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第一的这个学科,离不开一位“80后”!

祝老师节日快乐的 武汉大学 2021-11-29


一朝沐杏雨,终生念师恩

今天是第三十七个教师节

珞珞珈珈向所有的老师们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此外,珞珞珈珈想向大家介绍

这样一位特殊的“80后”老师

他的嘴边常挂着这句口头禅

“好玩吧!”

他是一位大地的“摄影师”

测绘遥感领域深耕60多年

推动中国数字化影像测绘技术

从零起步,走向国际领先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星辰大海



课堂,真的很好玩



“好玩呀,当然好玩。”颁奖活动结束后,面对记者的提问,张祖勋院士笑着回答道。2021年9月8日,从教61年的张祖勋院士获评“荆楚好老师”特别奖84岁高龄的他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六院士同上“测绘学概论”这道武汉大学独有的风景线,他从未缺席过。


▲六院士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

张祖勋 刘经南 宁津生 李德仁 陈俊勇 龚健雅


“国家的兴旺在人,学术的希望也在人。”即使已经成为顶尖科学家,张老师认为,作为大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还是教书育人。他始终不忘师者的传道使命,一次次理论的革新、一项项原创算法、一个个反复试错后的优化方案,都聚沙成塔凝结在《数字摄影测量》教材里。这本里程碑式的教材惠及数十万人,对培养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进入耄耋之年,他重写这本教材,将最新最前沿技术补充进教材。


张祖勋院士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枯燥”两字是永远不存在的,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转为具象,让学生在理解晦涩概念的同时逐渐窥知学科全貌。他的课件里,除了理论公式,还有世界各地的美景,“摄影加上测量多好玩”。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都充满了热情。




“通过讲解大数据云控摄影测量等鲜活的实际应用,张老师激发起了我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引领我们走进摄影测量学科的大门,在我们这些大一学子的心中播撒下学术探索的种子。”听过张老师的课的2020级本科生王华毅这样感慨道。


传承,从老师的老师开始


张祖勋院士至今都十分感念恩师王之卓对自己兴趣的启发。张祖勋与王之卓先生的故事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年说起。上世纪50年代年代,张祖勋走进大学校园学习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他的摄影测量主课由王之卓先生讲授,毕业设计由王之卓先生指导;再到60年代,张祖勋的研究生导师也是王之卓先生。


再而后,张祖勋在王之卓先生的带领下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并在测绘遥感领域上取得卓越的成就。王之卓先生为测绘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包括5位院士在张祖勋看来,老师培养的人才比其学术成果更有价值。



这种师承的精神也深深感染和鼓舞了一批批学生,凝聚了一个强大的团队。2010年,他的学生胡翔云从美国ERDAS公司辞职,回到武汉大学加入张祖勋团队。胡翔云说,“我是在老师的感召下回国的,要以老师为榜样,扎扎实实为国家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这是一种传承,从老师的老师开始,一直延续。张祖勋院士早年求学时,学校荟萃了全国测绘界的精英,大师的言传身教让许多学生深深爱上了测绘专业。前辈的指导和鼓励成为他一生进取的动力源泉,并决心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师生们至今难忘这温馨的一幕:2007年6月是张祖勋院士70华诞,当来宾和师生向他祝寿之时,他首先向自己的导师王之卓院士铜像敬献花篮,表达对恩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而他的学生、年过花甲的张剑清教授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恭敬地站在院士身边;在随后的学术报告会上,一双双年轻的眼睛求知若渴,学子们被院士题为《数字摄影测量30年》的报告深深吸引。



如今,他把手中的接力棒传给更年轻的教师,扶上马,送一程。2017年,张祖勋向学院捐赠100万元,倡议设立“教书育人奖”,将“让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的风气传下去,将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踏实肯干、追求真知的作风传下去。




