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云这条村每周放出30万只蚊子!网友喊话:全国推广!

注意看!!!

这个男人在众目睽睽之下

一下放飞了30万只蚊子

而这

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了



放蚊子的还远不止他一人

在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

有一群“专业放蚊子”的人

已经连续放了七年的蚊子

而他们的目的

是为了预防登革热


众所周知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清除蚊虫滋生地、使用杀虫剂等

是目前防控登革热传播的常见方法


在白云区江高镇峡石村

专业团队通过每周放出三五十万只蚊子

来防控登革热的传播



这种新颖的防治技术

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

# 花钱请人每周放出30万只蚊子 # 



 让一众网友直呼:

建议全国推广


人民日报、央视网、新华每日电讯等央媒

纷纷前来“围观”



据了解

峡石村实施

 “以蚊治蚊”的生物防治技术 

已有七年之久

释放绝育雄蚊总量超过1亿只

至今,全村未发生一例登革热病例

“以蚊治蚊”如何实现?

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吗?

跟着小编,一探究竟




江高镇峡石村以蚊治蚊

  每周放飞30至50万只蚊子  




10月22日

在绿植丰富的沿江路段

奚志勇“以蚊治蚊”团队研究员甘任贤

从便携式冰箱里取出一个透明塑料盒

里面装约3万只雄蚊


稍等片刻

甘任贤打开盒盖

密密麻麻的蚊子一涌而出

飞向大自然,场面震撼


△ 在峡石村的释放“绝育雄蚊”


甘任贤解释道

与普通蚊子不同

它们是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

雄性白纹伊蚊

团队称之为“益蚊”,也叫“绝育雄蚊”


峡石村叮咬人的蚊子有多种

包括白纹伊蚊、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等

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

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的元凶

“以蚊治蚊”的策略主要

是减少白纹伊蚊的数量




甘任贤:

“我们的蚊子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利用昆虫胚胎显微注射技术,成功创建了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人工转染品系。经过精细的雌雄分离流程,我们筛选出了雄蚊,当这些雄蚊与野外的白纹伊蚊雌蚊进行交配后,雌蚊所产的卵将无法成功孵化,进而无法发育成为成蚊。因此将这些雄蚊命名为‘益蚊’。


由于雄蚊不叮人、不吸血,因此可以通过长期投放益蚊,来大大降低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有效防控登革热的传播。”


当天

甘任贤和同事在峡石村内

共计放飞约30万只“益蚊”

由于“益蚊”在野外的生命周期大概为一周

所以

在4月至11月的登革热高发期

团队每周会来峡石村

放飞30万-50万只“益蚊”




防治效果监测同步开展

白纹伊蚊控制率常态化超过90%




“以蚊治蚊”开展期间

项目团队同步开展防治效果监测


当日,在峡石村内多个地点,奚志勇“以蚊治蚊”团队研究员成志华更换了一批诱蚊诱卵器和成蚊诱捕器。



诱蚊诱卵器:

是一个透明的塑料小瓶子,瓶子内壁粘着一张白色长方形纸片,纸片上附着了一些黑芝麻样的小黑点。



这些黑点是野外雌蚊产的卵,团队会在实验室标准条件下培养一周后统计分析,看能否孵化出来,如果无法孵化,证明“益蚊”跟野外雌蚊成功交配,影响了受精卵的正常发育,“益蚊”就成功完成使命。


成蚊诱捕器:

是一个白色的桶状布袋,中间是一个风道,风道底部有一个风扇,上盖套着一个黑色渔网状的收蚊袋。


装置利用蚊子趋黑性的特点,以风力吸入的方式,抓捕活体成蚊。团队通过分析抓捕的成蚊种类、白纹伊蚊雌蚊的数量,可以了解当地的蚊子种群结构、某种蚊子的密度,将连续监测结果绘制成曲线,可以看到蚊媒密度的变化趋势。



早在2018年

团队就开始在峡石村

试点“以蚊治蚊”项目

至今已进入第七年

峡石村是目前为止

广州市内唯一一个持续开展

“以蚊治蚊”生物技术防控登革热的村



甘任贤介绍,峡石村所辖面积2.3平方公里,其中相当部分面积为水域,当时,团队按照每平方米释放5只益蚊的比例,采用滚地毯式释放策略,每周两次,每次在村民居住区全方位释放约100万只沃尔巴克雄蚊。


