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期【大象聊学习1023】一块饼,分两次,为啥是三份?
成为学习者,做专业的、接地气的、学习过程实证研究者。
一块饼分两次,为啥是三份?
口述 项恩炜
语音整理稿,未经作者审核
各位伙伴,大家好!
今天的大象聊学法又与大家见面了!
今天分享的个案,
是刚刚观察到的,
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之间
发生的对话,
我觉得非常有趣!
场景还原
两人在饭桌上同吃一块饼,大人拿起筷子把这块饼折成了两半,然后问孩子,你看我这样划了一刀,这块饼分成了多少啦?几块呢?
孩子说,两块。同时嘟囔了一声,这叫二分之一。
哗,大人很开心,那你看我这样再切一刀,这又变成几分之几了呢?结果孩子一看,三分之一……
我觉得很有意思,
赶紧过去看了一眼。
原来这个大人是把原本分成两半的这块饼的左边的那一半划了一刀切成两半,当然是用筷子划的。
孩子一数果然是1、2、3,一块是完整的半圆形的饼,另两块是各占了四分之一大小的饼。
我是觉得特有意思!
学习者的分析
原本是一个吃饼的过程,大人其实是好心,也觉得有趣,试图想引入分数的概念,没想到一块饼切了两次之后,竟然分出一个三分之一来。
这恐怕是大人所没想到的!
这个给了我一个启示,
对于这样一个分这个概念,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分”
和数学当中这个“分”,
尤其是分数当中这个“分”
可能是有巨大的不同的。
就像刚才,这个大人分这块饼的时候,我用手指头折一小半,折出一个很不规则的形状,我寄给对方,这也叫做我分享给你,我把这块饼分一点给你,但是和数学意义上的分,尤其是分数当中的这个分,那是要平均分,是差异特大的。
分
环境不同
意思就不同哦!
我不知道这个过程的体验,对这个孩子而言,会留下怎样的种子……
也许他完全就没有印象,忘记了……
也许他会形成一个深刻的经验,叫做一块饼分两半就变成二分之一,再分一次就变成了三分之一……
那么,在他未来学习相关分数的时候这个经验会不会干扰他?这不清楚。
但是,
给到我的启发是
我们如何避免
这样的一个情况的发生?
学习者按
假如对话再来一次,作为成人怎么样可以达到原来预先试图帮助孩子来理解分数的这个目标,恐怕需要有以下两个支撑。
第一个支撑是要有意识的来捕捉我这个日常行为当中的这个词语。比如说分与数学学科当中的这个概念(此也叫分)之间的差异。
第二个支撑是要找到这个差异之后还得做一个生活上的一个转化。比如,如何把数学当中分数的平均分转化到用筷子把一个饼划成几份这个动作上。
如果说要转化,那么第二次分的时候就不能够只分这个半圆形的这块饼,而是要把两个半圆形的饼同时一筷子下去把它全部划开,那把整个饼划成四份,这个时候再跟孩子说,你看我分啊,要平均分成这样,一刀下去之后分成几份了?孩子可能会知道分成了四份。
由此,就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学习,
对于概念的学习
是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体验当中
被误导或者被拨正的。
记得曾经在听到一个数学老师讲他的成长故事,他非常感慨的提到说他非常感谢他的爸爸。
他的爸爸是个教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他很多算术,数学的内容。他也很感兴趣。
我请他举个例子。
他说,比方说我还没学分数的时候,我爸爸就拿块豆腐一刀切成两半,再划一刀分成四块,就这样他觉得数学很简单,好像一下子就学会了。
这个过程
和今天这个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对话
差异在哪里呢?
我理解的差异在于我们成人有意识的在影响孩子的时候,影响孩子对某一个知识的概念的影响的时候,他确实得经历自己对知识本身的警惕,有意识的要警惕知识的概念与日常生活当中的表述的差异。
同时,还要做相应的设计,比方说我划的不是那块饼,我划的是那块豆腐,可能更容易做出符合数学概念的这样一个标准出来。
如果有这样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
帮助孩子有意识积累,
相对于接近科学概念的这种知识,
那我们的学生真的是有福了!
我们成人确实应该多多的努力来做这样的一些事情,当然得有意识的考虑到前面所提的两条。
-END-
附:往期大象聊学习微信
第903期【大象聊学习022】生活,因为知识而幸福!
第901期【大象聊学习1019】让事实发生(设计的力量续文)
第900期 【大象聊学习1018】孩子学习,好像一塌糊涂,怎么办?
编辑:珍珍
田野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是致力于:
做专业的、接地气的、学习过程实证研究者。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 或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