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警惕!北卡枪杀案的背后,博士与导师之间的矛盾该何去何从?
当地时间8月28日13时02分,刚刚开学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发生枪击事件,在该校内的考迪尔实验室(Caudill Labs)中,一名教职人员死亡,此外没有其他伤亡报告。
嫌疑人为该校34岁的中国留学生齐太磊,应用物理科学系二年级博士,事发1.5小时后被逮捕。当地时间29日,校方确认受害者为应用物理科学系副教授严资杰,齐太磊的华裔导师。
据齐太磊领英资料显示,他于2010至2015年间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辅修工商管理。2015年至2017年,在苏州新材料研究院担任研究员,2017年至2019年在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
2019年齐太磊赴美求学,先是花两年时间获得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材料和工程学硕士学位,随后在2022年来到北卡攻读博士,1月起加入严教授的研究小组(Yan Research Group),研究课题包括机器学习、光物质相互作用和光谱分析。
枪杀案背后的矛盾
社交平台上一位ID名为“Tailei Qi”的用户头像与北卡公布的齐太磊照片一致,分享了读博后的部分生活。
他喜欢小动物,常自己做菜,上传的照片有“卖相不错”的鸡蛋饼、“80%复原度”的水煮鱼等,但也多次提及自己在科研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挣扎,目前该账号已被冻结。
2022年7月,Tailei Qi在社交账号发文,怀疑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自己工作只是为了给老板看而不是兴趣驱动,“这贬低了我工作的意义,这太恶心了,自尊阻止我工作。”
齐太磊表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
2023年5月他也有相似的表达:“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每天关注工作时间实在是太幼稚了……我知道很多人都想让我向他们展示:在工作、一直在工作。但是,不行……那根本就不是人。”
与此同时,他对具有争议的社会议题发表看法。2023年6月,他称当今社会有许多反直觉的事:比起保护穷人,最低薪酬更多是在害他们;性别配额并不是为了保护女性,而是为了增加歧视。
2022年8月,他提到“在美国欺凌似乎是个问题”,自述想让PI(项目负责人)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认为负责人有更多经验来处理女生和流言蜚语。
2022年11月,他再次怀疑有人想通过搬弄是非来控制他,但他的项目负责人告诉他,并没有人和他谈论过这回事。
齐太磊曾想让导师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很多人一早就对美国大学博士生的学术压力有所耳闻,而这一次的枪击事件,更是把这一困境血淋淋地展现给大众。
而在这一声枪响之后,博士生的压力因何而来,和导师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何能够突破困局,是更加值得人们关注的。
美国博士的学习制度和毕业要求
一般来说,博士学位通常需要在特定领域深入研究,完成独立研究项目,并为学术界或专业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一个博士生想要顺利获得学位,通常要完成一定量的学术课程、综合考试、研究计划、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答辩;且博士学位通常要求学生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参与学术会议,并在专业领域做出一定的贡献。
因此,美国的博士学位通常需要多年时间来完成,通常为5-8年,具体取决于学科领域、学生的研究进展以及学校的要求。
博士生的压力来源
高淘汰率:区别于本科阶段,毕业率通常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以及更高,美国大学博士生的淘汰率有的高达40%。
高要求的学术标准:博士学位通常要求学生在其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他们必须独立进行深入研究,并为该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做出原创性贡献。
长时间的学习期限:博士学位通常需要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一般是5年,读7年以上的也有不少,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在一个项目上持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段时间内,学生可能会面临长时间枯燥的工作、长期的不确定性和财务压力。
研究不确定性:在博士项目中,研究进程常常充满不确定性。实验可能会失败,研究方向可能需要调整,导师关系可能会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学生的情绪压力和焦虑感。
就业竞争:博士生通常希望在学业完成后进入学术界或专业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然而,学术岗位和高级研究职位的竞争激烈,就业机会有限,这使得博士生必须具备出色的学术成果和导师推荐信才能脱颖而出。
博士与导师之间师生关系
不同于大学本科及之前阶段,老师辛勤授课传道解惑,学生尊师敬道这样简单的关系,博士生和导师之间既有师生关系,又有雇佣关系。
双方有共同的利益捆绑,但二者的关系又不平等,导师的权利极大且没有监管机制,能手握论文发表、毕业、求职、绿卡身份等博士生的几大命门。
首先,美国的博士大多数都有奖学金、生活费和工资。这些资金主要来自导师的科研项目,这就给导师的学术成果产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这些产出又有一部分依赖于学生的工作,所以很多导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
导师需要确保学生在研究中表现出色,以维持自己的声誉、职业地位和研究资金,有些导师甚至施加额外的压力。
博士导师的权利很大,导师决定是否录取学生,有开除学生的权利。如果导师认为学生不用功,没有科研成果,没有培养前途,没有使用价值,可以单方面的Fire掉学生。
有些导师甚至会为了学术成果一味地给学生施加压力、打压学生,却不提供足够的指导和支持,缺乏有效的沟通。这极可能导致学生感到孤立和不被理解,进而导致压力、抑郁情绪和恶性的师生关系。
在美国,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博士来自境外,数学和工程学博士项目的外国人比例更是超过一半。其中,大量来自中国、印度、伊朗、东欧国家的学生去美国读博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留在美国、找到教职、获得美国身份。
然而,美国的学术界和工业研发圈子又非常依赖推荐信制度,其中博士导师的推荐信尤为关键,如果无法和导师搞好关系那么职业生涯就会有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黑洞。
只要导师不给你写推荐信,这些学生的美国梦就濒临破碎。并且在跨文化环境中,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可能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更多的误解和冲突。
如何缓解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矛盾?
导师、学生各自的学术压力、监管、支持系统的缺乏、权力边界的模糊等因素导致了导师PUA、过度压榨、甚至侵占学生研究成果等事件层出不穷。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也有许多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支持性的合作关系。
知乎用户难得糊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写道:
“我导师是大牛级别的,但我永远都记得我导师在我刚入学时跟我说过的一段话:‘你不是我的学徒,也不要做乖乖的学生。你是独立的年轻学者,是我的学术同行,我也会有不对的地方,你要跟我进行学术争论。
你要认真安排自己的科研工作,来提醒我帮助你。不要指望我像中学老师那样跟在你后面督促你——因为这是你的工作,你要为你的工作负责。你来找我,我一定会帮你’。”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帮助帮助建立更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心理健康支持、导师评估和反馈、导师培训计划、导师委员会,同时很多大学还设立了博士生事务办公室或类似的机构,专门负责协助解决与导师关系相关的问题,提供支持和资源。
例如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Graduate Student Support Servieces(研究生支持服务)为硕士和博士生提供了Fellowship Boot Camp(联谊训练营)和Proposal Review Clinic(提案审查诊所)等学术支持,同时还提供了导师培训和Handbook(手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角色和如何有效指导博士生。
北卡的这场悲剧也为大学敲响了警钟,博士学习生涯是一条孤独、枯燥、甚至时常看不到希望的艰难道路,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研究生涯的成功至关重要。
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开放和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来说,假如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给人带来压力的导师,应该尽早向外界寻求帮助。
References: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085686/answer/251334203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530997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9220425
https://www.nsf.gov/statistics/2017/nsf17306/static/report/nsf17306.pdf
https://seip.usc.edu/centers/firstgenplus/graduate/grad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