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多所“学院”变“大学”,高校为何如此“热衷”改名?
近日,多所高校或将改名的消息传出,高校更名再次引起热议。
多所高校或将更名
9月17日,浙江省教育厅官网发布《关于我省2019年拟提出设置申报高等学校基本情况的公示》。据悉,浙江科技学院申请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申请更名为绍兴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申请独立学院转设,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申请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9月12日,福建省教育厅发布《关于2019年申报设置拟列入专家考察高校的公示》。福建省教育厅拟于近期对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申请更名大学进行实地考察。《公示》显示,福建工程学院申请更名为福建理工大学,闽江学院申请更名为闽江大学。
前些日子,广东省教育厅官网也公布一则《关于对广州交通大学等4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的公示》:近期,广州市政府申请设立广州交通大学、佛山市政府申请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广东科学技术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申请转设为广州理工学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申请转设为广州工学院。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办公室拟于近期组织专家组对上述申报事宜进行实地考察,现将列入考察的学校名单向社会予以公示。
关于高校改名,网友有话说:
没有退却过的高校更名浪潮
虽说最近高校改名浪潮再度引起讨论,但一直以来,更名的高校都不在少数。
据媒体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2017年,中国有200所以上高校更换了校名。2018年1月20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名单,共有46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新设本科学校21所、更名大学16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6所和同层次更名3所。
而2018年5月31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2018年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40所高校的更名、新设等申请通过,并发布了公示名单。
对于部分高校来说,学校更名意在升格,升格的好处较多——能获得更多的资源。跟着名字变动的还包括学校的招生指标、教育收费、学位授予资格、职衔评定标准、教育拨款等。
而对处于成长期的高校来说,随着办学层次和思路的改变,学校希望能够对校名进行调整,以贴合学校形象,增强竞争力,更好地进行招生工作。
客观地说,一些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设置的调整和办学方向的转型,适当更名并无不可。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这有利于提振学校办学积极性,而且在招生宣传、争取科研资源等方面也能增加一些主动性。
教育部:严格审批“学院”更名“大学”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称,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高校的改名则出现了几个主要动向:将涉及的地域改大;改变学校的性质类别,实现“高等专科学校—学院—大学”的更迭;界定学科类型的用词越来越时尚、综合,比如,用“金融”取代“财政税务”,用“工学院”取代“机电”,等等;去掉校名中的“职业”或“职业技术”字样。
实际上,教育部对待高校更名,有一定的要求:
教育部2017年曾发布《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其中提及,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坚持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基本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修正)》:“设立高等学校,应当具备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
此外,高校更名也并非公示之后直接改名成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的规定和审批程序要求,拟设置的本科学校(包括更名、转设等)由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教育部先进行考察前公示,再委托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召开评议会议进行评议,根据专家考察评议意见,依法依规进行审批。
高校更名,并不是简单的改名而已
虽说高校更名在国内并不新鲜,但这并不仅仅是改一个名字就可以,其中涉及的各项环节并不简单。校名更改有怎样的过程?学校改名后会产生哪些方面的问题和影响?这些都需要高校管理者去思考。而密苏里科技大学的做法或许能给更多有更名意愿的高校以启示。
密苏里科技大学,本名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2006年10月,时任校长约翰 •F. 卡尼三世宣布了更名计划。该校更名源于对生源危机的担忧。同时,校董会认为,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未反映出学校在STEM领域的优势。
除了对生源的担忧,品牌识别、学校声誉、市场地位、募款及科研经费支持等因素也影响着更名决策。为此,校方专门起草了《校名变更白皮书》,围绕四个核心展开讨论:
有白皮书在手、明确了这场更名行动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后,校方开始进行全校性的意见征集。
调查发现,反对更改校名的群体主要是在校本科生和新近毕业学生,而教职员工和研究生则更支持更名。校友调查则显示,70%的校友对变更校名表示支持。不过不少人在阅读白皮书后从反对派转为支持派。
然而学校此时发现,被调查群体缺少关键受众,比如学校申请人、毕业生雇主。为此学校请第三方公司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雇主代表、高中聘请的大学申请咨询师等。调查显示,尽管雇主群体更认可原名,但潜在生源从五个名字中选出“密苏里科技大学”这个名字,认为其最有吸引力。
卡尼校长将这些结果呈现在校董会面前,校董会允准将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更名为密苏里科技大学,新校名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而新校名如何顺利取代老校名也是一项庞大的工作。学校迅速成立了“更名委员会”,邀请校友关系部、体育部、职业发展中心、学生资助中心、IT部、招生注册管理部以及众多院系,与媒体关系团队一起进行与校名更迭有关活动。更名委员会还联系了两年前已更名的两所兄弟院校寻求意见和帮助,并申请额外的更名费。更名委员会每周召开一次例会,解决校名更改后带来的无数细节问题。
除内部工作,更名委员会最希望外部的潜在生源和校友了解学校名称变更的情况。学校在选校资源方面,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投入了一笔资金,进行了一系列明信片与电子广告营销。
2008年1月1日正式更改的校名产生了哪些效果?数据显示,在“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这一校名使用的最后一年,学生注册总量是6167人,到2011年秋季达到7522人。随后在2013—2015学年里,学生人数屡破历史纪录,其中2015年秋季达到8889人,直到2016年才稍有下降,为8838人。纵观2007年到2016学年,注册人数总量上升了43.3%。
从数据看出,校名更改后,学生注册总量、外州生源问询量和雇主兴趣都有提升,虽然难以证实校名更改直接带来了这些积极的数字,但足以证明新校名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本文综合自: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力友)、《人民日报》、荆楚网、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