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寄语 | 白长虹:管理学术研究:基于实践,引领实践

白长虹 南开管理评论 2021-05-29

刊发一流的思想成果与理论创新,丰富人类管理知识体系,促进中国管理实践进步,是我们创立《南开管理评论》的初心。一段时期以来,管理学的理论创新步伐有所延缓,与企业界日新月异的实践之间的差距感越来越大,企业家和管理者对管理学界价值的认同危机已然出现。如何认识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成为辨识“一流理论成果”的根本问题所在。


按照理论哲学的理解,理论的本义是“静观”或“沉思”,意即形上意义上的纯知纯思,不包含任何主体实践经验活动的成分。理论对实践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实践活动是不具有独立性且高度依附于理论的,只是后者在现实层面的延伸、投射。随着实践哲学的发展,理论开始与实践相联系,出现了“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念。自此,理论的概念有所升华,即是经验活动中产生的现实观念,已经显然不同于传统哲学中的原始含义。马克思主义将这样的“理论”升华为“科学的理论”,其特点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现实中得到证明,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这是一个理论不断现实化的过程。


尽管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孰为第一哲学的争论仍在进行,但管理学作为应用学科,更应注重实践属性的特征却被广泛接受。一流的管理学研究,应当体现鲜明的时代气质,应当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实践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天的管理学者如果还坚信“躲进小楼成一统”,那就很难做出大文章、好研究。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乃至人类行为和思想方式的变革,为管理理论与多学科理论融合创新提供了广阔视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动健康、旅游、文化、休闲、运动等产业实践的迅猛发展,为管理理论在新学科领域的跨越创新提供了高品富矿的思想资源。海尔、联想、华为、海航、阿里巴巴、腾讯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上世界舞台,新时代管理理论创新的中国实践新篇章已经揭开。身处这样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我们的思想有没有跟上实践的步伐?我们的价值创造有没有满足实践的需要?我们的科研创新有没有引领实践的方向?这是我们评价一流学术研究的标准,也是一本管理学学术期刊持续健康成长的生机所在。


一流的研究需要一流的科学方法的支撑。《南开管理评论》创立初始,我们即倡导使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管理学研究的规范性,在同时代管理学期刊里面独树一帜,引领新风。然而,一段时间来,整个管理学界对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研究方法的过度迷信,让本应该有血有肉的管理学研究变得枯燥乏味,研究的思想性让位于方法的所谓科学性,研究的创新性也只是停留在对经典理论模型的修补、对新情境下模型的验证、为已有模型增添要素等方面,业界对学界价值的认同危机很大程度上由此而来。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很多管理学的量化研究使用的工具本身就有问题,不少测量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值得商榷,即便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其实也并无多大的意义。方法要服务于问题,问题要紧贴实践。科学研究方法需要遵循和重视,但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以期更好地揭示问题本质、提高理论品质、启迪实践创新。


学术上的定性研究方法认为,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研究过程应当是双方彼此互动、共同理解的过程,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存在于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之中。实际上,尽管定量研究大量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主体间性”却最能反映管理学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很多经典的管理学理论,都是研究者(既有学者也有实践者)站在研究对象的视角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进而描述现象、发展概念、建构理论。


站在新的历史时点上,《南开管理评论》将努力为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搭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共创平台,倡导管理实践者加入管理学“学术共同体”,鼓励青年学者扎根实践做研究,欢迎外国学者与中国学者一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发展中国理论。


编辑 | 王鹏静

审核 | 王学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