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京希|论学术期刊之刊格

刘京希 东南学术
2024-09-04


作者简介



刘京希,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山东大学《新文科理论与实践》副主编。


  编者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赋予学术期刊的新的文化使命。当前,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学术期刊肩负着重要使命任务,发挥着一定的思想文化传承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团结一致,通力合作,做好引领创新,努力构建学术共同体,以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此,《东南学术》特意组织“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笔谈,拟将有关问题的探讨推向深入,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智力支持。


“在烟花烂漫中坠落”,乃学界中人之于时下学术界盛产“文化垃圾”乱象的生动描述。此一描述与21世纪初年业界同仁对于学术期刊界粗劣生产模式的如下描摹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是编辑我可耻,我为祖国浪费纸!”由学界而刊界,缘何乱象频出,以致徒唤奈何?其实,学界与学术期刊界本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二者相与共生,荣损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人们的习惯认知中,期刊包括学术期刊,是个并无生命特征的“死物件”;也因此,它便可以被任意装扮、随意揉捏,以致今天更换个门饰,明天更动个门脸,皆属稀松平常之事。虽则,就其纯粹生物学特征而言,期刊包括学术期刊,确实并不具备生命有机体的生物学特性,因而属于典型的无机存在;但转换至哲学层面来看,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则另当别论,属于有思想、有灵魂的有机存在,自有其生命体系,甚而至于,是不乏主体自觉的能动性有机存在。换言之,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不应是人们所习惯认知的无灵魂的受动性“死物件”,而应是不乏主体性与能动性精神品格的完整的有机生命体,自应有其独特的刊格与刊风,对其不应似对待无机物那般任加揉捏。因而,如同社会共同体的自由人之有其人格,学术期刊尤其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也应有其刊格,以及以之为基石的个性特征与学术自由意志。

  

所谓人格,就是作为社会之一分子的人的自由意志,即一个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主体之位格。自由独立之人格的重要,一方面在于它昭示着“人之为人”的独有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如福泽谕吉所谓,还在于一人之自由独立关系到国家之自由独立。以此类推,所谓学术期刊的刊格,就是作为学术研究体系构成之一分子,学术期刊所应具有的独立而自主、自觉的主体意识及其相应作为——鲜明的个性、自为的精神、强烈的批判意识、不竭的创新能力。当然,此之所谓“刊格”,是基于学刊的“类主体”的观察,即学刊共同体的总体性格与特性。除此之外,学刊尚有个体之“格”,即期刊的个性与独特性。从内在规定性来看,“刊格”谓指前者无疑。

  

由此可见,学刊刊格之重要,甚至关涉文化共同体之学术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学刊的存在价值,端在于通过编、作、读之间的多元平等互动,致力于学理问题及现实问题的探索、发现与交流,以期繁荣学术,寻求真知,进而助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丢掉这一宗旨和根本追求,学刊即失却其存在的终极依据。作为学术期刊“以学为本”的典例,创刊于1922年1月的《学衡》杂志,其办刊宗旨即是以客观中正之眼光,行批评、批判之职责,以求取真知卓识:“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


  

无疑,学术期刊承担着促进学术繁荣的责任与使命,若要出色地肩负并完成此一担当与使命,首要前提便是学术期刊需满足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的思想意识特征,即具备自主、自立、自省与自觉的学术理念,进而以之为前提,以自身的能动性、促动力,以及批判性与创新力,参与学术研究进程,推动学术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其实,之于社会个体乃至共同体的鲜明个性及相互之间互动与交流的重要意义,古人早有形象而生动的表达。《三国志·夏侯玄传》所谓“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即道出了有机体之间基于个性特征的交流与融会的重要意义。佳肴之美味的求得,端在于调和各种不同的质料与味道。世间万物,各有千秋,并无天然的绝对一致,关键在于人们如何看待进而利用事物之间的差异,使之互补互成。设若容不得“异质”与“异味”,再高明的大厨也无以烹制出令人垂涎的美馔。同理,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传播,设若只限于一个频段,便难以产生基于特异性和质疑精神的“和异性”互动与融会,又何谈之于学术事业的有力推进?

