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跑,我追!”这些武大人在找什么?
去世界屋脊观鸟去?
当科学研究插上翅膀
飞向圣洁的雪域高原
会产生什么样的奇妙效果
今天,和珞珞珈珈一起
走近这个“神秘团队”
武大鸟类研究团队
■ ■ ■
“追鸟的人”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这里植被复杂,气象万千,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特有鸟类最为丰富的地区。在这里,有一群“追鸟的人”,他们年复一年,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高原上,坚持着中国野外鸟类的研究。
1995年,现武汉大学鸟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欣前往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作为一个自然历史学者,卢欣感兴趣于动物社会行为的进化,尤其看重野外研究的价值。这趟高原之旅,开启了他研究青藏高原鸟类的篇章。
90年代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住宿条件远没有今天发达,很多地方尚未通电,卢欣去野外工作的时候甚至还要随身携带猎枪防身。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卢欣却对青藏高原上丰富的鸟类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此后的几年中,卢欣多次往返青藏高原,持续观测青藏高原鸟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行为。正如他所说:“我并不为自己走上这必有艰辛和孤独的道路而懊悔,因为,这个过程充满着无尽乐趣。”
两年后,1997年,卢欣牵头成立了武汉大学鸟类研究课题组并担任负责人,重点研究青藏高原鸟类生物,团队成员主要为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 青藏高原景观
课题组参与到了校际合作科研平台“武汉大学-西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与保护联合研究中心”和野外生态站“西藏麦地卡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中,重点进行鸟类多样性调查、评价和保护,揭示鸟类在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进化机制,为可持续保护和利用极端环境生物多样性资源奠定基础。
“我们中国有一千四百多种鸟类,而青藏高原就占了一半左右,对在野外条件下鸟类繁殖生态学知识的了解,目前我们已知六十余种,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我们团队完成的。”提及团队的研究成果,卢欣自豪地说。尤其是对于青藏高原地山雀社会行为的研究上,团队更是成果丰硕,屡屡取得重大突破。
▲ 卢欣教授和实验室成员们
每年春夏之交,卢欣都会带领实验室成员前往青藏高原观察鸟类。在野外工作中,从观察鸟类、找到鸟巢、挖洞采样到最后标记,这些工作都需要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正是在野外研究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逐渐培养起野外探索的乐趣。
在“世界屋脊”上,与鸟打交道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提及选择青藏高原作为研究观测地点的初衷时,卢欣回答道:“这是偶然中的必然,自己偶然从事鸟类研究,偶然发现了青藏高原上丰富的鸟类物种,而必然则是在深入研究后发现了难得可贵的研究价值,最重要的是在思考过程中体会到了青藏高原地域中的魅力所在,发现了它的美和价值。”
▲ 地山雀生活环境
青藏高原的冬天大概从十月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五月份开始转暖,各种植物生长,动物开始繁殖。一般每年五月份左右,就到了鸟类的繁殖期,团队成员就会开始一年的野外工作,他们以两到三个人为一个小组,由老师带领分散到整个青藏高原上,去不同的地点去进行任务。在非繁殖期,他们则对采样的数据进行研究,解析地山雀的社会结构。
团队成员、博士生魏赛感慨:“习惯于城市的生活再到大自然当中返璞归真,我们的条件已经好很多了。19年我们去霍尔的时候,从日喀则坐大巴坐28个小时到阿里地区首府噶尔县,已经非常靠近印度了。当时我们住在宾馆里,晚上九点到一点钟发电,发四个小时,我们就用这四个小时给设备充电。”
▲ 捕捉地山雀
在人生地不熟的青藏高原,团队成员遇到了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主要是居住问题,团队成员、博士生笪欣慰回忆道:“到县城可能还有小旅馆可以居住,到了村庄我们就需要联系当地的居民租房子。”租房子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团队成员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和当地人沟通,“当地主要是藏族同胞,我们就边说话边比划,用最简易的方式沟通。”