为了应对村内的复杂环境,团队使用无人机作为主要释放工具,人工释放为辅助,快速且有效地达到对白纹伊蚊的压制效果。


“在项目实施的头两年,团队还以附近村庄为对照区,同步进行监测,以便对比分析释放沃尔巴克雄蚊的效果。”甘任贤介绍,通过持续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当时,辖内白纹伊蚊的数量明显下降,控制率最高时达到98%。根据团队长期监测显示,村内白纹伊蚊的控制率常态化超过90%。


公开报道显示,2018年10月,峡石村“以蚊治蚊”项目还吸引了美国、印度、泰国等多国专家学者组团前来调研。



△ 峡石村“以蚊治蚊”项目吸引了多国专家学者组团前来调研




返乡青年

 率先把手臂伸进蚊箱 




峡石村背山面水

地理位置特殊

这样一个传统的纯农业村

为何会尝试通过新技术手段

来防控登革热?

这与峡石村年轻的带头人朱杰湧

有直接关系


△ 2018年10月,朱杰湧(第一排左三白短袖T恤者)为外国专家学者介绍峡石村“以蚊治蚊”项目开展情况。


2017年底,刚满30岁的朱杰湧响应号召,主动放弃城里的稳定工作,回到峡石村,建设家乡。


“我回来的前两年,村里曾发生过登革热病例。”峡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湧说,在大学老师的引荐下,他接触到奚志勇“以蚊治蚊”研究团队。乐于接受新思想,对新事物、新知识保持探索精神的朱杰湧决定,把这项生物防治技术引入峡石村,应对白纹伊蚊。


然而,要定期在村里释放上百万只蚊子,这让从事农耕的父老乡亲们如何接受?朱杰湧说,当时,村里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科研人员来详细讲解“以蚊治蚊”的原理,反复宣传、培训,互动体验活动则更直观生动。


“我印象最深是当时做了一个实验,专业人员拿来一个装满益蚊的箱子,让大家把手臂伸进去感受。村民挺好奇,更多人有点害怕。”峡石村党总支纪委委员周敏健告诉记者,当时朱杰湧第一个把手伸进箱子,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尝试,“伸进去以后发现,真的跟一般蚊子叮咬吸血的感觉不一样。”


周敏健介绍,试点工作开始后,专业人员在村内设立工作室,头两年投放蚊子比较频繁,专业人员在村内各处放蚊、监测的时候,就会跟村民聊天,向他们科普。


“‘以蚊治蚊’的第一年,村里没再发生登革热了,久而久之,村民们对团队人员很熟悉了,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蚊佬’。”后来益蚊包围圈形成后,团队调整释放频次和投放热点区域,工作室也随之取消。




把益蚊育蚊房

  从工厂搬到村头  




朱杰湧打了个比方道

就像《西游记》里

孙悟空用金箍棒为唐僧画了一个圈

现在,定期投放益蚊

已为峡石村形成一个

看不见的保护屏障



“以蚊治蚊”项目的引入,将登革热防控工作从“人找蚊子”变为“蚊子找蚊子”,防控工作变得更高效更精细。此后,该村里便没再请人来大规模喷杀虫剂消杀蚊子,每年为村里登革热防控经费支出节省了1万余元,同时,为村民们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环保、健康的居住环境。


使用这个方法消灭蚊子

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甘任贤表示,释放益蚊仅针对特定区域内的白纹伊蚊,把这一种传播登革热的媒介密度降低至不足为害的水平,对其他的蚊种没有影响。


“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新的探索,在村内放置了20多个‘扩散站’,主动布置‘积水’环境。”甘任贤介绍道,“‘扩散站’是一个装有清水的黑色桶状容器,我们在扩散站里投放益蚊的蚊蛹,使其在模拟野外积水环境中羽化成蚊;我们还往‘扩散站’里投放‘杀幼剂’,杀灭其他蚊子的幼虫,保护益蚊蚊蛹的同时,避免形成新的蚊子孳生地。这种探索会降低成本,也会让村民的体感更好。”


“以蚊治蚊”效果看得见

这种妙招,建议推广~




···


往期推荐

这浪漫谁懂呀!地铁直达,超大片花海限时上线→

又省钱了!买这些车型,有减免→

白云区首家山姆会员店,开工啦!

来源:广州日报  央视网

编辑:黄敏茹

审核:廖真怡

复核:林梅芳

签发:刘海裕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广州白云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