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 明 卿 陶|新发展格局下扩大进口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

许 明 卿 陶 东南学术
2024-09-04


作者简介


许 明


卿 陶


许明,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澳门产业中心研究员;

卿陶(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摘  要


  在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下,扩大进口不仅是获得高质量、多样化产品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中国进口对世界进口的贡献越来越大,进口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进口产品类型来看,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进口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地位提升,而中间品进口没有产生促进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扩大进口主要从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和锁定效应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在未来一段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冲击、经贸摩擦对全球创新网络的冲击,以及内需不足对最终品进口的抑制将对中国扩大进口带来一定挑战。新发展格局下,应从加快制度型开放建设、推动货物与服务进口均衡发展和建立高水平进口开放平台三个方面促进中国扩大进口。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46462亿美元。长期以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中国对外贸易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口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主动扩大进口成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扩大进口一是有利于缓解针对中国日益增多的经贸摩擦,更好融入全球经济。二是有利于带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还存在提升空间,部分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受制于人,通过扩大核心中间品、关键技术设备进口,有利于获取进口技术溢出,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助力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布局中提升地位。三是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增强人民获得感。当前中国正处在消费升级的关键时期,对高质量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扩大高质量消费品的进口有利于满足人民的消费升级需要,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口不仅是获取高质量、多样化产品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各国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厘清扩大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能够更好把握扩大进口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杜运苏和彭冬冬基于2000—2014 年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复杂度和制度质量能够显著地提升一国制造业分工地位。Arnold等基于捷克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服务业改革能够显著促进国内企业在下游制造业部门的绩效,开放服务业可能是改善制造业绩效的一个关键渠道。姚战琪的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的中间品进口既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向参与度,也有利于后向参与度的提升。郝晓等以2007—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41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发现,样本国家区域中间品进口网络集约性和广延性的提高均能显著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较多关注生产性服务进口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而较少关注中间品进口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缺乏对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进口的研究,未将不同类型进口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融入统一框架。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详细区分了不同类型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并检验了不同类型进口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主要渠道,以及不同类型进口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期为新发展格局下扩大进口推动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布局优化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中国进口贸易现状及扩大进口面临的潜在挑战


