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自乡村的声音: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

胡丽琼 衡荣农业 2021-04-06


2018年3月30日-4月1日,衡荣农业联合设计群网的马平老师和李廷航老师到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仪封乡胡寨村进行调研,一起为胡寨村向三亲教育生态村转型而出谋划策。

在进村前,马平老师要求先对兰考县做一个大概的了解,特别强调必须参观焦裕禄博物馆。刚听到这要求我是觉得很奇怪的,虽然胡寨村是属于兰考县,但在我观念里,乡村是乡村,城镇是城镇,对城镇的考察于乡村建设有什么帮助?

但看过了黄河,参观完博物馆,在县城转了一圈后,我这榆木脑袋有点开窍了。

   

当年治理黄河的场景再现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这一说法,而兰考东坝头正是位于黄河“豆腐腰”这一地段,再加上黄河的“善淤、善决、善徒”,形成了兰考县三害中第一害:内涝。而另外的两害分别是风沙和盐碱。

   

博物馆里展示当时兰考老百姓外出逃荒的艰难岁月

“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逃荒去”,这就是当时兰考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改变这一切的是焦裕禄,从暴雨天测地势,绘制详细的排涝泄洪图,到封淤土、种泡桐治风沙,到引黄河水淤灌盐碱地。虽然焦裕禄只在兰考县475天,但他不仅为兰考人民绘下了抗灾治害的蓝图,还把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留在了兰考。

今天的兰考早已不见当年的满目疮痍了。

马平老师通过观察兰考县的道路骨架,预言兰考县未来的发展绝不局限于县级模式,所以胡寨村也必须与发展同步,甚至超前于县里的发展,打造成为一个既舒适,又有自己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兰考

要为一个地方做规划,不了解当地的历史,当地的风俗,当地的习惯,不能预测当地未来十年的发展,那这个规划就只是设计者的臆想,不仅无法造福当地老百姓,还可能对当地民生、当地文化、当地经济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博物馆里展示的焦裕禄故居还原,这也是兰考老百姓最典型的生活场景。


在调研访谈中,身兼胡寨哥哥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与胡寨村支书的王继伟大哥不止一次提出,对于自己家乡的改造、升级,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这其实是一句很抽象的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乡村,所以到底王继伟大哥心中的乡村是怎样的呢?

   

每条街巷,每个村民生活的场景,都是胡寨村的脉络

王继伟大哥带着对村庄每一个角落的回忆,为我们介绍他的家乡。虽然已经过了数十年,虽然村里的井早已被填埋了,但他依然记得水井所在的位置,依然记得当时喝“井拔凉水”的滋味。马平老师说,这就是一个乡村的脉络,它不仅仅存在于乡村的容貌里,还存在于每个生活在当地的村民脑海里。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就不能让村里的人丢失了这些记忆。即使是外出打工的人,只要一回到家乡,也能跟随着这些脉络,找到与家乡的感情联结。

乡村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村民的回忆和情感,所以马平老师特意叮嘱王继伟大哥村里的旧建筑材料不能出村,以后改造,这些旧砖旧瓦可起着大作用。

   

马平老师在和村民聊生活的琐事:厕所的便利,厨房的柴火,小园子种的菜等等。只有了解了村民们的生活习性,才能为他们设计出最优的居住环境 。


胡寨村是兰考县仪封乡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得到政府的扶持,改善村容村貌,首要改造的是村民家里的厕所和厨房。别小看一个小小厕所的改造,我们一共商讨了四个方案,每个方案都有其可采之点,也有其不足之处。

第一种方案,采用政府的建议,改用冲厕,使用三格式化粪池。第一,三格式化粪池存在污染水资源的隐患;第二,冲厕需要耗费大量的干净水。马平老师提出,可以把生活污水回收用来冲厕,可以解决耗水的问题,但现在村里的生活污水还含有大量的日化产品,会污染粪尿,无法实现粪尿还田。

第二种方案,还是用冲厕,然后使用一种可以把粪便吃掉的细菌,处理过后,水可以再循环冲厕。但这种方案还是无法实现粪尿还田。

第三种方案,使用负压冲厕,省水,而且粪尿还田不成问题。但胡寨村没有下水管道,如果重新铺设,造价不菲。

第四种方案,胡寨村里的部分卫生间,之前已经根据谢英俊老师的设计,改造为尿粪分集式旱厕,没有异味,尿液自然风干,粪便经过发酵后还田。但尿液无法还田,是一种浪费,而且旱厕的直排方式稍欠美观,可能对于村里以后发展体验式旅游项目带来一些阻碍。

