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编寄语 | 疫情中反思危机管理

白长虹 南开管理评论 2021-05-29
疫情中反思危机管理
文/白长虹

谁曾料到,新春来临之际,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蔓延全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经济、社会生活秩序被打乱,许多企业因此陷入危机。直至目前,疫情还在继续,虽然窗外春意初显,大量企业还在经受着严冬酷寒。无论是传统 的服务业企业,还是制造业企业,甚至包括一些网络平台公司,由于用户需求缩减、供应链中断或是员工无法正常复工,都在经历着最严峻的考验。在这个特殊时刻,每一位管理学者都应该思考,为了今天和明天,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始终是管理研究的主线,组织内部的方针、路线和结构,往往为了因应这种关系的变化而调整,以保持组织的动能和效率。而危机则是这种关系变化的特殊类型。组织如何面对危机,如何在危机中寻找转危为安的路径,如何在危机过后有序地恢复正常运转,都构成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管理学的研究成果虽然不能为每一个组织顺利度过危机提供保证,但至少可以启发和丰富决策者的思路,使决策更具理性。研究危机,研究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的管理活动,是管理学者的职责所在。

实际上,管理学界早已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研究,并积累了许多成果。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学界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危害及防范问题就给予了很大关注,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有些学者也开始对组织如何应对危机进行研究。1963年,C.K.赫尔曼在《行政科学季刊》发表文章,提出了环境危机与一些组织变量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是这一方面最早的成果之一。他把危机定义为“威胁决策制定机构首要目标、制约决策改变之前可用的反应时间、使决策制定机构的成员对其发生感到震惊的一种情况”,概括指出危机会对组织的基本目标和结构产生严重威胁、有巨大的时间压力和高度不确定性这三个特征,这一论述至今为许多学者所引用。

由自然或人为灾害导致的危机,不仅影响范围非常大,而且往往具有复合连锁特征。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连锁效应,导致了全球金融风暴;又如2011年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夺走了上万人的生命,地震和海啸又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 泄漏,加剧了危机的复杂性。为了对这样的危机进行防范、应对、化解和消除后果,需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协调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行动,这种任务只有政府主导的管理系统才能够胜任。2003年,我国在抗击“非典”中取得最终胜利后,大大加快了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的国家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又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把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些举措,为最终战胜这次疫情提供了制度保证。

危机管理的上述特征,使得危机管理被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下。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学院或行政管理学院本科生和MPA的选修课程,目前许多学 校都开设了这类课程,国内学者编著的公共危机管理或应急管理教材已有几十部之多。一些工商管理学院也为MBA学生讲授企业危机管理,其理论架构与公共危机管 理大致相同。为了了解企业界人士对危机管理及其课程的认识,本刊同仁对企业管理人员做了一个简单调查,调查问卷通过商学院校友和朋友辗转发放,共收回240 份,其中29%来自制造业企业,12%来自房地产及建筑业,59%来自服务业;从企业规模角度看,41%来自少于100人的企业,21%来自100至500人之间的企业,38%来自多于500人的企业。问卷中的问题非常简单,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关于危机管理知识的传播范围,受调查者中有40%回答以前听过危机管理类课程,60%表示未听过。虽然其中有许多是MBA毕业生,如此比例还是说明危机管理类 课程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当被问及是否想到企业可能遭遇本次疫情这样的危机时,有81%的人表示未想到,19%表示想到过;其中,在听过危机管理类课程的管理者中,有76%未想到发生这种危机的可能性,在未听过这类课程的管理者中,这一比例为86%。虽然从统计学上看,这表明危机管理课程与危机意识有一定相关性,但这种比例差别更让人对课程的效果产生怀疑。对于企业有无可能为应对类似本次疫情的危机制定一个预案,以便在危机刚发生时采取行动,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有78%的接 受调查者认为有可能,由此看来,企业界对危机管理知识有着迫切的需求。

有超过半数的受调查者回答了最后的开放式问题,谈谈他们对工商管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看法。他们的批评高度一致,即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些代表性的意见如:“教师缺乏行业知识”,“实战性不够强,理论只有启发性,但是学透也感觉在纸上谈兵”,“讲成长案例多,讲危机管理太少了”,“那么多研究危机管理的重大课题,这次一个没有用上,希望科研要接地气”。有一位危化品公司的管理者说,公司平日应急演练各种预案,关键时刻就显了身手,他建议学者们“要低下身子,了解实际情况,才可以与时俱进”。放下身段,走入实践,这是包括危机管理在内的工商管 理教学与科研的唯一进路。特别是当前时刻,管理学者不应去对企业空谈什么危中有机,而应该抓紧时间收集一手资料,充分了解企业的苦处、难处,了解企业寻找出路的艰辛。只有认识到运营行动、财务安排、预案调整等各方面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获得少数企业在克服危机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才能提炼出真实、生动的案例,发展出“接地气”的危机管理理论,为迎击再一波的危机做好准备。

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提出过“做哲学”,即用反思的方式,通过倾听不同观点,经过分析、论证和综合,形成自己的认识,并把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不是 炫耀一些抽象的时髦概念。其实,管理学更应是一门“做”的学问。面对困境中的企业,管理学者应该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与实践一线的管理者相互交流,在思想上共振、共创、共融,多一些实事求是的研究,少一些空洞的说教,这才是管理学的实践本性所在。

原文引用

白长虹.疫情中反思危机管理.南开管理评论.2020.23(1):200-212.1—3

往期回顾:

2019年第三期:主编寄语 | 案例研究:求实还要求

2019年第四期主编寄语 | 好理论的特征

2019年第五期主编寄语 | 企业家精神的演进

2019年第六期主编寄语 | 反思“问题导向”

——————————————

编辑:张维宁

审核:刘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