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熟的鸭子飞不了——活的鸭子也一样
不过回过头来仔细一想,貌似有此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是谁给了人们这么大的勇气,啊不对,这么大的误会,以为鸭子就不会飞了呢?这个锅,恐怕还得家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来背了。
“哎鸭,怎么能让人家背锅呢?” 图片:pixabay
今天很多人把“家鸭不会飞”的刻板印象顺手套到了野鸭身上,然而我们的老祖先在这方面就要睿智不少。他们称野鸭为“凫”[fú],家养的鸭子则称作“舒凫”或“鹜”[wù]。此处的“舒”是形容词,指动作迟缓。这说明古人早已意识到了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并直接给予了不同的称谓。
那么,野鸭是在什么时候变成家鸭的呢?
01
和人类一起鸭
1953年秋至1954年夏,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郑州二里岗一带对商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功夫不负有心人,考古队员们最后发现了大规模的战国墓葬群,出土了丰富的遗存文物,其中以陶器和铜器的数量最多。而在彩绘稀少的陶器当中,两件彩绘陶鸭显得尤为出众。
这陶鸭为泥质灰陶,其上带有彩绘,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只引颈抬头的飞鸟形象。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扁扁的嘴,让人不由得一下子就跟所熟悉的鸭子联系了起来。更为传神的是,鸭嘴绘以黄色,而两足则绘以红色,跟现实中的绿头鸭(A. platyrhynchos)有着蛮高的匹配度。
郑州二里岗的战国墓葬群出土了两件彩绘陶鸭,现藏河南博物院。整件器物的创作不仅运用了彩绘的手法,也借鉴了青铜器分铸和拼接的方法。图片:河南博物院
绿头鸭又名蒲鸭(雌)和大头绿(雄)。图片:Richard Bartz / wikipedia
造型质朴、生动的商代晚期石鸭。图片:河南博物院
西周时期的青铜鸭尊。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推测,我国民间普遍饲养家鸭可能兴起于春秋时期。到了两汉,鸭已经成为了三大家禽(鸡、鸭和鹅)之一。考古发掘也为此提供了佐证——从战国至唐代,墓葬中出土陪葬鸭俑的地理范围颇广,几乎涵盖了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地区,涉及了今天的14个省之多。而从汉代开始,这些作为墓主人地位和财富象征的陪葬鸭俑数量逐渐增多,形制也趋于多样,反映出鸭与人们生产生活日益密切的关系。这表明至少从战国时期开始,鸭就已经渐渐为大江南北的人所熟悉。事实上,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养动物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核心内容之一。家养动物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狩猎采集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02
祖先是绿头鸭
于1868年出版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和彼时的达尔文。图片:Charles Darwin & Julia Margaret Cameron / wikipedia
2005年2月6日北京北海公园湖内的绿头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尾羽末端是卷曲上翘的。图片:用心阁 / zh.wikipedia
看,第一只家鸭的尾羽末端也是“自然卷”的。图片:Johnny Jet / flickr
绿头鸭喜欢在水边的草丛或者树洞内营巢。图片:Stephen Dalton / Minden Picture
雌性绿头鸭和她的宝宝们。图片:Michio Hoshino / Minden Picture
图片:fir0002 / wikipedia ; pixabay
参与此研究的鸭鸭们来自9个品种:MDN和MDZ为野生绿头鸭;PK、CV和ML为肉用型品种;JD、SM和SX为蛋用型品种;GY为肉蛋两用型品种。图片:Zebin Zhang et al. / GigaScience(2018)
中华斑嘴鸭。图片:Alpsdake / wikipedia
03
是深夜报社的美味鸭
片好的北京烤鸭。图片:ZhengZhou / wikipedia
南京盐水鸭。图片:AddisWang / wikipedia
怎么能少了香辣鸭脖呢!图片:海蓝澜 / 豆果美食
两千多年前先民们的智慧和努力,至今依然在从里到外地温暖着我们。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鸟人Robbi。
鸡鸭鹅的故事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