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人半夜跟拍捉鬼,有人跟拍同志酒吧的变装皇后,在卡迪夫大学,我们什么都拍|海外传媒学子

2017-03-30 瞿心仪张钰莹周辰 刺猬公社
导读

台湾新闻学子到大陆新闻学院,另一个角度看大陆和大陆新闻教育。

  

刺猬公社|瞿心仪、张钰莹、周辰(英国卡迪夫大学国际新闻专业)


“女子拳击A片很有意思,你去看看吧!”

 

这并不是老司机在开车,而是我们和老师在正经地讨论选题。

 

当时我们要做一个符合Channel4(第4频道)风格的纪录片,老师先是否定了女子搏击俱乐部这个选题,接着淡然抛下这句话。当然,搜索结果是给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尽管这一选题最终“破产”,实际上同学们选择拍摄的题目猎奇程度也丝毫不输于它。有人扛着摄像机半夜跟随捉鬼,有人去有名的同志酒吧拍变装皇后比赛,也有人在市中心摆川普充气娃娃做实验纪录片……

 

每一个暴走在拍摄途中的日子,我们都怀疑自己读的可能是假新闻系……


课堂摄像教学(图片由周辰提供)

 

身在卡迪夫大学传媒学院以超强的实践性闻名。在我们就读的国际新闻(International Journalism)专业,光是从课程设置上便可见一斑。自入学起,学生就需要在纪录片,电视广播和多媒体三个方向中选择一个方向学习,除了培养新闻素养和新闻写作的大课是全班一起上课之外,其他时间我们都会分成更小的班级,学习所属细分方向的新闻制作。

 

英国人的傲娇与严谨在新闻制作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对BBC的自豪之情渗透到了教学的方方面面。来自BBC的制片人、导演、主持、摄影师构成了师资队伍;学院提供的摄影器材也和BBC接轨;甚至是课程作业都必须符合BBC的行业要求。

 

纪录片方向的授课老师Janet Harris是一个又虐又让人爱的人。一方面我们总是听不够她在伊拉克拍纪录片的精彩故事,另一方面她的严厉和高要求也着实令学生们精神紧绷。

 

在近8个月的课程中,我们总共需要完成四个作品,长度要求从三分钟到八分钟不等,每次的主题和风格也大相径庭,有基础练习portrait of a place/person(记录地方或人),有怪诞迥异的channel 4短片,也有时事热点panorama全搜罗。除了动物世界,我们无所畏惧。



拍纪录片=扛起机器拍拍拍?

Not really.

 

曾经有一位非纪录片方向的同专业学姐“简单粗暴”地介绍说:“选纪录片的,每天就是拍拍拍。” 但实际上,“拍拍拍”只是纪录片其中的一个环节,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想想想”(深入研究,构思故事),“写写写”(写策划书),以及“跑跑跑”(踩点调查)。

 

“Do your research. The more the better.”(做好功课,越多越好。)

 

Janet总是不断提醒我们提前做好功课。若以为只要将机器架起来,有趣的故事就会自己发生,就未免过于天真了。这种研究不仅限于了解与话题相关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更多时候和采访对象喝咖啡、“侃大山”、聊家常也都是research的一部分。这也都是为了能够更快和采访对象建立信任,确保他们更自然从容地面对镜头。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立足点,能挖出很多有深度有意思的东西。这是纪录片和其他新闻制作的最大不同之处。

 

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写策划书,这也是让大家每次都头疼不已的重任。虽然仅有一页纸,但能决定一个片子究竟是“开工大吉”还是“胎死腹中”。Janet曾经说,投钱拍片子的“金主”如果不能在看完策划书之后在脑海中产生画面感,那基本就完蛋。

 

所以不论片子有多长,必须在三句话内把故事说清楚。老师自己也承认,虽然从业多年,有时仍然也会为了几句话绞尽脑汁。不过话说回来,研究做得越多越深入,策划案写起来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


拍摄和采访中(图片由周辰提供)


没做风险评估

就无法借出拍摄器材

 

当你终于写出成功的策划书,就可以愉快地拍拍拍了吗?且慢。

 

还有一项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风险评估。没做风险评估就无法借出拍摄器材。

 

评估事无巨细,包括填写拍摄事项与地点,可能遇到的风险,所有参与人员的名单与联系方式,甚至细致到拍摄地附近的医院、警局和公厕都必须列出;同时本专业的外出拍摄活动还有一条铁律,即拍摄必须要有两人一起。敷衍的风险评估一定会被老师打回重写,Janet一次次强调这是行业的标准流程,必须认真照做。违反安全纪律的拍摄素材,都会被视为无效素材。

