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学博士内容创业记
导读
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很多人说不出喜欢,只是凭借惯性生活。
刺猬公社 | 赵思强
英雄不问出处。
但是对于英国报姐COO徐申和“特别人类”毕啸天(毕导)来说,一个显性的标签还是能够帮助他们收到更多的信任和尊重——他们都是博士。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17年全国博士在校生34万,毕业生5万,本身在社会中就属于少数群体的博士,在内容创业行业里就更加少有。虽然看上去像是一个物化了知识的标签,但一个PhD的头衔,背后必然还是会隐藏着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故事。
抱着这样的期待,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和两个人聊了聊各自的求学经历,以及如何走上了内容创业的道路。
求学
见到毕导时他刚刚推送了一篇文章,讲如何更好的在北京地铁里生存,还是他“用科学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风格。
“刚跑到望京地铁站拍了一张头图,在地铁站把推送发出来,然后回来了。”毕导坐到我的面前,点了一个蜜汁排骨饭。
如果能在人身上像QQ一样标上状态,毕导的状态最近从“博士在读”变成了“休学创业”,本来再过两年,毕导就可以博士毕业,但他还是选择先暂停学业,把眼前的事做好。
这个“事”指的是那个原本只是科研之余休闲用的公众号,现在毕导要靠着它养活一个团队。
“不能那么任性,想更才更了。”毕导说。
毕导觉得做内容创业还是挺爽的,这种爽感来自他自身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回顾下他的几篇成名作——“秋衣外穿”、“自动洗袜机”、“研究拉屎压水花”,几乎都可以用“只此一家”来形容。
这是每个做内容创业的人都在追求的终极目标——风格,能够有让人一眼识别出来的作品,才能让自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里有立足之地。
毕导的这份特殊,自然来自他的理工科身份,学了八年的化工专业,赋予他的不只是个理工男的标签,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这种思维方式让他能够去产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毕导对理工科的敏感似乎是天生的,当大部分人面对复杂的公式、方程式,看到的只有头疼和不及格的试卷时,毕导看到了美。“这可能是一般人学不出来的感觉。”毕导说。“欧拉公式、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些,当我发现自然竟然有这么好的规律的时候,我感觉掌握了一种真理,学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
毕导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只有他们两人的小公司,就做的是化工方面的业务。父亲本来是学语文的,因为是半路出家,所以家里经常会有一些化学方面的书,父亲在学,毕导也在学,“看这些书就像看课外书一样,每次都是津津有味地把这些化学反应学完。”
2010年,毕导高考,他所在的浙江省可以同时报五个平行志愿。毕导只写了一个——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和毕导对化工自始至终的热情相比,徐申去香港读了市场营销,更像是一次顺势而为的选择。
2006年,徐申从河南考到了香港,那时候香港刚刚面向内地招生没几年,在徐申所在的河南省,更是只提供了两个名额,文科一个,理科一个。他成了当年河南省文科唯一一个考上香港城市大学的人,去的学院是商学院。
到了香港的徐申变得特别“饿”,只要学校里能参加的活动、比赛,他都会去参与。
聊到这里的时候,徐申从办公室的角落里翻出一个蓝色的文件夹,大概两个指节厚,里面全是大学时期获得的奖状和证书。
征文比赛、商业创新比赛、急救课程、企业咨询题案、马拉松、越野赛......徐申来者不拒。
“这个最辛苦。”徐申翻到一页,指给我看。那是一个叫做“Active Learner Scholarship”第一名的奖学金证书,根据学生一年的表现打分评选,参加活动给分、写文章给分,积攒的分越多,越有可能获得这个奖学金。
“因为是内地较早一批去香港的,能够传授经验的学长学姐很少,所以压力很大,想要尽量地融入社会。”为此,徐申还很快学会了广东话。
频繁地参加各种活动并没有影响到徐申的学业。毕业的时候,徐申拿到了一级荣誉学位,这是成绩排名前百分之十的学生才能获得的荣誉,徐申是他的专业里唯一一个拿到这个学位的内地学生,这也让他有了可以跳过硕士直接读博的机会。
“你怎么做到的?”我问他。
“少睡觉。”他说,“大学四年我基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睡六个小时以上我会有很强的负罪感。”