  

在现时代,学术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其大前提或先决条件,是学术研究进程的参与者如学有所长的专家、相关学术机构、学术图书与报刊出版者以及数据平台,各自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秉持探求真理的学术理念以及自主、自立、自省与自觉的“四自”价值准则,充分发挥各自优长,在学术交流与学术批评的过程之中,致力于学术市场的繁荣,求得学术信息及思想的充分交换与相互激荡。

  

如此说来,刊格的确立,远非学术期刊界别中人依靠自力所能达成。学术期刊界之主体自觉意识的萌发与物化转换,尚仰赖学术期刊置身其中且赖以立身的学术界的助推。质言之,学术期刊之“刊格”的养成,尚需作为根基性存在的整个学术界之“学格”的先在性确立、巩固及其滋养。毕竟,虽然之于“学”而言,“刊”有其主体属性,但就逻辑关系而言,“学”在“刊”前,“刊”在“学”后;“学”而后“刊”,“刊”乃“学”之从出。学术界与学术期刊界作为学术研究活动的两大主体,在学格与刊格双确立过程中所形成的互动关系,无疑具有哲学意义上的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与交互主体性的属性,即主体间性。更加直白一些来说,学格意味着刊格;反之亦然,刊格意味着学格。此即谓人文社会科学从业者所应具有的价值自立与职业自觉。因此,就其存在价值与使命而言,学术期刊所最不应当成为的,是从业者借以追求功利性外在目标的工具性客体——学术期刊这一事物自打出现以来,在学理意义上就未曾被赋予这样一种被动性角色。

   

而研判学界“学格”之高下有无的最为寻常的一个观察视域,即是学术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相交集的“关系域”。换言之,聚焦此一“关系域”,大致可以研判学术从业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世界,是雾里看花,目迷五色,还是洞幽察微,知秋毫之末。北京大学政治学元老赵宝煦在2000年春曾以政治学研究为例,就学术与现实的关系发表过如此感慨:中国政治学必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政治学只能靠坚持自己的科学性来为现实服务。如果只知唯上唯书,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干扰,甘做氢气球随风转,则它本身就变成了伪科学。用伪科学来服务现实政治,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大帮倒忙。

 

赵宝煦


赵老在这里所谈及的政治学的科学性,实则就是政治学的学术主体性。之于现实政治生活而言,坚持学术的科学性,就是坚持其主体性,即秉持学术的科学性、独立性,以对现实政治生活作出理性研判;而非相反,以丢失自我主体性与独立性的方式,似氢气球一般了无定力,随风而转,迷失自我。

   

此言借之于学术期刊的主体性建设同样适用。学术期刊应着意于作“能动性期刊”而非“从动性期刊”、“主体性期刊”而非“客体性期刊”。换言之,学术期刊在办刊实践中宜秉持“以静制动”的客观原则,立足于现实世界的客观视角或学术史之长时段视角,以冷静观察学术风云之变幻,抑或发现与开掘其历时性思想沉淀。1931年清华大学创办《政治学报》,其发刊词至为精妙:“宇宙须有动的思想,来鞭策时代的前进,同时要有一种静的智识,作退一步的参考。”此之所谓“要有一种静的智识,作退一步的参考”,概指学术期刊对于时代前进步伐的促动,远不止于直接地以学术式生产力予以加油助威,更应有基于理性学术眼光的冷静观察与退一步的沉静思考。这里所说的“静的智识”和“退一步的参考”,私以为至少包含如下双重内涵:一是学术要与现实生活世界保持适当的横向客观距离,以便排除现实生活的情感性干扰,进行冷静的学理观察并发现潜在问题之所在;二是学术要与现实生活世界保持纵向长时段距离,以便通过对经验世界的历时性沉淀、观察、省思、淘洗和总结,为现实生活世界的发展提供长时段“史鉴式经验抽象”。如温儒敏所谓,有些试验需要跟踪多年才能下结论。上升至认识事物的方法论而言,更为可取的理论方法,应当是将历史视域与现实视域予以有机统合。换言之,为学与办刊均离不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孤寂精神或历时性定力。

