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 38|芝大录取:一位二线城市普高党的自我探索和突破
本期KIT主角来自三士渡2022Fall早申芝大录取的L同学。虽然是国内普高国际部的学生,在学校背景上并不占优势,选择留学和专业方向时也充满了机缘巧合,但他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的自我探索和突破帮助他最后斩获了芝大的offer。
如何在3年内从0开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一起来看看L同学的故事吧!
EA翠鹿档案
标化:GPA:98.23 SAT:1570 TOEFL:110
AP:6个5(微积分BC,物理1&2,微观经济,心理,化学)
主要活动:芝大夏校、少管所教育活动、TED 演讲x西安、央视频演讲者、Pioneer Academics科研活动、校USAD社长、交换生队长、微信公众号运营
获奖:NSDA演讲区域冠军+全国前十、约翰洛克论文竞赛法律组别全球亚军+Grand Prize最高奖、NSDA辩论区域冠军+最佳辩手、YOC青年观察者比赛Excellent Award+Outstanding Team Leader、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
申请方向:政治科学/法律,文学与社会
Q1:为什么会选择留学和这个专业方向?
其实到2019年七八月份,也就是中考结束后的暑假,我都没怎么研究过出国这个选项,所以我决定申请英美大学可以说是出于机缘巧合。
拿到中考成绩之后我就和其他的准普高学生一样,去地区里比较好的几个高中进行咨询,到了我高中的本部,我看到了旁边有一个国际班的展台。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后,我看了一下历届的录取情况,发现很多之前都不敢想的世界名校,比如加州伯克利,帝国理工,其实历届都有录取,于是我就选择了出国。
但是也因为这种仓促,后来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选择A-Level还是选择AP,去哪个国家,一开始我准备申请新加坡或者英国的法律,后来开始考虑统计学,再到后面最终决定读美本+美国法学院的组合。
Q2:为什么会想到做少管所的活动?在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和准备标化和打竞赛相比,我最头疼的,其实也是活动。因为一直以来我习惯了进行机械化的学习训练,突然让我自己搞一个活动,手足无措。
我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喜欢法律,再观察身边的社区和资源,有哪些问题是我可以参与进来的。我发现陕西省的少管所,可能是我应该做活动的地方。原因是我很想知道,在同样一片区域,这样一些和我同龄的人,是过着怎样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那么作为一个准备学习法律的学生,可以带领我的队伍做些什么?
首先,我只知道我想了解少管所和关押的这些同龄人,但是我不知道我具体能做什么。于是,我带领11位同学,先对少管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我们找到了希望做的事:改进少管所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其实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成员面临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疫情,因为疫情背景下少管所的探视制度也好,外来人员的审核制度也好,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动。其中一个点就是我们不能够进入少管所,和这些少年进行面对面地沟通,所以不得不想别的办法,把活动更好地进行下去。
Q3:针对少管所活动做了哪些工作?给你带来哪些收获?
我们作为高中生,要去说服少管所的管理人员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活动,是十分艰难的。所以前前后后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写我们的提案也好,鼓起勇气和少管所的科长对接也好,对我们的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我们做这个活动的方式,是多维度的,一方面我们在定期和少管所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录制电影赏析的方式,和这些少年有跨越空间的交流,也在通过问卷和书信的方式,去进一步了解少管所里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
我们的主题围绕“幸福”这个概念,因为我们在第一次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这些少年对于“快乐生活”的定义和我们大有不同,因此可能会导致实现快乐的方式有些偏差。所以我们通过跨空间的书信交流,以及我们录制的视频课,希望能够和他们达成某种关于人生追求的共鸣,也能够给他们一点对未来出狱生活的希望。
Q4:三士渡在申请上给了你什么帮助?
由于我选择出国这条路并没有做很多提前规划和调查,所以对申请和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机构,最初都没有什么概念。在和三士渡一起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点:规划,文书,陪伴。
首先,我觉得三士渡非常厉害的一点,是抓住了美本申请最内核的一些逻辑,比如说塑造鲜明的申请形象,和学校的高度匹配,等等。作为一个申请者,尤其是一个国内二线城市的普高国际班的申请者,我对于美本申请掌握的信息十分有限,但是能做的事情又太多太多。这种对申请认知不足再加上各种活动/竞赛/标化考试的诱惑,就造成了一件事:迷茫。那么在遇到三士渡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在和我的规划老师探讨的过程中,我能真正理解美国大学想要什么样的人。
比如说面对非常多的活动,我不知道参加什么,就想要越多越好,看到创意写作比赛,想去碰碰运气,我的文书老师只问了一个问题:“你真的擅长创意写作吗?”我就明白了,这个比赛参加意义不大。在这种反复追求申请形象相关度和高效率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慢慢形成了符合美本申请的思维。
在导师推荐下参加的John Locke和Pioneer
三士渡规划的优势,是准确的定位,既不盲目自信,又不躺平佛系。而对于我所认识的一些申请者,可能会因为比较好的标化成绩盲目自信;或者说尽管有很好背景,也不敢尝试很适配的学校。可以说,我进入芝加哥大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
另外还有一点,和学校风格的匹配。反思我自己,会发现其实我是一个有点严肃,有点板着的人,对于学术有着比较清晰比较强烈的兴趣,喜欢参与思辨相关的活动,这些特点都和芝大不谋而合。举一个反例,布朗大学,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学校,但是看了布朗学生自己制作的一些视频,我发现自己和他们这种活泼欢腾的特征并不很相像。
当然还有三士渡的陪伴。其实对于一个高中申请者来说,面临的心理压力还是挺大的。在很焦虑的时候,三士渡的老师会和我一起通过更清晰的规划稳定心态,从而把更多精力花在最硬核的学术或者其他申请材料上,而不是一昧的迷茫和焦虑。TT老师的冷静指导,让我能够不浮躁,沉心静气提升自己,Algol老师的积极阳光,则是我申请季里的温暖。
Q5:芝大的文书一向以烧脑著称,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文书创作过程吗?