“不过当时眼界还是太窄了,现在回过头看,有一半的事其实没啥用。”徐申盯着眼前的蓝色文件夹说。
毕导的本科四年同样成绩斐然,除了第一年略微有点懈怠以外,毕导从大二开始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每到期末考试前,前来找毕导答疑的人络绎不绝。
本科毕业的时候,全系有16个直博的名额,毕导以平时成绩第一,面试第二的成绩占得一席。
“想要读博是因为当时还是很有科研热情的。”毕导笑说,谁也没想到事情会像今天这样发展。
改变的开端
在做火自己的公众号之前,毕导其实早就接触过自媒体。
大三的时候,毕导被系里相中,为了锻炼毕导,系里安排他接任团委宣传副书记。
“我不行。”做宣传要办报、做人人网,做微信公众号,毕导从来没做过,有点打退堂鼓。
“不要问自己行不行,先问自己敢不敢!”团委书记请毕导在食堂吃饭,两个人面对面,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做得不好又怎么样,年轻人就该在低成本失败的时候去失败。”
团委书记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番鸡汤,让这个世界少了一个工程师,多了一个内容创业者。
担任宣传副书记的一年,毕导展现出了自己在内容创作上的敏感和能力,他做报纸,把化工系耳熟能详的化工段子做成漫画,风靡整个系。同学们看到之后觉得有趣,纷纷来分享自己知道的有趣段子,一套成熟的UGC体系悄然形成。
“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但我会把好玩有趣放在很高的权重上,核心就是希望大家爱看。”理工科出身的毕导,在最一开始就掌握了什么叫做“用户意识”。
他还做了班级的公众号,哪位同学过生日,就会给这位同学写一篇传记,有时候没被写到的人甚至会来主动投稿。也是这一年的试水,促成了后来”毕导“的诞生。
在毕导琢磨着怎么把化工系好玩的事收集起来的时候,已经读上博士的徐申开了一家公关公司,做拍卖会等活动。
创业是徐申一直感兴趣的事,当初选择读博,也是考虑到读博在时间上的灵活性,可以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能做些什么。
做这个公司的过程中,徐申发现留学中介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于是便注册了一个叫做“求学香港”的微博,面向内地的学生介绍香港留学的情况,同时,徐申认识了一位英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同学,她也开了一个英国留学相关的微博账号,起名“英国校报”。
英国报姐早期内容
这就是“英国报姐”的前身,这位同学就是报姐。
求学香港做了一阵,徐申又发现内地学生到了香港,有很强的找工作需求,就又开了个“香港求职”,做得最好的时候B端服务两三百个客户,C端会给粉丝线上改简历,线下举办行业分享会、面试培训等,微信微博加起来粉丝二十万。
这也不是徐申第一次尝试创业了,本科期间,他甚至还经历过一次濒临破产。
2007年,徐申大二,对股票产生了兴趣,那一年股市形势一片大好,买什么什么涨,“当时觉得自己是股神。”尝到甜头的徐申决定玩大一点,开始募集同学和朋友的钱炒股,挣钱了,对半分,亏了,算他的。
自信满满的徐申压根就没觉得自己会亏,最多的时候手头有一百多万的资金,每个月能挣几万块,对于一个大二的学生来说,生活过得很开心。
2008年发生了什么,相信你也可以预料到了,徐申亏了四十万,直到毕业才把这个窟窿堵上。
“生活的压力,让你不得不去想着怎么挣钱。”徐申回忆那段时间,一方面省吃俭用,另一方面就是想方设法挣钱。
除了参加一些比赛能拿到奖金,徐申还倒卖过二手教材,香港的大学使用的英文教材很贵,徐申就从上一届的人手里收来旧教材,倒卖给下一届,也开淘宝店卖过纪念币,还有就是给学校的一位老师做助教,负责一些日常事务,帮忙准备课件,收作业,监考等。
干了两年多,这位老师觉得徐申不错,细心又靠谱,就向徐申抛出橄榄枝,问他要不要在他的手下读博。当时临近毕业的徐申想先去工作试一试,在一家英资财经公关公司工作了一年多之后,徐申决定回来读博。
“这一切都是连起来的,要是当时没有经济问题,就不会去给我的导师打工,也就不会读博,认识报姐,做现在的事情。”徐申说。
2016年六月,徐申来到北京,决定和报姐一起,正式全职经营英国报姐,他在东四环的一个汉庭酒店住了三个月左右,注册公司、招聘、找办工地点、见投资人,在这三个月里,徐申每天都有一堆事情要做。到了十月,英国报姐在北京有了办公室,徐申和报姐正式开始了他们的内容创业。
本来两人只是想把这个账号当做一个能赚点零花钱的副业而已。徐申所在的商学院,博士生基本毕业后都会留校当老师,在整个系的历史上,在此之前只有一人没有做老师,去了香港华润的战略部工作。
“我们系从开始有博士,到我为止一共就十几个毕业生。这个专业的人本身就少,但高校需求还是比较旺盛,所以大家找大学的工作没有那么难,都能去不错的学校。”
徐申的上一届有三个博士毕业生,一个去了北大,一个去了深大,还有一个去了美国。
但英国报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4年,英国报姐在微博上的“年度头条王”上排名第五,前四名是韩寒、鹿晗、王俊凯、央视新闻。之后微博推出了“年度V影响力”排名,15、16、17年,英国报姐的排名一直在前三。