近年来,中国更加关注和重视进口贸易,以及进口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2017年,中国将日用品和高档消费品平均关税从17.3%下调至7.7%;2018年,又下调了1449项日用消费品关税,平均降幅达55.9%,这体现了中国主动增加消费品进口的政策倾向。在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中国将主动增加进口;同年11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更是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进口市场活力和总体进口力度。此外,服务业层面的开放也有序进行,201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并于2021年新增天津、上海、海南、重庆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在这一系列开放政策的作用下,近年来中国进口增速在全球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进口(额)占世界进口的比重接近11%,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2021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将更加注重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一)中国进口贸易现状及扩大进口的主要特征
1.总量迅速扩张,对世界进口的贡献越来越大
图1显示,2017—2018年世界进口增速从10.08%下降到9.84%,而中国的进口增速则从13.57%上升到15.41%;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贸易出现大幅萎缩,但2020年中国进口依然保持基本稳定,下降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的比重从2017年的9.85%上升至2020年的10.86%。可见,中国主动增加进口成效显著,进口规模扩张使得中国在世界进口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图1 2000—2020年中国进口增速和世界占比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整理得到。
2.进口结构更加优化,消费品占比不断提高
进口产品结构优化是中国扩大进口的重要特征,2017年和2018年中国先后两次降低了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特别是中高档进口消费品关税,由此带来的进口效应十分明显。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进行计算发现,2017—2020年,中国消费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8.82%上升到10.76%,可见,消费品进口增长成为中国进口增加的重要动力,进一步优化了中国的进口结构。
3.进口产品来源更加广泛,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增长明显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数据进行计算发现,2017—2020年,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占比上升十分明显,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占比由50.03%上升至54.1%,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占比由24.66%提升到27.76%。中国扩大进口有利于带动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其比较优势,增加其经济发展动能,这体现出中国正在向全球分享发展红利,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助力。   (二)中国扩大进口的潜在挑战
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进口扩张对于稳定世界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起到的“稳定器”作用愈发明显;从国内视野来看,扩大进口对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主动扩大进口既是中国更好融入世界经济的具体行动,又是提升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路径,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扩大进口仍面临不少挑战。  1.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的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原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对中国扩大进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将对过去40多年形成的以效率为导向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形成严重挑战,但是由于这种业已形成的分工体系本身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依赖性,因此很难在短时期内重构全球价值链体系,从而导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产业链断裂风险将沿着产业链向上下游扩散,并加快全球产业链布局变化,世界性的产出下降势必对中国制造业上游投入和下游供给造成负面冲击;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极大地提升了进口产品成本,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客观上降低了企业进口需求,使得中国扩大进口的实施效果有限;三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为此各国政府不断调整过去基于比较优势成本原则的效率为导向的产业链体系,这将加剧全球化向区域化和内部化的演进,全球资源配置方式向着区域化演进会不断缩小中国进口的供给市场。  2.经贸摩擦对全球创新网络的冲击   2018年以来,中美经贸摩擦此起彼伏,经贸摩擦的加剧不但会影响中国出口,也会影响中国扩大进口的实施效果:一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演进,经贸摩擦会影响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二是大国博弈等非贸易因素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一些国家刻意排斥中国,推动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链区域化和“去中国化”,并对重要中间品、资本品等中国亟须进口的产品进行有意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中国主动扩大进口的实施效果;三是全球创新网络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今频发的经贸摩擦会不断缩小市场规模,使得全球产业链的创新动力不足,高质量、多样化产品增长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进口规模。  3.内需不足对促进最终品进口的抑制   中国要实现主动扩大进口,亟需在最终品进口,特别是消费品进口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这也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中国目前整体内需相对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消费品市场受到较大冲击,居民对于国外消费品的需求也不是很旺盛,因此如何激活内需是能否在消费品进口实现较大突破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中国内需市场差异十分明显。东部地区消费行为正在向中高端迈进,而中西部地区的需求层次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对于多样化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并不旺盛,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使得整个市场对于高质量国外商品的需求规模进一步缩小,导致中国消费品进口动能不足。三是进口商品结构与中国消费品进口政策协调存在进步空间。中国消费品进口需求主要源自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这与中国对高端产品进口存在一定程度限制相矛盾。如何在通盘考虑之下,审慎降低对高档消费品的进口限制政策是中国扩大进口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之一。

