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了,大学老师一定要加学生的微信或QQ吗?

MyCOS 麦可思研究 2019-11-05

新学期开始了,有多少大学老师被学生问过“能不能加个微信/QQ”?虽说现在加微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同学、朋友、同事之间,都会加微信/QQ好友进行平时的沟通交流。但学生加老师微信/QQ这件事情,却似乎有些不一样。


在大学里,加老师好友是很多学生都会有的行为,或许是为了课下也能和老师沟通学习上的事情,或许是希望和老师搞好关系,或许是学生干部需要加老师微信对接工作等。


而大学老师很少主动加学生微信,如果有时候要留下联系方式,可能会主动留下电话号码,也可能选择加入学生的班级群,而不是留下单独的社交媒体上的联系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当学生想加大学老师的微信或QQ好友时,大学老师一定要同意吗?


是否加学生好友,大学老师有话说


要不要加大学生的好友,大学老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同意学生加好友无可厚非:


@人是钢饭是铁:作为辅导员,我们会主动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主动加入班级QQ、微信群,甚至主动添加学生微信、QQ。因为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联系到自己,也要保证我们能够联系到学生,多种联系方式,也方便我们工作的展开。


@逗逗:加啊,为什么不加?我挺喜欢和学生在一起的,和学生的关系也比较好,加学生好友,可以增进一下师生感情。而且看他们的朋友圈也可以看到这些年轻孩子的朝气,了解孩子们的一些情况,挺好的。


有老师认为,需要视情况而定:


@皮卡乒乓球:看情况吧,课上指定一个课代表,然后加微信,上传下达就差不多了。如果学生说加微信探讨学习,我觉得在课上或者下课后探讨就差不多了。如果学生真正想要学习,且问题也需要深入探讨,加这个学生微信无可厚非,咱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的看法有时候也会给老师一些启发。但是只是为了加微信要分这种,还是委婉拒绝吧。


@读书看报:之前如果学生主动加我微信的话,我一般不会拒绝,但是有学生加了我之后主要是请假、要分这些事情,我就很郁闷了。导致后来有学生加我,我就非常戒备了,会再三斟酌这个学生需不需要加好友。


也有老师严正拒绝加学生好友:


@壳午:基本不加,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发邮件发短信,但是不会加微信。因为我认为工作和生活要分清,微信在我这里主要承载我的平时生活,属于隐私类,而电话邮件这些主要是工作沟通,二者不可模糊界限。


@叮当喵:不加好友,我会选择加入学生的班级群,因为我觉得课上有些内容并不能让学生完全领悟,需要课下进行一定的交流,或者需要将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发给学生。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能够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而微信群、QQ群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只加群也避免了一些学生想投机取巧的想法,因为一些正常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班级群和课堂完成。


师生在社交媒体“相遇”是好是坏?



微信、QQ是当代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体,而师生互加好友之后,其实也是有利有弊。


一方面,师生使用社交媒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互动交流的短板。


近些年来,常常有大学生说和大学老师的交谈比较少,除了上课时间,基本见不到大学老师,而上课也可能只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没有什么真正的交流,彼此之间有点像熟悉的陌生人。社交媒体的使用让这些现象有所减轻。部分老师会讲平时看到都有用的知识、干货、案例等,会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单独分享给学生,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增长见识,部分老师会建立或者加入班级群,将课上没办法仔细分析或者讨论的细节放在微信群里。还有老师会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远程讨论,贡献自己的想法,解决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都让师生之间的沟通拥有无限可能,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链接:

麦可思数据显示,有54%的2018届毕业生与任课教师“每周至少一次”或“每月至少一次”课下交流。其中,有25%的本科毕业生与任课教师“每周至少一次”课下交流,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37%)。



另一方面,师生互加好友之后可能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比如,学生在节假日里群发祝福信息,偶尔和老师寒暄几句,或者在期末的时候,想和老师在社交媒体上拉点期末印象分,但实际上,作为平时本就比较少沟通的师生,除了尬聊还是尬聊。


比如,朋友圈也是一个麻烦事,不少大学生加了大学老师微信后,会选择屏蔽朋友圈,不让老师看,而大学老师发朋友圈总是会有学生评论点赞,仿佛成了一种日常现象。


再比如,一些大学老师十分想将工作和生活分离,而加了学生好友之后,总会有学生不挑时间和事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连环催”,以为有什么要紧事,结果只是一些普通小事,有些甚至直接百度一下就会知道。


另外,很多大学老师都经历过学生要分的情况,有些学生在社交平台和老师互动多,觉得关系好,期末要分不会尴尬,但是学生不尴尬,不代表老师不尴尬。答应了对别的学生不公平,不答应又能一直耗着你,加黑名单这个行为也会让师生关系变得很尴尬,进退两难。


把握好师生交流的尺度和界限


社交媒体可以被当作教学、交互工具,这无可厚非,因为其带来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也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隐私、内容的恰当性和安全性,这些都应该全面考量。总之,师生交流的尺度和界限都需要把握好。或许,大学老师可以这样做:


规定界限。额外的交流将模糊职业和个人界限,对于那些希望在额外交流中依然保持绝对正式的关系的老师来说,这极具挑战。有老师为了把工作和生活分离,会带两个手机,学生加的号是一个,而自己生活中的又是一个,明确了其界限。也有老师会在学生加自己好友前说明自己微信、QQ不会经常看,不一定会及时回复等等。还有老师只通过微信/QQ群和学生交流,其他私下加好友一律不通过。因此,大学老师在和学生加微信之前就可以先说明自己的一些界限,确定自己在不同场合扮演的角色。


增加一对一交流。如上述所说,社交媒体的交流有时候有些浮于表面,更深层次的交流可能更适合面对面。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希望和老师进行课下交流。所以这一点老师可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些安静以及处于社交尴尬境地的学生更需要被关注。


让师生关系冷静下来。对于之前说的社交媒体模糊了师生之间的界限,老师们可以适当减少在社交媒体上和学生进行琐碎交流,通过课堂交流、邮件、面对面等相对正式的形式回归理性的师生关系。



回归到最初的问题,大学老师就一定要加好友吗?其实这主要看大学老师自己的原则及界限。不加有不加的理由,而加了好友,只要把握好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尺度,也不会有太大的坏处。那么,作为大学老师的你,愿意学生加自己好友吗?



作者 | 麦小微
编辑 | 麦小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