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点赞!龙岗这个城中村火出圈啦!
日前,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以《儿童友好,深圳有为》为题,报道了深圳首届儿童友好博览会(以下简称“儿博会”)、儿童友好城中村、儿童友好图书馆等多项工作与公共服务设施。报道中,吉华街道凉帽新村作为儿童友好城中村“C位出圈”,为深圳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城中村整治提升工作输出了“吉华样本”。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凉帽新村儿童友好城中村
近期,儿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观展。来自凉帽新村的女生高恬恬(化名)亲手编织的客家凉帽在儿博会龙岗展区引起了围观。大人小孩纷纷试戴合影,还有本地老人对高恬恬竖起大拇指,这位老人知道手工编织这样一顶客家凉帽的工作量颇大。
“这顶凉帽是我在2023年暑假跟老师傅学习并完成的。暑假上课的时候,老师傅除了教我们编织技法,还给我们讲凉帽民俗、客家历史。客家凉帽的制作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以前村民靠卖凉帽为生,现在凉帽已经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恬恬介绍道。
凉帽新村是一个典型的深圳城中村,其奇妙的地名背后,是客家人扎根深圳的悠久历史和传承至今的手工技艺。
凉帽新村70%的人口是流动人口,这里生活着500余名儿童,占总人口的16%。在凉帽新村儿童友好空间改造工作之初,龙岗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活力城村相关负责人涂小青带领团队做了整体调研,发现城中村存在空间狭小、安全隐患多、环境差、儿童游乐设施少等问题。
深圳市妇联一级调研员杨华:
“设计中,我们尽量避免过度设计可能带来的千篇一律、剥夺孩子想象空间的问题。对孩子而言,随处有一滩水、一处沙、一个捉迷藏的空间,比安装一个固定的滑梯更友好。根据城中村的基础以及居住的儿童数量,我们着力补上短板,改善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为此设计师重新整理了村西侧人行道路,利用架空技术,将人行道从一米多宽的步道拓展出38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空间。其中有一处红色的儿童无动力设施最受孩子欢迎,设施的顶是形似竹编的钢结构,契合了凉帽新村的竹编特色。夜晚亮起灯,这里又成为新村居民纳凉聊天的好去处。公共服务空间两侧的边坡上种满了各种观赏植物,即便在冬日,依然有鲜花绽放。据介绍,后续这里还会举办儿童植物科普活动。
穿过新村楼群向后山走去,一个依托山体形状建成的全龄友好共享公共空间映入眼帘。一层有儿童喜爱的秋千、沙池等设施,还有一个半包围空间可以举办社区活动、演出。二层是空中篮球场,从二层可以直接通过一个超大滑梯滑到一层的沙池,小朋友们最爱这个滑梯。建筑整体以原木色为主,与后山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新村居民可以从这里通过登山步道上山锻炼身体。
涂小青说:“原先这里只有一个平面篮球场和一些成人尺寸的健身器材,改造后空间翻了三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体原始风貌,通过设计让城中村和自然联通起来,老人小孩都有了休憩游玩的空间。”
凉帽新村土生土长的村民阿梅(化名)说:“改造后,孩子们放学后都喜欢去空中乐园玩,家长都很放心。”
除了有形的友好空间,凉帽新村也在不断为儿童打造友好的文化空间。当地以省级非遗甘坑凉帽编织技艺为主题,定期举办亲子文化娱教活动,将科普、凉帽、公园、彩绘等元素与巷道纵横的城中村、现代城市有机融合,帮助儿童了解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在凉帽工作室,龙岗区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官贤每逢暑假都会开设凉帽制作课程。“做一顶客家凉帽要经过竹织、扫桐油、弥帽和上帽等4个环节33个工序。小朋友每天来上课,一顶帽子要一个月才能编完,这需要很大的耐心,能坚持下来的孩子会真的爱上这项非遗技艺。”张官贤说。
衡量一座城市的温度,“儿童友好”是关键词之一。事实上,凉帽新村儿童友好空间改造只是吉华街道儿童友好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吉华街道始终高度重视儿童事业发展,已建成广东省儿童友好基地示范点1个、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1个、广东省儿童友好示范社区1个、深圳市儿童友好社区1个,构建了主题鲜明的儿童友好阵地集群。同时,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双组长的吉华推进儿童友好街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打造以“儿童安全上学路”为主线的儿童友好路径,推动建设儿童友好城中村等重大项目,探索形成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吉华经验”。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美丽龙岗Plus、吉华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妇联)
责编:龙岗融媒(编辑 陈逸芝)
校对:王蓉
规划34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龙岗这一大型综合车场即将开建
今日开售!12306候补订单最多可选60个车次,还有.....
龙岗,也太太太好逛了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