的故事——办公室练习书法之后的字纸,置于案头。校工每次整理办公室时,都会将字纸整整齐齐地叠成一摞:“这就是‘敬惜字纸’,寄予了对文明的尊重。”
▲邓俊辉的写作课堂
在他的课上,学生们也要签署《〈写作与沟通〉学生作品选》的《原创声明》和《授权协议》。“既体会到了一种有关文字的仪式感,也会时刻自省,戒之长远。”有学生透露。
而在学生的课后反馈中,这种成长的印记闪现更多。
“‘宽容’是‘爱因斯坦’主题课堂上贯穿始终的理念。除了对爱因斯坦宽容精神的阐释外,课堂还分析了儒家的《论语》、罗素晚年访谈的‘宽容与忍让’等等,为我们勾勒出‘宽容’理念的人文内蕴。”清华机械系学生张凯表示。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华的写作课探索,不仅在为这个园子找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路径,而且是中国高等院校发展自主写作课模式的首次系统尝试。”彭刚指出,清华正在启动新一批的写作与沟通教师招聘,“期待课程会在教师队伍的壮大、教学相长的氛围中进一步完善。”
注:本文综合自《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