尿粪分集式旱厕是四种方案中最适合有机生产乡村的,只要在设计上稍加改进,让其既具实用性,也具舒适性和美观性,就可以成为乡村厕所改造的最佳方案。至于如何改进,这就得交由马平老师的设计师队伍来完成了。

   

胡寨村的生态旱厕


胡寨村有1750亩旱地,100亩林地,以种小麦、玉米、花生、水果、蔬菜为主,一直沿用化学农业的耕作模式,但慢慢地,王继伟大哥发现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不仅伤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也在伤害着村民的身体,让乡村不再像乡村,只变成了一个粮食生产基地。

   

胡寨村的小麦地

王继伟大哥下定决心,必须要改变家乡这种状况,但改变意味着不可见,意味着风险。例如,当动员全村村民开展有机种植后,产量会怎样?粮食生产出来后,销售渠道如何?要知道,只要有些许的差池,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老百姓的心可能就会动摇。但继续走着旧路,土地将会变得越来越贫瘠,当一辈人过去了,新一辈人继续逃离乡村,乡村还能否存在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变”成了必须且迫切。

于是,王继伟大哥加入了三亲教育生态村的项目,在张孝德、胡跃高、贺建增等老师们的引领下,从生产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人文生态四方面来改造自己的家乡。

第一年在村里实现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转基因不进村,所以从春季追肥开始就放弃原来的化学肥料,改用生物菌肥。虽然这并不能让这一季作物变为生态粮食或有机粮食,但这是改良土壤的第一步,也是全体村民下定决心改变的第一步。

   

在乡村里设置垃圾桶,其实并没有好处,它让村民用最简单的方式把垃圾从自己的视线里处理掉,然后就没人关心这些垃圾最终只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继续污染着地球。

我们通常会把乡村的垃圾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有机垃圾,第二类可回收垃圾,第三类有害垃圾,第四类无害无用垃圾。在我们的理解里,这已经是说得很清楚的,但原来在乡村落地时,这些用语并不接地气,所以王继伟大哥把这四类垃圾用更直接的词语告诉村民:第一类可沤肥的(有机垃圾),第二类可卖钱的(可回收垃圾),第三类有毒的(有害垃圾),第四类没用的(无害无用垃圾)。当我们与村民沟通的时候,必须用村民能懂的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

由于村里的垃圾之前是由乡里统一拉走处理,村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处理垃圾就是往垃圾桶一丢,没有后续了。要做到全村垃圾分类,再把垃圾循环再用,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包括成立志愿服务队,让村民们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动员所有村民一起行动起来,为自己的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这里已经规划好,用来建造三亲教育幼儿园

村民的离乡别井,一个原因是外出谋生,有机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的形成可以解决;一个原因是外出见世面,这多见于20-35岁的青年中,他们有部分可能会离乡后不再回来,但更多的是躁动过后,愿意回归家乡;还有一个原因是,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但体制内教育的弊端已现,所以城镇里的教育真的更胜一筹?还是村民们可以交平民的学费,为孩子们选择一种更接近孩子天性的教育模式——三亲教育?

胡寨村深知”人留下了,乡村就活了“的道理,所以把村里最好的地段留作幼儿园用地,用来开办三亲教育幼儿园。

   

胡寨村将建立互助式养老服务

村里的老人为了家乡奉献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所以乡村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养老制度。但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养老院并不是一个受老年人欢迎的地方,所以胡寨村将成立老年娱乐活动中心,村里75岁以上的,或空巢,或残障,或需要长期照顾的老人们,可以在中心玩乐,也可以在中心短暂或长期住宿。中心采用互助式养老,年老的照顾更年老的,动员全村村民或出义务工,或出钱来照顾老人,形成一种低成本的,可持续的养老方式。

   

焦裕禄用生命换来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我们没有那么伟大的情操,只能卑微地跟随着英雄的脚步,从整体规划,从小处着手,慢慢去改变现在中国乡村的现状。

乡村建设不能把农村、农业、农民拆分为三个问题来分别对待,不能把农业通过耕地流转到外来资本手里,让农民为外来资本打工,然后再把农村变成一个人人可以消耗的场所。而是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主体作用,用农业生产来盘活农村,让农村成为一个可以让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这种安居乐业正如王纪伟大哥所说的,让村里的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青有所干。


热文推荐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一间特立独行的大学

扎根于中国传统的有机农场:人与自然不再分道扬镳

有机农业开启生态文明时代

基于有机农业的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垃圾分类

村落与有机农业

我为什么不看好“现代化”

国际有机农业的发展

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与科技范式革命



扫描二维码

关注衡荣订阅号

有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