写主文书的时候,我陷入了对象征性元素的痴迷,妄图在阅读,剪纸,和监狱教育这些没什么关系的元素之间建立超脱世俗的联系,650字左右的空间里爆发出哲学家的思考。
后来在文书老师的提醒下悬崖勒马,脚踏实地,开始思考成长过程中最能体现我形象的一些元素。我在主文书里写了自己从小到大着迷阅读的经历,以及和少管所科长交流之后希望把阅读的美好带给这些狱中同龄人的愿景,和我的其他活动与奖项形成了很好的呼应。
而我的文书老师不光是在写作上面给我建议,更会指导我做正确的学校调查,甚至是对于创意写作文书的研究和头脑风暴。这种虽然看起来和“写文书”关系不大的事情,其实反而为我们的文书增添了非常好的相关性和独特性。
我认为三士渡文书老师不光是在和我一起完成申请,更在锻炼我个人的写作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受益终生的。文化禁忌,信息浓度和更准确的表达,题目分析,修改逻辑,等等。在三士渡的一两年内,我不仅完成了申请,更掌握了宝贵的写作能力。
Q6:作为一个一次出高分的标化选手,在标化上有什么建议吗?
我的托福和SAT首考就出分这件事情,我觉得有点运气成分,但是就经验来讲,我有三件事要告诉大家。
一是对待托福或者SAT,我们要关注核心能力多于考试的形式。这是说在准备托福的时候,我们其实根本不是在准备托福考试,我们在准备单词量,精准的发音,合理的写作表达等等。在准备SAT的时候,我们根本不是在准备SAT,而是在准备文本信息提取能力,语法规则等等。
二是反复迭代训练方式。作为一个健身的人,在遇到锻炼瓶颈期的时候,通常是肌肉已经适应了我们一直沿用的训练方式,那么就需要我们去换一些别的动作,或者采取不同的重量,标化考试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在SAT遇到瓶颈的时候,就会选择更高阶的训练模式,比如用LSAT的题目去降维打击,这种训练方式的变化让我的“阅读肌肉”越来越强壮。
最重要的就是努力,且要带着信念感努力。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想要取得成绩,总要做到“过度学习”,这也是一个心理学常识。百米飞人苏炳添能够突破亚洲人短跑极限,除了更科学的训练方法,一定还因为他常人无法接受的训练强度。
记得SAT备考的时候,我每天4:30起床,靠着冰美式提起精神。希望大家认清现实,才能在未来自己遇到相似情况的时候,更加坦然。
Q7:对未来的申请者有什么建议?
作为一个二线城市普高国际班申请者,走过非常多的弯路,所以有些经验或者教训想分享给大家。
一是不断地突破自己,在更大的世界,用更广阔的尺度丈量自己。我高一的时候,一度因为自己的校内成绩不错,就无所事事,没有干劲。但后来当我去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比赛,认识了很多比我厉害太多的朋友,我才认识到自己的幼稚。所以我非常建议大家,在申请的前期走出舒适圈,见见广阔的世界,一次又一次为自己重新定位,设立更合理的目标。
二是敢于质疑,在接受建议前确保自己信服。我和三士渡的导师之间并不是一昧的顺从,而是在遇到一些我不理解的规划的时候,会提出疑问,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还是会采取建议。但重点在于,这个时候我知道了做这些事的意义。
三是和自己对话。左右我们最终举措的因素有很多,身边也总是有人为我们提建议。但我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自己的内心。我在高中这几年,有的时候会深夜一个人在自习室呆着,就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当有了答案,我会睡得更香,第二天起来我的干劲也会更大。
四是关于活动,我有一句话送给大家:意义先于行动。申请没有活动行当然不行,但这绝不是我们草率行事的理由。我始终认为,怀着自己对周遭世界最真挚的理解,对自己选择学科最真诚的热爱,然后带着意义去做活动,我们才能做出好的活动,也无愧于自己花的时间以及精力。
因为我有非常“放养式”的父母,所以申请季我的压力其实可能没有那么大。但是我经常看到身边的一些好朋友濒临崩溃,我觉得三士渡之前发过的一篇推文说的特别有道理,申请大学是我们自己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不应该被这些大学过度控制情绪。
另外,我会发现自己有时候心态上会产生一些变化,由原来的积极乐观到有段时间排名至上,几乎要掉进精英主义的陷阱。我想说,想要成为精英,在一个又一个体系里爬上巅峰,证明自己,这没有任何错。但希望我们多年后当我们也许达成了目标,回望过去,会发现自己的初心还在。自己的确如愿以偿的成为了精英,但永不过分精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