粉丝量和影响力的增长带来的是巨大的压力,当时负责内容的只有报姐一人,这让她开始有些分身乏术,再加上因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报姐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2016年,两人商量后决定,辞去高校的工作,来北京创业。到今天,英国报姐的团队已经从当初的两人,发展成了三十多人,在内容上,也在传统的图文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开设了多档视频栏目。
同一年,正在读博二的毕导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此时离他此前的宣传工作已经过去两年了,因为觉得“自己不能频繁更新,所以还不如不开”。所以毕导犹豫许久才开通这个账号,这让他现在也有些后悔。
2016年11月3号对毕导来说是特别的一天,在那天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爆款《一个清华博士在供暖前给广大学子最中肯的建议》,脑洞清奇的秋衣外穿一下子吸引来了十万粉丝,而这个时候的公众号,甚至连原创功能都没有开通。
“以前给自己的定位是学校里面比较有趣的辅导员,但十万粉丝已经远远超出清华的范围,这让我心态突然就变了,觉得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必须要有定位,有思考了。”
在这之后,毕导“一个爱开脑洞的科学段子手”的人设逐步确立,而公众号的逐步壮大,也开始让他考虑是否需要全职从事内容创业。
去年九月,毕导见了几个内容行业的同行,对方知道毕导只有一个人的时候非常惊讶,并告诉他“现在这个阅读量的号基本都应该要团队运作了”。毕导这才后知后觉,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
不后悔读博士,也不后悔做内容
原本成绩班级第一的毕导,博士没读完去做内容创业,让毕导的大学同学觉得既神秘又羡慕。
“他们觉得你写的东西很好玩,但又觉得这很简单,你竟然靠这个能养活自己,甚至还能养活一个团队,对此他们不太能理解。”毕导说。
不过当毕导的大学同学来到毕导的工作室,看到一张张桌子前坐的人,用着毕导给买的电脑,和毕导一起工作时,他们又觉得,这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比较可贵的一点,很多人说不出喜欢这句话,只是凭借惯性生活,成绩好就读个博,毕业就随便找个对口单位工作,也不太在乎做什么。”毕导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把生活、工作和快乐结合在一起。
“这种为自己活着的感觉很爽。”毕导说。
徐申也一样,虽然也很喜欢在学校做老师的生活,但他更喜欢现在做的事。“我的老师同学都还挺理解的,他们觉得人生有千万条路,这只是我的一个选择,只是不是很多人做这个事罢了。”
既便没有走上和大部分博士生同样的人生轨迹,但毕导和徐申都不后悔读博,反而觉得是因为读了博士,才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博士塑造了我的思维方式,让我能从科研的角度看待问题,正是因为这个,我才有了今天的风格。”毕导说。
毕导认为读了博之后让他变得更加理性。“做科研的人看重统计学,知道实验要做几次取平均值,要有对照空白组。比如今天发了一篇文章,阅读量翻车了,一般人可能会受局部情绪干扰,觉得自己做的尝试是错的,但我不会把一次个例当成规律,这让我的决策更加理性,不受情感影响。”
“博士的训练让我的思维更加缜密,能够用学术的视角去解释创业中遇到的显性问题,但不好的一点就是会想得有点多,导致在决策和执行力上相对弱一点。”徐申坦言,读了博士之后,同样也存在一些让自己“吃亏”的缺点。
徐申的名片上印着“博士”,他说这是博士的一个“显性福利"
“博士是比较理想主义的,但是创业不是请客吃饭,还是要务实。”徐申说,在做甲方的时候,徐申觉得自己天然地不会讨价还价,觉得大家都是诚信做生意,而这有时导致有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毕导也认为科研人员在一个商业团队里在沟通上要略差一些,“读博期间很少和人交流,只要和瓶瓶罐罐,化学药品交流就可以,这会让你的沟通表达钝化一点。”
但成立团队这几个月,毕导觉得自己每一天都在成长,从起初连如何给团队分工都不知道,到现在带领团队探索新的视频内容,思考怎么让团队成员获得成长,毕导每个月都有一个需要焦虑的问题,但他觉得,这是激情的焦虑。每天会为遇到新的问题而感到兴奋,是很好的挑战。
“和之前的科研生活相比,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更精彩,现在的自己也更厉害。”毕导说。
赵思强
关注二次元、互联网人物、内容创业领域
微信号:ZSQ-0316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完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