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项获奖,武大人冲冲冲!
2月18日
2020年度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在此次科技创新的盛会上
武大人取得了哪些成绩呢?
快和珞珞珈珈一起来看看——
大会揭晓了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27项,武汉大学获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34项(人)。其中,李建成院士获突出贡献奖,武汉大学连续两年获此殊荣;以第一完成单位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获奖总数居全省前列。
▲图左为李建成教授
7项一等奖包括: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4项。分别由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周翔教授、测绘学院张小红教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卢亦焱教授、动力与机械学院康勇教授、水利水电学院刘攀教授、人民医院耿庆教授、中南医院熊斌教授,主持完成。
李建成作为获奖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他表示,这个奖不仅是对个人和团队科研工作的肯定,也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深切关怀。
李建成说,我们正在进入智能化时代,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之利器”,国家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这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有可为。今后,他将与团队一起,一如既往地扎根科研教学一线,发挥所长、竭尽所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进一步夯实我省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科技自立自强和湖北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他还呼吁全省科技工作者携手并进,把握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新动能等战略领域贡献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和五中全会部署要求在湖北落地、生根、见效。
▲从左到右依次为刘攀、熊斌、卢亦焱
李建成、耿庆、周翔、康勇、张小红
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分别是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周翔教授主持的项目“核酸的分子识别和调控”、测绘学院张小红教授主持的项目“北斗/GNSS广域实时厘米级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
周翔课题组的成果围绕核酸特殊结构和修饰的动态变化,利用化学生物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化学小分子对核酸结构和修饰的识别及相互作用,探索生命过程新机制,项目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疾病早期诊断和高选择抗癌领域提供新策略。
张小红课题组的成果系统地建立了北斗/GNSS广域实时厘米级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解决了精密单点定位长期以来非差模糊度固定难和实时快速初始化难这两大瓶颈,实现了“定得准”“测得快”的核心目标,引领了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从局域到广域、从事后向实时、从单系统到多系统方向的发展,推动了卫星导航与大地测量学科的进步。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卢亦焱教授主持的项目“混凝土结构服役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成果解决混凝土结构服役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难题,在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可控提升技术,加固材料的高效利用技术,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综合提效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4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分别是:动力与机械学院康勇教授主持的项目“页岩气储层超临界二氧化碳复合压裂关键技术及应用”、水利水电学院刘攀教授主持的项目“变化环境下梯级水库调度运行风险辨识及适应性调控关键技术”、人民医院耿庆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临床关键技术创新”、中南医院熊斌教授主持的项目“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康勇课题组的成果面向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需求,提出了利用二氧化碳高效开发页岩气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成功指导了我国首次陆相页岩气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实现了页岩气高效开发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一体化的突破。
刘攀课题组的成果聚焦变化环境下梯级水库运行调度风险的科技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且已面向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等梯级应用,支撑了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水安全保障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了梯级水库安全高效调控理论和技术的创新。
▲耿庆教授
耿庆课题组的成果深入探索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分子机制,改良肺移植关键技术,围绕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药物筛选,临床改良体外肺灌注技术及双体外膜肺氧合模式,在全国医院推广使用,显著提高肺移植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熊斌课题组的成果围绕循环肿瘤细胞促进恶性肿瘤转移机制和捕获鉴定技术展开探究,开发了快速捕捉、快速检测的设备,在恶性肿瘤精准治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从天文地理到水泥钢梁
从绿色生态到救死扶伤
武大科研人聚焦着
关乎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
并为之贡献出丰硕的成果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内容来源:武汉大学新闻网
通讯员:柯涛 王建波
编辑:王梦恬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