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链食品为何屡成“雷区”?消费者怎样才能吃得放心?
近期,天津、上海、山东等省市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病例,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进口冷链食品为何屡成“雷区”?对于进口食品,消费者能否吃得放心?面对与“冷链”相关的热点关注,多部门专家解答公众疑问。
冬季低温易造成非冷链
趋于冷链的效果
记者注意到,近期新疆喀什、上海陆续发现了在低温环境情况下,集装箱运输过程当中产生了类似于冷链的效果,引起了零星甚至局部的聚集性疫情。有专家指出,冬季低温造成非冷链趋于冷链的效果,不容忽视。
针对此现象,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在防控措施当中,有关部门已经把涉及到国际物流的其他运输视同冷链运输加强管理,包括在入关时加强物品和集装箱的检测,减少受污染的物品进入国内,一旦有环境污染或有人感染,就能及时发现,第一时间把疫情控制在萌芽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大连、青岛、天津多地出现进口冷链食品搬运工感染新冠病毒病例,说明特定工种的人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果防护不到位可能因频繁接触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而感染新冠病毒。
为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要求从业人员加强日常防护,加强健康监测,加强核酸的主动筛查,并在包括装卸、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餐饮等各环节做好新冠病毒防控提出了具体要求。“只要冷链食品从业人员按照相关要求,把这些防控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安全是有保障的,也可以大大降低食品冷链从业人员感染的风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说。
我国正在加强冷链食品
预防性消毒工作
不少人担心,病毒会不会通过进口冷链食品流入市场的链条造成传播?流入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又是如何监管的?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经营司市场稽查专员陈谞表示,监管部门将重点采取五方面的措施,包括及时开展市场风险排查,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持续加强日常监管,落实预防消毒措施,推进追溯平台建设。
据了解,自10月30日起,天津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已全面上线运行。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产品外包装或货柜上的电子溯源码,了解到原产国/地区、上游企业(进口商)、检验检疫证明等信息。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表示,为切实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海关总署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1月8日印发的《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于11月9日印发了《进口冷链食品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实施方案》,就口岸环节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包括明确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的工作要求、作业流程、消毒技术规范及配套监管措施。自方案发布至24日24时,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累计160余万件,重量超3万吨,消毒范围包括被抽中进口冷链食品的外包装、集装箱、空运托盘、陆运箱式货车、散货渔船等,确保输华冷链食品安全。
“总结过去11个月的经验,我们有信心防止出现疫情卷土重来。”吴尊友说,面对未来春节人员大流动,只要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就不会发生重大的疫情。做到科学防控,防控措施“精准狠”,及时发现,能够第一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公众购买进口冷链食品应先消毒
“目前很多国家正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各种物体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李宁说,新冠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长,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新冠病毒跨境传播的载体。
据李宁介绍,日前我国已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全国抽检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上,及时发现问题、应对处置,我国在加强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
面对进口冷链食品检测阳性频发,消费者能否吃得放心成为关注焦点。
“到现在为止,主要是在搬运、操作等环节引起病毒传播,并没有发现因食用冷链食品引发感染。”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介绍道,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表面进行安全有效的消毒,经消毒后再接触表面,感染风险是比较低的,但相比于常规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低温消毒更加困难,目前正在加紧研究相关技术方法。
张流波提示,公众在接触进口冷链食品时,应首先对外包装表面进行消毒,随后进行手部清洁与消毒,处理外包装时要防止飞溅,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李宁补充道,烹饪过程也要保持清洁、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版面欣赏
■出品:中国城市报
■作者:刁静严
■编辑:杜汶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