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武大人,为什么选择“挖土”?
如果说考古是探索文明的一盏灯
考古者就是持灯的人
他们拂去时光的尘埃
以铲代笔 为历史写生
描摹出数千年前的鸡犬相闻
照亮民族寻根的路
武大考古人来来往往 上下求索
内心始终秉持着
敬畏与真情
▲一起来看看这群年轻人为什么“挖土”吧!
在湖北襄阳闫营村的聚居区外,大片褐黄色的土壤裸露地表,5米长宽的探方整齐划一,一群武大人的研究正以此为起点向下展开。
▲凤凰咀遗址护城河
这里是凤凰咀遗址发掘现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曾于此刀耕火种、繁衍生息。2020年,武汉大学开始将襄阳凤凰咀遗址作为考古专业的田野实践教学基地,并于当年的下半年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此进行发掘和实践教学。
单思伟博士是武汉大学凤凰咀遗址考古队的带队老师,于2008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起初他对大学专业并不了解,直到大一上学期听了余西云教授主讲的《考古学概论》才初步掌握考古学科的内容。余老师和蔼可亲,授课风趣幽默,除了讲述一些考古专业知识外,还常常向学生分享他带领的考古队在野外进行调查、发掘的事迹和风土人情。被考古学深深吸引的单思伟开始在图书馆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专业分流时也自然地选择了考古。
本科四年的暑假,单思伟都主动申请去工地实践学习,参与田野考古发掘和整理。人们爱将考古学家比作“不幸的侦探”,因为这是一个破案率极低的职业,不停地打钻挖掘,挖开又掩埋,希望又失望。单思伟最早参加田野发掘的过程中常常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由于专业技术不过关、对遗迹的判断不够准确,挖错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他甚至会自我否定,怀疑自己不适合学考古。
▲考古工地实景
幸运的是,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在工地耐心指导,一起刮面、分析遗迹,厘清层位脉络,单思伟也慢慢地掌握了诀窍,重拾信心。终于有一次,他独立划出了多个不同遗迹的叠压打破关系,在清理过程中一一验证了判断的准确性,并找出了不同遗迹真实的自然边界。如同中学时代费尽心力解出了一道奥赛题一般,比挫败感更为强烈的愉悦感涌上心头,单思伟在田野中找到了科研的乐趣,也在田野中下定决心将考古作为毕生的热爱。
▲田间小憩
“挖土人”的日常
和许多守在书斋或实验室里的学科不同,考古学要求研究者进行大量的田野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田野考古就是单调的“土中找土”,体力劳动前更重要的是脑力劳动。除了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获取研究对象的各种信息与实体资料外,还要对层位学、遗存堆积过程、埋藏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说掌握田野考古专业技能,是学生成为“合格考古人”的准入门槛。
武汉大学的田野考古实习课程共占15个学分,是学生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大三时指导老师会带领同学们在野外进行周期为一个学期的实践。在工地里,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规律而充实的生活。
除了学习如何进行调查、勘探、发掘、室内整理和报告编写外,师生还常常一起打球、玩桌游等。老师是大家长,学弟学妹、学长学姐打成一片,考古专业就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许多毕业多年的同学依然对专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会保持联系、常“回家”看看,也常常支持、参与专业上的事务。
▲大家一起包饺子
▲雨后工地变鱼塘,欢乐多多
一颗心与一片土地相遇
武大考古作为中国高校成立的考古学科之一,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半个世纪以来,一代代武大考古人风雨兼程、来来往往,不变的是对历史的初心与坚守。而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考古,做历史谜底的索引者、连结古今的摆渡人。
当被问及选择考古学的初衷时,凤凰咀考古队的19级硕士李宗洋和我们分享,“一开始是央视的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把我吸引了,余西云教授的《考古学概论》也让我对考古人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河姆渡文化的地层里,他曾发现过一片完全新鲜、纹路清晰的叶子。“当时的一片树叶掉落到河姆渡文化的地层里面,由我们来让它重见天日。仿佛就站在六七千年前的河边,感受萧瑟的秋风,看风把树叶拂向泥土,和当时的人事对话。”
18级考古班吴培林则是被考古学的小众性、冷门性所吸引,“考古是个很小的圈子,而且很缺人,而我刚好又不喜欢往太热门的地方去,再加上我很向往实地考古发掘”,此般契机促成了一颗心与一片土地的相遇。
▲整理陶片
寻根的过程是贴近土地、触摸土地,与土地、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刚到工地的期待、害怕、无措,离开工地时的开心、不舍、恍惚;关于开始和结束,总能回忆起那时的心情。刮面、挖坑、整理陶片这几项工作像极了生活,是一个很矛盾的过程,似乎很枯燥,可是总有惊喜,无畏前行的同时也担忧着,迷茫着却更期待着。”18级考古班王腾飞的细致勾勒,反映出在考古工作者群体中普适化的情感体验——因为饱含着对文化、对人类的大爱,放之小处,就塑造出他们对待工作敬重庄严的态度,亦强化了内心那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时时谦卑,常常敬畏”,历史学院考古系本科生雷莎用这八个字概括她心目中考古人的专业自觉与素养。“永远不要绝对,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要松懈。每一块石器、陶片、瓷片都是历史,都要耐心地捡起;每一个灰坑都要认真判断。”对他们来说,问心无愧是最大的成就。
▲武大学子在考古实习基地合影
在“挖土人”的讲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考古人面对历史文化的一颗赤纯的敬畏之心。小至一块陶片,大至一件青铜器,无论是人骨还是器物,它们的学术价值都是一样的,必须始终秉持严谨和科学的心态去对待它们。
当我们亲身接触千年前先人留下的生活痕迹,当我们透过旧物去触摸历史,会由衷地感动并肃然起敬。大量繁复的考古研究工作,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提供了丰富的例证;而情感的触动和心底的敬意,正是滋养民族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
在这个越来越“新”的时代
人们对“旧”也产生了越来越浓的怀念
“挖土人”作为连结古今的摆渡者
求索着文明的根
探寻着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而这一路辛苦的追溯
也构筑着他们自己生命的意义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快来玩心动默契挑战▼
▼夏日限定,福利多多▼
▼是你的“蓝朋友”吗▼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封面图:田春雨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为武大考古人点个“赞”,再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