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为什么不宜搞 “批发”?
混改进入“夏忙”季节,各省各地新闻不断,热度不亚于盛夏的骄阳。我观察到,这其中比较常见的标题是:
“某省集中推出几十项混改项目”,“某省未来三年内将推动一百多家企业全面混改”,“某集团十几个项目集中亮相某某产权交易所”。
据知本咨询不完全统计,各省以这样集中、批量推出混改项目的方式,2019年一共有1500多家。2020年以来,还有很多这样的新闻。
这种方式好不好?从宣传效果、市场影响、作业效率三个方面来看,这种集中推动混改项目招商引资的办法无可挑剔,非常有效。
几十家企业一起亮相,本身就是新闻事件,可以造成更大的传播效果,会让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和社会人士知晓,肯定很好;从产权交易市场的角度,能够一次性推出这么多项股权交易项目,在国有股权市场里的影响力,肯定比单个项目大不少;同时相关的组织协调部门只用一次集中的工作,就可以把本省这件改革大事办的漂亮,管理投入产出比肯定是高的。
然而,混改的效果,最终判定的标准,是项目成交率。下面我从这个视角,来谈谈对于混改项目批发性推荐这种方式的个人浅见,供批评指正。
观点一:混改项目不宜搞“批发”!
原因有三:
股权是高度个性化交易而不是批发商品
一个企业一个故事,一个行业一种活法。混改的时候,每家企业的股权,看上去就是一个比例,一个金额,一个企业名字,但这些符号后面代表的历史、模式、竞争力、干部、机制,都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在项目推荐的过程中,采用统一模板、统一方式、统一列表的方式,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需求简单列在一起。投资者看到的最多也就是一个目录,有价值的东西看不到,反而会被大量多余杂乱的信息所干扰。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推介会上人头攒动,繁荣如广交会,会散人散,真正的对接没几个。
批发式推荐容易令混改股权贬值而不是增值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买字画,你去拍卖行,有的书法家一次展出十幅,有的还能现场再写再画,这一般都拍不出多少价钱。
真正的艺术品,都是一件一件慢慢展开,有条不紊的介绍,把它的稀缺性、增值性都说明白。而且,不同的拍品,专业收藏人士是不一样的,也没法对牛弹琴,所以找对潜在买家也很重要。
混改股权不是字画,但是要比字画、古董更加价值可观,投资者会更慎重,那么在此特点下,呼啦啦把好的坏的、轻资产的重资产的、业绩平平的和发展预期好的各类企业股权全部混在一起,一股脑端给潜在投资者或者是各类观众,从他们的心理来说,到底会让好企业的股权价值被那些很一般的企业价值映衬的更高呢?还是反过来,会被拉低呢?一看便明。
批发推荐容易引导企业做表面文章而忽视改革本质
各省各地集中推出的混改项目,能够形成本地区改革的氛围和声势,同时用这种形式倒逼企业加速改革,用意很好。
不过,如果企业混改都能通过一两次集中的推荐会、招商会吸引到投资者的话,那就太简单了。
从知本咨询的经验来看,开花结果的混改项目,有的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互补,有的是金融投资机构推荐,都是需要对企业有非常深入背景了解和信任基础上,才能推动双方“结婚”的。
混改期间要做的功课,也就在这里,需要企业在混和改的部分下足功夫,而不是到处去参加集体“相亲节目”。
基于上面三个原因,“混改不宜搞批发!”
观点二:混改推荐关键做好四件事
那么,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集团企业,除了“批发式推荐”混改项目之外,还有哪些非常必要的工作可做、能做、要抓紧做呢?
1、战略做好
这已经是老调长谈了。没有人不知道战略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是在混改的企业当中,很多国企股东和企业管理层并没有意识到做好混改企业的战略有多么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价值。
混改的战略,并不只是沿袭企业现在的状况,平淡的进行延续性描述,它需要站在市场化的立场真正对企业进行改造;
混改的战略,并不只是考虑企业现在的业务和资产,以法人边界画圈,它需要从资本、业务、组织三个层面深度整合的思路进行面向未来的再造。
地方监管部门也好、国企集团也好,想成功推荐混改项目,就需要让投资者看到一个充满前景和未来的新国企架构和产业蓝图,这样才能提升投资者心中的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才可能混改成功。
我们在讲座中常说,大众型国企混改的第一件事,就是“业务多吹”,这里吹并不是要吹牛,而是要对混改企业战略进行大胆的突破性设计,就是这个道理。
2、整合做好
作为股东和地方,都在为提升“混改率”忙碌,但是到底应该如何真正提升呢?
