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老师VS手机,这场课堂battle结果出人意料!

MyCOS 麦可思研究 2021-03-17


日前,北京市教委发布《进一步强化北京高校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的通知》,对北京高校课堂、教师师德、学习风气、考试评价机制做出规范。要求杜绝学生旷课、替课、玩手机、瞌睡发呆等懒学怠学现象;严格执行学生请假制度;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等。



其中,关于杜绝学生玩手机一项,引发了不少热议。今年五月,江西省教育厅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八项要求,其中一条“非教学需要,禁止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带入课堂”也获得了不少关注。


为何强化高校教学总与手机过不去呢?


课堂上的“低头族”

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时至今日,手机早已与现代人密不可分,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有手机依赖症,玩手机是现代人每天的必备项目之一,离开手机会让人焦虑,无所适从,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腾讯教育-麦可思2018年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研究显示,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为5.2小时,13%的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9小时以上,14%在7至9小时之间。数据显示,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以每节课45分钟来计算,大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13.9分钟。


教室里,前排学生寥寥无几,后排学生“热闹繁华”,这是很多大学教室课堂的座位现象。而聚集在后排的学生可能并没有听课,而是在玩手机。


2015年曾有新闻报道,浙江一位老师多次劝说学生上课不要玩手机无果,一怒之下摔了三名学生的手机。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全国也有不少大学里的老师上课前要求全班同学上交手机,阻止大学生上课玩手机。


有一段时间微博上曾经有这么几张图被广为流传:


图片来源:@天秀bot


这是在某所大学的高数课上,老师发现有同学在玩手机,就在电脑上搜索“大学生上课不听讲老师怎么办?”甚至开始怀疑学生不听讲,是因为自己水平不行。


课堂上的“低头族”既影响教学效果,也影响了老师的上课积极性。


手机真的是课堂中的

“洪水猛兽”吗?


时代不停发展,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大学校园中,一些电子设备甚至已成为师生们日常工作、学习的必需品。譬如在一些大学课堂上,学生必须通过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才能顺利学习教师课堂所教授的内容,才能与老师、同学进行课堂互动。如果学生忘记带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去上某些课程,甚至连签到可能都无法完成。


对于不少大学师生而言,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便携电子设备早已不再是课堂“洪水猛兽”,而是课堂“必需品”。


在线调查系统服务网站Survey Monkey在2017年9月9日至11日期间,对601位外国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他们的学业大有帮助;受访大学生比较偏爱的学习工具是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受访大学生希望所在学校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有用的软件、应用程序和相关资源;大部分受访大学生对他们能够获取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资源表示满意……”


国内也有不少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来提升教学的例子,比如不少高校依托由麦可思开发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利用手机实时记录教学反馈信息,借“机”促使课堂环境、师生关系发生变化,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正面影响。


手机也能促教学


不玩手机,大学生就能认真上课了吗?不一定。因为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玩手机是有原因的。他们认为,如果老师讲课枯燥无味,照本宣科,那还不如玩手机。就算不玩手机,他们也可以上课睡觉、闲聊……


但如果老师上课有趣,有足够的个人魅力,让课堂精彩无比,大部分学生一定会选择认真听课。


有教育专家提倡大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慢慢戒掉在课堂上使用移动设备的,把这些设备由课堂违禁品变为学习工具。


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兹山分校心理学荣誉教授拉里·罗森建议授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分钟的“科技时间”来查收和发送信息。他表示,最初教师可每15分钟安排一次课间“科技时间”,之后可以逐渐拉长授课时间,让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


莱特州立大学组织领导学助理教授科里·斯米勒在研究中还发现,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上登录社交媒体。她明白让学生戒掉对移动设备的“瘾”太难,因此在深思熟虑后想出了将学生这一上“瘾”行为纳入课堂管理中去。


在“组织领导”这门课程中,传统上,授课老师会要求学生根据课程需要,写下自己的长处。


但斯米勒给了学生10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室附近通过手机拍下能说明自己优点的照片。相比于传统教学法,这一做法明显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结


既然无法让学生摆脱手机的束缚,那就把它变成教学的工具,充分利用其强大功能,为提升课堂参与度和课下学习服务。


大学老师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集中在学习上,就要把学生放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不断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小微
编辑 | 麦小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