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软饭”,让我们学会说某F打头的四字真言
当你怒不可遏,想要爆出以 f 打头的某四字英文真言,是不是毫不费力?什么,你是胡建人?没事,不会也不用感到太过懊恼,毕竟人类的祖先也不会发 f 这个音。
《科学》杂志最近刊登的一篇苏黎世大学的研究指出,没有农耕文明带来的谷物、蔬菜和奶制品这些比肉类软和的食物,人类很可能就不会发f、v这类唇齿摩擦音了。在中文普通话里,这意味着所有以 f 开头的发音,比如飞、风、福可能都不存在了。
饮食为什么会对发音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一切要先从人类的牙齿讲起。
首先观察下自己的牙齿
人类所发的声音可以分为两类:元音和辅音,也就是汉语拼音里的韵母和声母。F和v是辅音中的唇齿摩擦音(fricative consonant),需要上牙齿与下嘴唇两个发音器官配合形成间隙——将上切牙,也就是门牙,轻压在下嘴唇上。
可见,要发出 f 这个音,上牙的位置十分关键。你不妨自己感受一下,放松自然的状态下,你的上牙是不是比下牙略为前倾,下牙抵在上牙内侧大概一半的位置——这是大多数现代人具有的覆合/覆盖牙型(overbite/overjet)。
大多数现代人拥有的覆合牙形。图片:wikimedia
我们的祖先就不一样了。现代人上牙前倾的牙形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身上十分罕见,史前猎人们大多拥有对切咬合牙型(edge-to-edge bite)——上下门牙的边缘是对齐的。
上下对齐的对切咬合牙型。图片:Tímea Bodogán
苏黎世大学的研究指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牙齿形态对于发 f 和 v 有着很大的影响。
上牙前倾更容易发出 f 音
研究员们通过建立生物力学模型发现,覆合牙型发 f 和 v 要比对切咬合牙型更容易,前者少用了30%的口腔肌肉力量。对于牙齿上下对齐的史前猎人们来说,发出 f 和 v 可能比较难。
我们可以自行模拟一下。要发出某 f 打头的英文四字真言,对大多数人来说轻而易举,因为在放松状态下,上牙几乎已经在下嘴唇的内侧边缘了。但是你把上牙稍稍往后移,和下牙对齐,再试一下。咦,怎么骂个人这么费力?
研究者推测,由于费劲,旧石器时期人类的语言里是没有唇齿摩擦音的。
那是什么造就了我们越来越前倾的上牙呢?研究认为,这与农耕文明带来的饮食改变密不可分。
吃的东西越软,上牙越是前倾?
人类学家指出,无论是史前人类还是现代人,出生时大多有着上牙前倾的覆合牙型。只是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获得食物,肉类是主要食物来源。为了能够更有力地撕扯、咬食肉类,史前人类的下颌骨和上颌骨逐渐变得能够对切咬合,上下牙齿逐渐对齐,无法保持天生的覆合牙型。
日本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前的人类头骨,拥有对切咬合牙型。图片:Blasi et al.(2019)
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的出现让人们的食物中有了更多谷物、蔬菜和奶制品。这些较肉类软和的食物使得人类的上下颌骨不需要再具备强大的咬合力,一生都能保持幼年时期上牙前倾的覆合牙型。
伊朗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拥有上牙前倾的覆合牙型。图片:Fatemeh Bahrami / Anadolu Agency
所以,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吃的食物越来越软,导致了更加普遍的上牙前倾的覆合牙型,这个牙形相较上下对齐的对切咬合牙形,更容易发出唇齿摩擦音—— f 和 v 音很有可能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的。
研究者还对当今现存的七千余种语言进行了调查,发现当代的狩猎采集社会中使用 f 和 v 的频率只有其它语言的四分之一。
一个重大而有争议的研究结果
这一考古学—语言学跨界发现引起了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传统语言学一直传承着语言是人类独有,并且自产生之后就没有发生过巨大变化的理念。f、v比其他语音更晚出现,并且主要出现在农耕文明社会中,这一新的发现一定程度上撼动了语言不变论。
传统语言学也不喜欢把语言这一文明的象征和人体的生理结构进行过多的连接,因此这一跨界发现引发了许多语言学家的争议。有人认为,如果这是一条必然的进化规律,那为什么中国,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社会,没有 v 这个发音(根据个人经历,v还是存在在一些北方口音中的)呢?日本,另外一个农耕文明社会,根本没有f、v这两个发音。
当然,苏黎世大学的研究者们也承认他们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条语言学进化规律。一切有待语言学界的进一步研究。(编辑:Edan,窗敲雨,vb)
本文授权转自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那些和老祖先有关的故事
喂,你的祖先是不是也吃过猛犸象?
原始人,真的茹毛饮血、野蛮无情吗?
本文首发于果壳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欢迎转发,转载请加微信:Iceclove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