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KIT 69 | 哥大录取:无面试也能录藤校!来自普高的她,顺利爬藤的秘诀是?

主页菌 Stoooges三士渡 2023-11-22


本期KIT采访对象来自三士渡2022-23Fall美本新生申请学员C同学,申请季喜获哥伦比亚大学、斯沃斯莫尔学院、圣路易斯华大等美本顶尖名校录取。


在就读高中近几年没有哥大offer、且无面试的情况下获得名校青睐,C同学依靠自己的乐观和努力,申请季中全方位发展写作、科研、社交等各项能力,向招生官展示了一个兴趣广泛、综合实力强劲的申请形象


今天菌菌采访到C同学带来申请季最新鲜的录取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C同学翠录档案


# 申请背景:

  • 高中就读于上海普高

  • 托福116/ACT36

  • 申请艺术史、建筑史、东亚研究方向


# 主要奖项:

  • NHSDLC国赛奖 (National)

  • John Locke History Commendation (International)

  • 香港音乐节低音提琴一等奖 (National)

  • Wemun Expo HM (International)

  • 日语演讲 (Regional)


# 主要活动:

  • 三分钟园林CGTM (B站)

  • 研究历史建筑搬迁

  • 辩论杂烩

  • 有关二战后日本新陈代谢建筑运动的研究

  • SPICE Reischauer Scholars Program

  • 低音提琴@市级管弦乐团

  • 满族文化保护 (晋级ctb全球赛)

  • SSHI Ancient Rome

  • SJYC

  • 排球校队副攻


1

如何确定申请方向的?


在遇到三士渡前,我只要看到感兴趣的活动就会去试试。初中时我一共加入了7个社团,文理兼有,高中时成为其中3个的管理层。我还有两段短暂的物理、生物科研经历。


此外,在小升初面试时,我因表现优秀,很幸运地被划分到双语班学习日语(十年级过关N1)。我积极参与辩论、模拟联合国和演讲的赛场,也活跃于各项日语交流活动中。


这些顺其自然持续下去的活动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奠定了我申请形象的基础,也成为我在各类文书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经历。


我在校内持续七年学习日语的过程,带我走近了日本历史和社会,我开始对传统建筑、园林、书法等各类艺术产生兴趣;在美式辩论和模联赛场上的各类题目,也让我借此学习到国际热点问题和东亚国家国情


考虑到正式开始准备申请是11年级,已经没有试错的余地,所以最终与规划导师们讨论出高度结合了自己特质和长线兴趣的申请专业——艺术史、建筑史和东亚研究。



2

为何想到参加SPICE项目?


签约三士渡之后对当时的我来说,课外活动已经足够丰富,余下的就是需要积累学术经验。由于时间紧迫,我在11年级必须同时参加多项学术研究,日程非常紧凑。


规划导师们很信任我的能力,也善于发掘我的潜力,找到了许多与我高度契合的学术项目。


我认为其中一个对申请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斯坦福大学国际与跨文化教育项目(SPICE)的Reischauer Scholars Program,难度大概在大一课程水平,完全线上进行,结合了录制网课、直播Seminars和Discussion Board。



这个项目是选拔性质的,每年只对30个美国学生开放。不过由于学习日语的经历,导师们鼓励我作为国际学生去争取一下参加机会。


我一开始有些茫然无措,从来没有想到还可以这样操作,不过还是试着写邮件询问了一下主管项目的老师。幸运的是,我被同意进行申请,最后也被录取了。


在五个月的时间里我系统性学习了日本的方方面面(宗教、历史、教育、国际关系等),并产出了一份分析日本二战后前卫书法运动的论文,最后得到了主管老师的推荐信(评语应该很积极)。


3

SSHI的夏校体验如何?


