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每天放不下的手机,却成了高校监控大学生的最佳工具

Q君 Stoooges三士渡 2023-11-22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黑镜:方舟天使》?在这部科幻短剧中,一个母亲用名为“方舟天使”的监控黑科技保护女儿的身心安全。这枚内置于大脑中的监控设备,可以让母亲用女儿的视角观察世界,为血腥危险场景打马赛克,避免女儿接触不良信息。


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但用起来可是险象环生。最后,被剥夺“监控知情权”的女儿在得知真相后情绪崩溃,给观众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出于防护心理,去干涉别人所接触到的信息,这样的保护行为是否合理?



《黑镜》的故事虽然都是科幻题材,置入大脑的监控设备也暂时买不到,但对个体行为严丝合缝的监控在我们的世界里可早已实现了。大学校园中,低配版“方舟天使”们正在发挥作用,而用于监控学生的设备,就是和呼吸一样日常的Wi-Fi和智能手机


在雪城大学,自从有了出勤率监控,Rubin教授终于能看到340人大课堂坐满的盛况了。


每当有学生走进课堂,教室里的七个蓝牙信标就能马上“知道”,并且把信息实时反馈给鲁宾教授。因为学生的智能手机上都安装了SpotterEDU的应用,可以记录他们的出勤或缺席课堂情况。也就是说,不需要人工点名,教授就能对课堂的出勤率了如指掌。


SpotterEDU还会将学生的缺勤记录上传到校园数据库中,跟踪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出勤率,并且根据这些数据给学生自动扣分。“我认为学生需要这个东西,他们的行为确实因此发生了改变。它不仅反映了出勤率,还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因为知道它存在,学生就不敢缺席了。”Rubin教授对SpotterEDU还挺满意。


然而,此时正在课上打盹的学生Kyle就不太喜欢SpotterEDU。他原本可以安心睡一上午,这门课的学习内容他早就胸有成竹,期中论文也快写好了。但如果他不来上课,肯定是要扣分。与此同时,他还收到了“自习频率”低下的提醒,因为定位系统发现他去图书馆的频率太低。提示小红点一闪一闪的,有点烦人,但让他在课堂上睡得更香了。



得益于覆盖校园各个角落的Wi-Fi和手机传感器技术,约束和监控大学生这件事很常见,也很好实现。每天不离手的智能手机,让数十万大学生的数据被高校紧紧抓住。高校会用这些数据来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化、在校表现、心理健康等状况。一家业内公司表示,他们每天会搜集每位学生的6000个位置数据点,从宿舍到课桌的每个动态一览无余。


这种渗透进校园生活的监控,到底是在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安全,还是在侵犯个人隐私?显然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他们肯定希望每个学生都是模范生,能够遵守学校规则,所以制定这个监控体系也算事出有因。一方面可以提升评分效率,起码出勤率得分不用再手动加减,还有助于提升评分的公平性;另一方面,学生如果出现行为偏差,或者频繁离开校园,还可以在危机发生在之间尽早干预。


也有一些教育者认为,这种监控行为会损害学生的独立性,并且影响他们寻找课外兴趣爱好。这种被时刻关注的感觉,肯定不太好受。虽然为了让监控合理化,管理人员可以搬出很多理由,比如有利于校园资源配置和提升课堂质量之类。但这些好处更多的是满足了大学的利益,并非学生本人。高校有权决定如何监控和运用数据,而很多权限是大学生不得而知的。



SpotterEDU的创始人Rick Carter曾是一名大学篮球教练,他创立SpotterEDU的目的就是为了监控大学生运动员们。从2015年起,Carter教练开始用监控技术来掌握球员动态,以判断他们的身体状态是否适合继续参加比赛。目前,SpotterEDU已经与近40所高校展开了合作,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在全美有150万学生注册使用。


那么,这150万学生能意识到自己被监控吗?SpotterEDU使用的蓝牙信标只有一副扑克牌那么大,可以被贴在墙壁和天花板上,不仔细观察的话根本看不到,Carter本来就不希望学生会发现他们,他自信地表示:学生们都还不知道这蓝牙信标长什么样子。


与监控道具一起隐匿在黑暗里的,还有高校的监控目的。Carter透露:这款产品的真正价值还是在于帮助校方,他们可以将学生分类,甚至特别分出“有色人种”这一类别,专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数据来奖惩学生,对频繁缺课的学生没收奖学金。



2017年创立的Degree Analytics也有类似业务,而且比SpotterEDU更会“玩数据”。通过校园WiFi数据,Degree Analytics可以测量和分析98%在校大学生的行为。创始人Aaron Benz是名数据科学家,他认为传统的调研模式并不能让校方真正了解学生的就读体验。出勤率和位置信息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比如识别学生的“痛苦迹象”,可以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他分享了一个具体案例:有位叫Sasha的学生,每次离开宿舍都只是独自去教室或食堂,而且很快就回来了,也就说她除了学习和进食,对这座校园基本上无欲无求了。系统将她标记为“极端孤立”学生,并且给辅导员发送了信息,建议辅导员对Sasha进行线下干预。


虽然不知道忽然得到辅导员关照的Sasha本人会不会被吓一跳,但校园里肯定有很多Sasha们并不想被特殊关照到。


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学生们,就在去年开学季亲眼目睹了蓝牙信标的安装过程,并且表示非常不能接受。学生们正上着课,就看到一位不知名人士忽然走进教室,把“跟踪设备”贴到讲台或书桌旁。这一言不合就现场安装监控设备,让很多学生陷入巨大的恐慌;还有北卡的学生去把蓝牙信标直接从墙上扒了下来。


后来,校方看事情被闹上了社交媒体,只能含糊地说是在对“一小部分学生运动员”进行出勤跟踪。一位北卡大学官员甚至机智地说明:这个监控需要学生去下载APP才能运作,那这就是一种“提前通知了的、有选择性的”状况了。SpotterEDU方面也给北卡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工写了致歉信,道歉的部分是“在大规模安装中出现混乱”,并未对监控行为本身进行解释。



显然在这件事上,监控服务提供商和监控者都没有重视大学生的知情权。这就是另一件值得担心的事情了,如果让学生对放弃隐私权习以为常,那会不会丧失很多自我保护的能力?是否接受被大学监控,不是简单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学的监控行为会继而引发更多问题。


曾与国土安全部合作的信息安全顾问Joanna Grama就对学生的知情权深表怀疑,她估计绝大多数学生在注册某个“出勤记录APP”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到底如何,更不会觉得这是要踏上一段长期被监控之旅。


可以想象,多数大学生在去学校报道的时候,可能就是在低头玩智能手机,会很自然而然地连学校Wi-Fi以及下载某个校方推荐的APP,随意阅读几句就打了很多勾。校方对大学生的监控,常常不是一种主动告知的态度,而真正的问题可能就在这里。


放眼校园外,也是满大街的监控摄像头,或者密切关注用户动态的金融信用系统,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被监控的世界里,也习惯了用个人隐私去换取一些安全便利。大学的监控行为等于是在助长这种习惯,打压成年人的独立自主意识,在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们做了决定。



以管理和保护的名义,去削弱自我保护意识,到底是善良还是残忍?这可能是一个我们不能放弃思考的问题。


《黑镜:方舟天使》中的妈妈在给孩子的眼睛涂上了“马赛克保护层”的同时,也擦除了她的心灵屏障,让她的自我认知支离破碎。孩子们需要被庇护的,并不是所谓身心安全,而是独立的思想和完整的灵魂。谁不想生活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世界?但剥夺了一个人直面黑暗的机会,可能也就拿走了他寻找光明的勇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