扩大进口的主要影响与作用机制


按照产品差异,进口产品主要包括中间品进口、最终品进口和服务进口,本文重点探讨这三类产品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   (一)扩大进口的主要影响   1.中间品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中间品进口国,其占比达到中国货物进口的75%左右。中间品会在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耗,因此中间品的进口实际上是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的重要表现,使得企业能更加专注于自身的优势领域,这有利于企业获得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中间品,从而产生成本节约效应和生产率提升效应;此外,进口中间品也是企业获取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布局中的地位。但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口中间品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进口依赖,甚至会抑制其自主创新,从而产生“低端锁定”效应。   2.最终品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最终品是指可以直接为社会提供的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包含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消费品和资本品等最终品都会对一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最终品进口可以推动国内相关产品向中高端迈进,补充国内部分行业发展的不足,并且高质量资本品引进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率,同时产生技术溢出;二是最终品进口可以创造新需求,并对国内相关行业产生示范效应,刺激国内企业在相关领域开发新产品;三是最终品进口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增加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在全球价值链布局中的地位攀升。但是,由于机器设备等资本品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研发密集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可能产生对国外技术设备的依赖,产生“低端锁定”效应;而国外消费品的大量涌入也会产生较强的市场竞争效应,对国内相关行业企业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布局。   3.服务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有形的货物进口,服务业包含更多无形的知识和技术,生产性服务进口是提升一国技术水平,实现全球价值链布局地位提升的重要路径:一是服务进口有利于获得更高质量和多样性的生产服务供给,提升生产性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二是生产性服务进口有利于企业专注于自身比较优势,提升生产效率,实现全球价值链布局优化;三是生产性服务进口能够获得较强的技术溢出,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布局中的地位攀升。   (二)扩大进口的作用机制   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和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中间品、资本品和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进口带来的跨国资源配置正在成为影响一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因素。从作用机制来看,扩大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主要包括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和锁定效应。   1.溢出效应。无论是中间品、最终品还是服务进口,都会使企业接触到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从而产生很强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企业生产率,并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无论是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还是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升级均有利于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布局中的地位,但不同进口类型产品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现有研究表明,技术引进下的设备进口(资本品进口)不仅能迅速提升企业生产率,而且能明显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进口也包含较多的技术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同样较大;而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则相对较低,并可能会抑制本国上游产业的发展。   2.竞争效应。进口产品的大量涌入会提升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在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会同时产生“逃离竞争效应”和“气馁效应”,当市场竞争给相关企业带来的主要是“逃离竞争效应”时,企业为了维持生存和保持竞争力,会主动增加创新,这有利于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布局中的地位;但进口竞争也会对那些远离行业前沿的企业产生“气馁效应”,进口竞争加剧会使得企业生存愈发困难,反而导致有些企业放弃自我进步的动力,降低自主创新,甚至退出市场。由此可见,竞争效应是进口产品影响上下游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渠道,如何最大程度释放进口竞争效应的正向激励渠道,是依靠进口提升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考量。   3.锁定效应。进口产品也可能使得一国的相关产业陷入“技术锁定”困境,因为全球超过80%资本品生产集中在美国等9个主要发达国家,核心中间品也大都被发达国家掌控,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真正获取核心价值,并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当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发达国家产品时,会使得企业对进口产品产生依赖,出现“卡脖子”现象;更为严重的是,进口扩张还会进一步威胁本土相关企业的生存,抑制企业自主创新,使得发展中国家更难以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在全球价值链布局中的地位提升。

扩大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影响的实证检验


本节基于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三种不同类型产品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   (一)计量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不同种类产品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1)   其中,gvc_ poit为2位码制造业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布局,lnimp_intit为中间产品进口量对数值,lnimp_capit为资本品进口量对数值,lnimp_cosit为消费品进口量对数值。Xit为行业层面的控制变量,其主要包括:总体规模(lnscale),采用行业工业总产值对数值衡量;生产率(lntfp),采用行业劳均产出对数值衡量;资本—劳动比(lnkl),采用固定资产与从业人数比值的对数值衡量;税收负担(tax_r),采用应缴增值税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衡量;盈利水平(pro_r),采用利润总额与工业总产值比值衡量;ψ为行业固定效应;μ为年份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与数据