出于对古典建筑的喜爱,我申请了SSHI里的Ancient Rome and Its Legacies(古罗马及其遗产)这个主题(以下简称ARIL)。


记得有一道文书题是让谈谈自己的求知欲(Intellectual Curiosity),我谈到了自己两次参观罗马万神庙的不同体验,并穿插了自学建筑史的过程。最后我被SSHI顺利录取,在暑假期间度过了充实而又充满挑战性的十天。



夏校是在线上进行的,每个录取的学生会被分配到相关课题下进行为期两周(共十天)的学习。我参加的ARIL共十个单元,分别涉及一个与古罗马相关的主题,涵盖了文学、艺术史、政治学、哲学等。


学习每个单元的流程为:先观看斯坦福教授的预录制课程、阅读延伸读物,然后在研究生助教主导的线上Seminars里对课程和读物进行讨论。


十天里基本每天都有Seminars,我也会为此充分准备,每天平均花三个小时详细地阅读各类材料,带着记录好的思考和问题前去讨论。


此外,ARIL的教授布置了三次作文,前两次是小练笔,一次是仿写Juvenal的Satire,一次是用Socratic Dialogue的形式写自己对Political Propaganda的看法。


最后一次是大作文,任选两组古罗马文物和后人对其的致敬作品进行对比,我选择对比了万神庙&蒙蒂塞洛和建筑十书&建筑四书。



十天的学习充实了我对古罗马的理解,看世界的角度也丰富了,整体体验感很好。SSHI结束后会有结课证书和一封教授写的推荐信,顾问说是他同期学生中评价很高的一封。


4

认为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


我认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申请季中保持乐观,这与我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从小父母就不会对我的学术表现施压,他们的心态一直很好。


由于开始准备时已经比较晚,父母没有强调我一定要申上什么样的学校,只是鼓励我说,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成长,全力拼了、不留遗憾就行。


这份乐观在玄学的申请季中是很重要的,因为你会少些怨天尤人,多些随遇而安。我在所在学校若干年没有哥大offer、且自己没有面试的情况下能被录取,既是因为运气,也是由于自己主要精力在完善自己的申请上,而不是左顾右盼、东想西想。


另一个在申请准备中发挥优势的是效率高。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重点,我会全力以赴、针对性地冲刺。


比如决定考托福后,我在十年级寒假上了几次课来熟悉考点和考试形式,再配合自己刷题,最后幸运首考出分。知道自己11年级必须考出ACT时,我在10升11年级暑假也是上了短期的冲刺课,10月份也是以总分36分一次通过。


5

三士渡为申请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踏进三士渡的上海办公室直觉就感到找对地方了!在三士渡收获的帮助首先是Community带来的成长。申请季前后认识了很多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学员,大家都是有趣的灵魂,有自己的特质和爱好,也超级愿意交流,我也被带动着慢慢变得略微社牛起来。


另外三士渡的文书写作服务,我认为是三士渡最棒的地方。虽然英语综合能力不输同龄人,但作为普高生的我极度缺乏英文写作意识,也不会去系统性、客观性评判自己文章的好坏。


文书导师们从来不会直接告诉我该怎么改一段文字,而是带我体会这一段文字有哪些不同的写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让我自己悟出到底该怎么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士渡的老师们教会了我怎么去“渔”


6

在录取的几所学校中怎么选择的?


我在Swarthmore College和Columbia University之间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


Swarthmore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学生人均资源丰富,校园亲近大自然(以植物园而自豪的College),大一第一学期是Pass/Fail体系(可以多选课多试错),能修文理工科全面的课程。


但我个人考虑毕业直接工作,如有需求再读研。哥大的优势在于能接触到的就业机会更多,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综合学术实力强,我能得到很多Research机会;Core Curriculum也一直很吸引我(迫不及待想被LitHum虐,哈哈)。


如果梦校是哥大的同学们,一定要多多了解Core Curriculum,小文书里可以适当夸夸哦。



7

申请季过后有哪些反思?

对未来的申请者有什么建议?


申请中我最大的反思可能就是准备得太晚了,很多活动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还有提升的空间。如果自己更有规划意识的话,在决定申请出国前就应该开始多读一些专业书籍,也会早点开个自媒体账号。


对于申请季的建议,我最想说的一点就是要——擅于利用资源。可以是来自三士渡Community的资源,也可以是网络上的各种网站和课程。还有一些是需要自己主动Reach out的人,比如上文提到的RSP主管老师,还有制作园林视频时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


总而言之,申请季的旅程中有喜悦、有悲伤;时而满面春风,时而自我否定。经历申请季的我成长了:视野更广阔,内心更丰富;谦虚却又自信着,内敛却又奔放着。


现在与三士渡暂别,但这段经历会一直陪伴我到天涯海角,与Community的联系会一直持续,希望日后我也有机会帮助更多优秀的学弟学妹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