  

在时下量化为先,而轻忽事物之内在规定性的计量时代或“无肖像时代”,之于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的设定与择取,更加青睐与鼓励的,是期刊的瞬时态或短时态浅表性影响力,如对“两年影响因子”的看重——其后果是在客观上鼓励学界舍“本”而逐“末”,舍“学”而向“术”,舍“无用之用”而趋“功利之用”,舍“内容评价”而奉“形式评价”。相反,鼓励学术期刊“孤寂向学”、扩展长时段深层影响力因而理应被加权赋值的“被引半衰期”指标,在期刊评价体系中则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其实,学术期刊的被引半衰期越长,意味着期刊所刊发文章的超时代价值愈加深远,历时性价值愈加隽永,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和通约性意味愈加饱满,此为一味追逐时潮因而喧嚣一时旋即归于平静的所谓功用性“学术文章”所不及。正所谓“浅水喧哗,静水流深”。就此而言,学术期刊的编者对于学术期刊的职能定位须有清晰的认知与界定。首当明晰和确立的办刊理念与编辑理念,是选择走“瞬时主义”之路,还是坚守“长期主义”的路向;是从动性地沉溺于功用之“术”不得自拔,还是坚持能动性主体思维,义无反顾地跋涉于展现历时性意义的超验之“学”;是满足于追逐以靓丽数据为表征的瞬时态快感,还是试图谋求以载录于学术史为标志的永恒性学术价值;是在随波追逐“热点”的喧嚣中满足并陶醉于做学术圈昙花一现的“网红”,还是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孤寂精神和人文情怀,努力延展学术成果的“史载式生命力”?这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一道严峻的时代性课题,不能不令人有所思考并作出艰难的抉择。

  

做人要有人格,为学当有学格,办刊须有刊格。刊格的有无,则意味着学术期刊能否肩负起推进学术进步的社会责任。当然,刊格的形塑,其主体责任端在编者;但外部环境条件也在其中发挥着或正或负之鲜明作用。此之外部环境条件,除却前述学术环境,还包括学术管理体制与学刊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学刊评价体制。要而言之,相对宽容而公平的办刊环境与管理体制,以及以“长时段评价”为本的超功利性评价体制,是学术期刊找回失落的“自我肖像”,进而使得刊格赖以形塑与完善的必要一环,它与办刊人的“刊格自觉”与自为一起,共同演化出学术繁荣与进步的春天!


〔责任编辑:廖先慧〕

为适应微信阅读,略去注释

原文见于《东南学术》

2024年第2期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为进一步规范稿件采编流程,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东南学术杂志社和中国知网合作,正式启用线上采编系统,热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支持。《东南学术》唯一线上采编系统的网址为http://dnxsh.cbpt.cnki.net,作者可在网站的“作者投稿系统”中注册账号,进行网上投稿,跟踪稿件处理结果。即日起,原投稿邮箱不再接受投稿。    《东南学术》一向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从不以任何名义向作者收取费用,凡要求作者缴纳诸如审稿费、版面费的,均系假冒我刊的诈骗行为;任何非dnxsh.cbpt.cnki.net的所谓“官方投稿网站”,均系假冒网站。敬请广大读者与作者注意。    《东南学术》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是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期刊、全国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福建省十大名刊名社。多年来,《东南学术》平均影响因子进入全国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发文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国性重要文科学术文摘刊物上的转载率均居福建省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前列。


本微信公众号系《东南学术》杂志官方微信,如无特殊说明,本微信内容均来自《东南学术》杂志,版权所有。



微信号 : dnxs0591

● 扫码关注我们 ●

魏长宝|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能力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2024-04-16

刘曙光|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中学术期刊的使命

2024-04-15

《东南学术》2024年第2期目录

2024-03-20

《东南学术》2024年重要选题方向

2024-01-2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东南学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