在野外工作时,工具也是一大问题。因为调研地点基本在半山腰缺乏电力资源,团队成员一般使用手动工具,如铁锹、十字镐等。高原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成员们在挖鸟巢采样的时候也小心翼翼,不破坏草皮和鸟巢。谭熠华说:“我们主要研究的鸟是住在洞里的。对小鸟进行采样就需要我们把洞给打开,我们需要估计挖掘的位置人工去挖洞,并且不能伤害到小鸟。”在采样时,成员们用尺子和小秤量鸟的身高和体重,并且采集小鸟血样,采样结束后还要复原鸟巢和草皮。“这更偏向于一种施工上的困难”,团队成员、博士生魏赛笑称。
▲ 挖洞捕捉地山雀幼鸟
高原上人烟稀少,在野外持续工作,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因为小鸟看到人会害怕,并且大部分时间不在巢里,这就需要成员们一直守在鸟巢边等候,有时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谭熠华说,“类似于一种驻守塞外的感觉”,
尽管野外观鸟有很多困难,但团队成员仍然沉浸其中,乐此不疲。“野外对我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出去的时候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每一天都充满着期待与好奇。”这种对未知事物的激情和向往支撑着他们投身于野外高原上鸟类生物的研究。
▲ 野外工作风貌
基于在青藏高原的野外研究,卢欣提出了建立一个鸟卵鸟巢研究博物馆的设想。“在采样的时候,我们也会去收集一些一些被弃用的鸟巢,或者在鸟类繁殖期结束之后收集一些未孵化出来的未受精卵。”鸟巢非常的隐蔽且结构非常精巧,鸟卵有不同的颜色和大小,对成员们来说,这些是野外未知带来的乐趣。
▲ 野外工作照
同时,对成员们来说,与当地的藏族同胞交朋友,参加他们的民族文化节,感受当地风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和去青藏高原旅游不一样,我们可以更深入、更贴切的去体会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
苍穹之上,一往无前
从1995年卢欣开始的灌丛鸟类、两栖类研究到如今专注于鸟类生物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研究地山雀这一物种到如今,整个团队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实验室研究的内容跨度很大,从生态到分子的进化,从宏观生态学到微观生态学,都有所涉及。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从传统的宏观生态然后结合新的分子技术一步步发展,在各种领域继续深入下去,开枝散叶。“我们实验室研究的发展也是整个自然科学界发展的一个缩影。就是一步一步更新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技术,同时,也在继承其中精华的内容,在继承中谋创新、谋发展。”
▲ 实验室工作照
对团队成员而言,鸟类实验室意味着什么?提及这个问题,谭熠华说道:“武大鸟类实验室是一个能够把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的地方,希望在这里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既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能够提升自己。”
课题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研究方向,大家都希望对高原鸟类这一研究方向做出贡献,使之成为一生的事业。“希望未来我们实验室继续保持高水平发展,越来越好。”
我要赋诗一首
让飞羽携带在蓝天
抒发按捺不已的高原情怀
我仰喜马拉雅高耸连绵的雪山
挺拔俊朗,大气凛然
我颂雅鲁藏布汹涌奔腾的江水
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我赞南迦巴瓦的原始丛林
苍翠幽深,生机无限
我叹可可西里的亘古苔原
白云舒卷,辽阔无边
我痴冈仁波齐的神韵
惊心动魄,浮想联翩
我醉纳木圣湖的奇观
静谧安详,纯洁如蓝
我爱高山上盛开的雪莲
傲霜历雪,不畏严寒
我慕蓝天间翱翔的雄鹰
搏击长空,志在高远
我恋神秘的古象雄传奇
质朴凝重,天地浑然
我敬壮丽的布达拉大殿
庄严肃穆,巍峨向天
我羡长发盘卷的康巴大汉
阳刚帅气,耿直勇敢
我思明眸清亮的康巴女子
健美动人,风情漫漫
我要舒展声喉,运足神气
歌唱你,如诗如画的雪域
我要张开双臂,敞开心扉
拥抱你,如梦如幻的高原
● REC
在野外探索中寻味自然
在亲近万物中漫溯世界
高原寻飞鸟,复得返自然
与自然对话,与万物偕行
武大与你,始终在路上
·推荐阅读·
你好,武大!我是高帅
最后8天,上岸宝典!
15:00,钟南山院士直播!
● 你好,武大!我是高帅
● 最后8天,上岸宝典!
● 15:00,钟南山院士直播!
● 武大这个俱乐部,高校第二!
● 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
● 哲学也做实验?没错,还真不少
感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部分图片来自于受访者
摄影:黄玉成
采访:李盈盈 张华
文案&编辑:张华责编:张华审核:邢知博
点个“赞”,再点个“在看”,来雪域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