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寄语 | 推进管理知识旋转门

白长虹 南开管理评论 2021-05-29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大批优秀管理者的奋斗实践,也需要现代化管理理论支持。优秀管理者积累的实践经验,其中有些可以升华为他们对组织发展、产业发展、技术发展的独特见解和深邃洞察。他们拥有的实践知识,是提炼管理理论的宝贵矿脉。而理论工作者有着各不相同的学术背景,敏于各自所在领域的学术突破,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高人一筹。在时代进步这个知识推进器的作用下,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都在快速增殖,两种知识的对流与交融,一定可以促进管理进步。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对流,很容易让人想到旋转门。其实,为了促进人才流动,一些国家在政商之间、政学之间、学商之间都形成了“旋转门机制”。人们在不同的领域交替工作,可以把一个领域的知识带到另一个领域,搭建人际关系,促进知识交融。当然,这类旋转门也有其他作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表示, 要在人才流动上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他特别指出,国外那种旋转门制度的优点,我们也可以借鉴。

为了发展管理理论,我们也需要推动知识的旋转门。由于知识可以借助各种渠道流传,知识的旋转门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观察现实会看到:研讨会、交流会是最简单的形式;学校请企业人士进讲堂、教授带队进企业是常见形式;人才流动机制虽然涉及比较复杂的体制问题,一些单位也设立了这种机制;合作组建专门机构如协同创新中心,则需要多方合作和大量投入;参加竞技运动、登山越野、游戏军事、旅游式学习等非惯常环境下的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人士寻求管理知识旋转的新路径。

知识旋转门不仅要使知识对流,更要使知识融合。毋须讳言,当前我国一些管理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隔阂,影响了知识融合的进程。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实践者,其中不乏颇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对大学传授的管理理论表示质疑,认为这些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操作性。“理论说得好听,实践中行不通”,这是人们经常能够听到的批评。而在理论工作者中,一些人认为我国管理实践者理论素养偏低,缺乏对理论的正确认识。他们强调理论是通过抽象过程生成的,在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境进行还原,要学会正确地使用理论。双方抱着这种隔阂与成见,知识旋转就会流于形式,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就难以相容。公元9世纪时,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建立的智慧宫,可以说是中古时代最大的知识旋转门。在那里,来自不同民族、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把希腊文、梵文、波斯文、希伯来文的天文学、医学、哲学、数学等学术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学者们共同研究、相互辩论、培养学生,使科学文化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那时的人们尚能突破语言和宗教的隔阂进行知识交流,今天的人们又有什么理由把自己束缚在成见之中呢? 

要推动管理学的知识旋转门,管理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都需要放下成见,消除认识隔阂,进行深度交流,实现知识共振、知识共创、知识共融。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知识背景和视角不同,对许多问题的认识都会存在分歧,知识共振就是要通过讨论与争辩,通过思想冲撞,产生大家共同关注的议题。围绕这些议题,通过独立思考、分析与提炼,提出新的认识,从而形成知识共创。最后,各方通过深入讨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共识,再经过实践的检验,生成新的理论成果,真正实现知识共融。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充满变革、进步、正能量与挑战的时代。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应该共同发力,推动知识旋转门,使管理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发展出紧扣时代脉搏的新理论,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升至新高度。

本期封面主题针对数字化时代管理实践的几个热点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刊载的论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成果,运用的研究方法呈现多元格局,两篇特约评论则积极回应了国家战略。鼓励管理学者与伟大实践共振、共创、共融,《南开管理评论》已经在路上。

精彩回顾:点击文字直接查看

主编寄语 管理学术研究:基于实践,引领实践(2017年第6期)

主编寄语 新时代管理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精神(2018年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