我们一年多之前参加了一个地方的混改项目推荐会,看了大致100个同时公布的项目,颇有感慨。
其中有近十个是物业管理公司的混改项目,他们分别管理这个地方不同的小区或者楼宇,每个都不大,无论是资产、收入还是利润,分别作为混改主体显然没有什么竞争力和投资价值,但是我们想如果地方国资部门将这些小、散、乱的公司整合成一个有很多物业资产的一个整体,就可能有更大的价值。
所以,混改要成功,不是以法人为单位进行,而是以业务为中心聚合性设计,整合工作是核心。
整合的另外一个好处是,由于整合重组对于企业家数持续做减法,一旦整合后企业混改成功,那么会推动本企业和本地区混改率快速改善。
3、政策做好
股东和地方,能够在混改微观政策和宏观政策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从微观来说,股东单位要从一开始就为混改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生存发展空间,在机制改革、授权放权、容错空间、人才激励、关联交易等各个方面,制定比较清晰的政策,这些政策应该清晰的展现给潜在投资者,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参与改革的信心。
从宏观来说,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还是很重要的。改进营商环境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使命,但是必须要做成。只有这样,外国投资、民营投资才会把注意力从东部沿海省份转移到其他地区来。
4、引导做好
与其做宣传,不如做引导。
我们观察,在混改中有一个规律,那就是战略投资者比较难找,更进一步讲,投资者都爱扎推去抢那仅有的几个所谓好项目,对于其他项目,关注的人越少,后面来的人就更少。这真是一种混改领域的马太效应。
混改马太效应,有项目客观原因,但也有很多部分是投资者心理因素造成的。没有第一个投资者,第二个投资者就感觉不安全,没有前两个投资者,第三个投资者就继续选择观望。
所以,我们建议各个地方应该积极行动,用本地的能量和资源,成立相应的基金等投资平台,主动引导它们成为混改企业第一个投资者,做混改投资的压舱石。
这样的引导作用,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参与,也一定会产生好于推荐会的持续效果。
所以,如果让我给广大地方出个混改推进的主意,我的建议是不做推荐会,而是转变方式,一企一策,在战略做好、整合做好、政策做好、引导做好四个方面下大力气。
观点三:混改推进中三件事建议谨慎
有了该做的,就有必要谈谈什么是要谨慎的。对国企股东和各个地方,我个人建议有“三不原则”:
1、不作秀
混改结婚仪式虽然要隆重,但这不是秀场。“干的事不说,说的事不干”,这是某知名企业的商业哲学,我觉得对于混改来说非常合适。
不攀比所谓混改率,不制定脱离实际情况的动员令,不以媒体曝光率为衡量指标。而是真正积极行动起来,一家一家投资者去谈,一点一点完善自己的投资环境。感觉好像比较慢、比较笨,但是效果应该更好。
2、不回避
在混改过程中,很多传统国有企业都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有时候还是棘手问题。
比如说有些企业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潜亏等,进行混改评估时可能导致减值;有些企业资产包袱很重,难以轻装上阵,对于这些问题,在混改过程中进行科学认识和解决是非常关键的。
就此,知本咨询的建议是“不回避”,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要以尊重历史、尊重专业、尊重市场的方式来处理和化解,而不是因为各种顾虑全部把问题都包起来,一律不碰。
3、不自恋
混改中有一个现象,对于经营业绩不理想、不稳定、不重要的下属公司,母公司都倾向于赶快混改,而那些业绩好的、现金流贡献大的企业,都想一直抱在怀里不放。这是人的本性。
但从推动混改的角度来说,我们提倡“靓女先嫁”。因为在充分竞争的行业里,只有抓住市场机遇,改变国企机制,才能给靓女最好的发展空间,才可能做强做大。这一点,宝武钢铁集团将宝钢气体公司控股权转让给外部投资者,就展开出了很大的战略胸襟。
不作秀、不回避、不自恋,是给混改企业股东和各个地方的基本建议。
今日文章主要是写给那些推动别人混改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我主要谈了三个基本的观点,混改是一个个性化的系统工程,企业可以在聚光灯前闪一闪,但是请记住关键的事情还是要靠台下的慢工细活。如何在这个过程当中正确发力,要看大家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