为了“教书育人奖”的可持续性,张祖勋主动找企业和校友赞助,直到给当时已是知名企业家的学生孙玉国派下任务:“以后你就把这个奖包下来!”,他才放心地松了一口气。一代代学生跟随老师走上测绘科学事业发展之路,展现了师道传承的生动篇章,这也是张祖勋毕生最大的幸福。


执着,但不能固执


指导科研,张祖勋院士喜欢说三句话:“科研是好玩的事”“不怕慢,就怕站,更怕忘”“你做的东西能用吗?”这三句话背后包含着他的实践育人理念。首先,激发兴趣;其次,坚持不懈;最后,立足实际


1976年,张祖勋院士被派往瑞士最先进的航测仪器厂学习。“我们去瑞士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当时,他和同事泡糖水招待客人,被使馆工作人员私下提醒:“这里没有人用糖水待客,他们用的是啤酒。”巨大的中外差距不只存在于经济生活中。他至今还记得瑞士技术人员对他说:“你们中国人连我们仪器上的一颗螺丝钉也造不出!”


▲前排左三为张祖勋


“在瑞士的半年,帮我从外部了解了国情,这是最好的政治课。”张祖勋院士下定决心,要让中国的测绘遥感技术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这也成为他毕生的事业。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1978年,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提出了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的观点。当时国内外都认为胶片是影像的最佳载体,大部分人觉得全数字化不可能实现。作为王之卓的得力助手,张祖勋院士主动承担起这个课题的攻关重任,从零开始,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向前“爬”。他回忆,当时没有屏幕显示器,计算机只有64K内存,而一张影像的数据量就有120M,扫描完一张4cm×4cm的胶片要用一个多小时。


调试早期摄影测量设备,右二为张祖勋


这个科研项目立项获得国家拨款12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菲的费用。科研立项时,张祖勋还是个大学讲师,并没有承担如此重大项目的职业资历。得益于王之卓先生“不拘一格用人才”,张祖勋的科研生涯从此起步,并稳步前行。


经历了14年的艰辛探索,张祖勋院士和同事一起推出了中国首个全数字化自动测图设备,填补了国内科技领域空白。1993年,该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1994年,张祖勋院士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首次推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 SGI工作站版,让中国的科研成果走出国门。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张祖勋院士教育学生做“有用”的科研。2008年,汶川地震。5月18日凌晨1:00,武汉大学专家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技术成果,快速制作拼接出部分震区航空数码影像图,可以直观地显示灾害现场的情况,为抗震救灾的部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科学家最好的时代。”张祖勋院士说,“从‘十四五’规划到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将科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前,国家加大了投入,更需要科研人员拿出好的成果,以科技报国。” 如今,年逾八旬的张祖勋院士又带着学生,开始了新的主攻方向——全球公众地理信息系统和贴近摄影测量。他说:“科研探索无止境。执着,但不固执。只有执着,但又敢于否定,才能不断创新!”



感谢像张祖勋院士一样的老师们他们陪我们一程
却影响我们一生
三尺讲台,桃李三千
百分用心,树人百年让我们再次诚恳地向老师们说一句
“老师,您辛苦了!”
HAPPY TEACHER'S DAY



RECOMMEND
推荐阅读▼向老英雄致敬!▼

▼武大人的眼力测试▼

▼"武大导览",让你不再迷路▼




● 武大新生身高2米?对就是他!

● 谁是严传梅?

● 珞珈山“小法师”,这个女孩真的不“伊”般!

● 武大变了?!

 武大太大会迷路?你需要一款神器!

● 武大2021级最小新生,是他!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封面图:杨子晴

来源:新华网 党员生活公众号 杨欣欣图片来源:党员生活公众号 测绘学报 人民日报 极目新闻
文案:朱珊怡 韩袁紫阳 石昊编辑:俞忻元 石昊 韩袁紫阳责编:俞忻元
审核:邢知博

投稿邮箱:whu_luojiahao@163.com

为张祖勋院士点个“”,再点个“在看”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