1.制造业全球价值布局的衡量(gvc_poit)。本文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衡量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布局,一是采用Koopman et al.的测度指标,即,其中,IVjit是指j国i产业t时期出口增加值被进口国进口加工后又出口到其他国家的部分;FVjit是指外国增加值被本国生产吸收并用于出口的部分;Ejit是增加值的出口总额。二是采用Wang et al.的方法,根据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平均生产位置定义全球价值链布局地位,即,其中,plvGVC为前向平均生产长度;plyGVC为后向平均生产长度。严格来说,这两个指标更多体现的是产业上游度,并不是全球价值链布局地位的准确衡量,但根据微笑曲线,制造业主要在微笑曲线左半侧,生产越居于上游(即越靠左),生产获得收益越多,因此产业上游度是决定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和地位的重要方面,可以作为衡量产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参考指标。相关数据来自2000—2014年UIBE的GVC数据库。
2.分行业制造业三种类型产品进口信息。行业层面的中间品进口量(lnimp_int)、资本品进口量(lnimp_cap)和消费品进口量(lnimp_cos)的数据主要来自2000—2014年的中国海关数据库。由于中国海关数据库采用协调制度编码(HS编码),不能直接识别不同产品的进口类别(属于中间品、资本品还是消费品)和所属行业(即2位码所属制造业行业),因此本文要将三套编码进行对应,作如下处理:依据HS6位码信息匹配BEC分类信息,将BEC编码为“111”“121”“21”“22”“31”“322”“42”“53”识别为中间品;将BEC编码为“41”和“521”的两大类产品识别为资本品进口,将剩下产品识别为消费品进口;通过HS编码与国际标准行业代码(ISIC编码)对应表,得到每种产品的ISIC编码信息,再通过ISIC编码前两位信息匹配上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按照分行业分种类进行加总,得到行业层面中间品、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进口总量。   3.中国制造业行业控制变量。主要涉及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行业固定资产合计、行业从业人数、行业应缴增值税总额、行业利润总额等,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三)实证检验   1.扩大不同种类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总体影响。表1是扩大三种不同种类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影响的回归结果,其中,第(1)~(4)列是采用Koopman et al.方法衡量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中间品进口的扩大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并不显著[如第(1)列所示],而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进口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第(2)(3)列所示],说明扩大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布局,可能的解释是资本品技术含量要明显高于中间产品,因此能够产生更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而消费品进口带来的行业竞争加剧效应也会促进相应行业自主创新增加,从而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使得全球价值链布局优化;第(4)列考察中间品进口、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进口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影响,其回归结果与单独考察的结论一致;第(5)~(8)列是采用Wang et al.方法衡量中国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检验结果,其结果与采用Koopman et al.方法结果相一致,也显示中间品进口并没有显著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而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对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都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2.扩大不同种类进口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作用渠道。扩大进口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影响可能存在溢出效应、竞争效应和锁定效应,表2是扩大三种不同种类进口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影响的检验结果。本文通过检验扩大进口是否显著促进行业创新来检验是否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以行业研发经费支出对数值衡量行业创新程度(lnrd),可以看出创新会显著提升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布局中的地位[如第(1)列所示],中间品进口和消费品进口并没有显著提升行业创新水平,而资本品进口对行业创新水平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第(2)列所示],这说明技术溢出主要体现在资本品进口中,可能的原因是资本品作为成套设备,其技术含量较高,能够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这有利于企业学习借鉴,实现更多创新,而中间品包含的技术信息更加零碎,要获取技术溢出较难。本文通过考察进口对行业存续企业数量(lnumc)的影响来检验市场竞争效应,企业数量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可以看出,行业存续企业数量越多,越能形成行业整体优势,提升行业在全球价值链布局中的地位[如第(3)列所示];第(4)列检验三种不同种类进口对企业存续数量的影响,中间品进口会显著降低行业存续企业数量,而资本品进口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存续数量,消费品对行业企业数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中间品进口数量增加抑制了行业企业数量扩张,可能原因在于中间品进口竞争使得行业进入壁垒提高,不利于新企业进入,从而抑制整个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布局提升,而资本品进口更有利于企业进入,形成行业整体优势,提升行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第(5)(6)列是对是否存在锁定效应的考察,参考吕越等方法,考察行业进口是否存在较大路径依赖来检验是否存在“低端锁定”效应。从回归结果看,不论是中间品进口还是资本品进口,都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即前一期的同种类进口数量都会影响下一期该产业的进口数量,但从回归系数看,中间品进口的系数接近于1,说明其在时间上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因为很多产业的关键核心中间品都需要进口,使得进口时间很稳定,呈现出很强的技术锁定。结合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结果,中间品进口没有带来更多行业创新,而是表现出更稳定的进口特征,说明中间品进口具有很强的“低端锁定”;而资本品进口的路径依赖系数小很多,并且资本品进口存在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激发行业自主创新,因此资本品进口的锁定效应更弱一些。