 

当你成功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借到了机器,终于来到了正式的拍摄环节。这时最害怕的就是出现各种突发状况,比如当你坐4小时的车赶到伦敦拍一个活动,到达当天被通知活动取消;当你拍了一段精彩的故事,却因为背景音嘈杂,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拍摄对象中途萌生退意等等,这些状况都真实地发生在每一次的拍摄中。

 

每一次拍片,当同学们在剪辑室遇见,都有倾诉不完的遗憾和复杂情绪,这一刻我感受到了身为Film Maker的有趣所在,故事就在那里,但遗憾也会伴随左右,如何反映真实,还不失娱乐性,是一件需要不断磨砺才能学会的事。



剪辑室是我在卡迪夫的第二个家

 

剪辑成片是完成拍摄后的另一大考验,开始时大家几乎都没有用过Avid这套剪辑软件,好在有技术办公室提供支持,包教包会,现在大家也都用得越来越溜。因为只能在学校剪辑室里使用Avid,所以每当剪片的季节来临,这里几乎成了我们的第二个家。

 

剪辑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在拍摄的时候就需要思考清楚,不同的画面和采访应该用到片子的什么位置。而剪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也非常多,大到故事讲述的逻辑,整体观感,采访使用顺序,不同采访要使用什么样的画面。小到是不是会出现跳切,镜头的过渡会不会不自然,环境声音会不会过于嘈杂,字幕的快慢是不是能让人看得清楚,等等。


卡迪夫大学剪辑室(图片由周辰提供)

 

剪完片子并不算完,还需要整理完善所有的文书工作坦白地说,这是最枯燥的部分。

 

因为整套文书里,除了拍摄之前的选题调查报告,选题策划,故事脚本,分镜头画稿;还有拍摄时受访者需要签署的法律文件和拍摄日程计划;剪辑前需要完成的镜头列表,受访内容记录以及剪辑完成后的编辑脚本,音乐、图片、影像资料使用许可和拍片反思。


这些工作做起来繁琐无趣,并且相当耗时,不少同学的采访记录打印出来厚的像本书。然而这是专业流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认真完成受访内容记录,可以更好地帮助你构思整个故事,梳理清楚逻辑脉络。而相关法律文件和使用许可更是为了保证你影片的合法性,缺一不可。

 

到这里,一个作业才算基本完成,中间经历的波折远非语言可以形容。


在编辑室剪辑中(图片由周辰提供)

 

我和远在美国的本科同学常常交流学习纪录片制作的体会,发现英美两国的教学各有所长。相较而言,英国的BBC标准代表了一种严谨而认真的风格,同时也很注重新闻道德。当我们在不断地靠近所谓BBC标准的时候,也是在学习如何把严谨运用到新闻制作之中,不管将来是否有机会成为一个纪录片从业者,这都是一段收益匪浅的经历。

 

事实上,纪录片在英国已经是一个发展相当完备的新闻领域,几乎你能想到的选题,都已有人做过。而在国内其实有许多或有趣或深刻的社会故事值得纪录,但大部分还是空白。随着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兴趣日益增长,纪录片兴许也会成为国内新闻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

 

刺猬公社建立了「海外传媒学子交流」社群,集聚了正在世界排名靠前的新闻学院就读(或毕业不久)的200多名中国留学生,其中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伯克利大学、密苏里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高校的传媒学子。该社群旨在方便海外传媒学子们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欢迎在海外学习传媒,并致力于传媒研究和实践的学子们加入,微信号:yunlugong。

 

往期海外传媒学子栏目文章:

作为台湾学子,在两岸三大新闻学院的读后感

VICE的文章凭啥这么酷?我们跟“黑界”的作者聊了聊,原来他们定位自己是“全球青年之声”

哥大数据新闻专业毕业后,为什么我最后选择做多媒体?|海外传媒学子

广播已死?英国人还在一直认真听,而且还出现了“海盗电台”

国内直播平台出海,在东南亚居然排名前5,那里的直播画风是这样的……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 搜狐社区关闭,网友众筹再建BBS,不到一小时就达到众筹目标,但BBS时代确实过去了


3月23日,搜狐社区发布停止服务的公告:因搜狐集团业务发展需要,我们万分不舍却又不得不遗憾地通知大家,搜狐社区将于2017年4月20日正式停止服务。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