以扩大进口优化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对策


在新发展格局下主动扩大进口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地位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扩大进口可从加快制度型开放建设、推动货物与服务进口均衡发展和建立高水平进口开放平台三个方面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优化。   (一)提升进口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   推进制度型开放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应对国际经贸新形势,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的重要举措。一是按照国际标准为商品和要素流动提供便利性,培育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系,全方位提升国际营商环境,以制度创新新高地,吸引全球产品进入中国。二是有序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等试点区域,探索不断缩小负面清单管理范围,评价试点实施效果,从而有序在全国层面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通过“引进来”,打造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合作新优势。三是培育贸易新模式新业态,使其成为扩大进口新动能。把握国际贸易的数字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扩大进口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同扩大进口战略的融合发展,为扩大进口战略提供增长新动能。   (二)促进货物进口与服务进口协同发展,鼓励高端生产性服务进口
一是拓宽中间品和核心设备进口范围,稳定中间品和核心设备进口,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中间品和设备进口,拓宽进口领域和范围,实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地位攀升。二是鼓励进口优质消费品。当前中国消费品进口规模相对较少,因此,要着力构建更加平衡的进口政策,进一步优化中国消费品进口关税政策和其他管理政策,以降低消费者获取国外高质量消费品的成本。并通过消费品进口的示范效应,带动国内相关企业创新发展,优化全球价值链布局。三是增强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拓宽服务进口新领域。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政策先行先试,探索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和优化;逐步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门槛,整体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先进服务业的进口规模,以更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进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布局优化。   (三)构建更高水平的进口开放平台,构建全球产业链合作新高地
扩大进口要以进口开放平台建设为核心,构建国外优质产品与国内市场需求高效对接的平台。一是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为先导,探索更高层次进口开放政策。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内,进一步放宽货物进口限制,探索更大程度地服务进口开放,在管理可控情况下,持续缩小负面清单范围,形成高水平进口开放的境内合作平台,推动中国进口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二是以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为契机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重视区域贸易协定在贸易自由化中的重要作用,与更多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参加区域多边贸易协定,主动对标CPTP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充分发挥RCEP等区域性贸易协定的进口促进功能,推进已签订贸易协定向更高层次发展,将自由贸易从商品领域向服务领域延伸;通过构建更具国际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构建推进进口的国际合作平台,促进中国进口向纵深化发展。三是充分发挥进口贸易展会功能,构建进口商品与国内客商的信息交流平台。不仅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广交会”“进博会”“消博会”等进口展会平台,还要积极构建更多专业化的进口展会平台,以吸引更多外国优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促进国外产品供应商与国内客商的信息交流,实现优质进口商品高效对接中国市场,促进中国进口扩大。
〔责任编辑:徐淑云〕
为适应微信阅读,略去注释

原文见于《东南学术》

2022年第4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为进一步规范稿件采编流程,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东南学术杂志社和中国知网合作,正式启用线上采编系统,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支持。《东南学术》唯一线上采编系统的网址为http://dnxsh.cbpt.cnki.net,作者可在网站的“作者投稿系统”中注册账号,进行网上投稿,跟踪稿件处理结果。即日起,原投稿邮箱不再接受投稿。    《东南学术》一向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从不以任何名义向作者收取费用,凡要求作者缴纳诸如审稿费、版面费的,均系假冒我刊的诈骗行为;任何非dnxsh.cbpt.cnki.net的所谓“官方投稿网站”,均系假冒网站。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注意。    《东南学术》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是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期刊、全国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福建省十大名刊名社。多年来,《东南学术》平均影响因子进入全国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发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国性重要文科学术文摘刊物上的转载率均居福建省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东南学术》“青年优秀论文”(2018—2022)终评结果公示

2023-07-08

田超伟|马克思贫困理论及对新时代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实践价值

2023-07-18

张亚光 毕 悦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的本土化创新与体系构建——基于国际顶级期刊的华人学者文献述评

2023-07-18

袁 航|从“溯源”到“植根”:当代中国公共哲学研究的逻辑旨归

2023-07-1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东南学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