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总导演陈晓卿入职腾讯,央视背景电视人在鹅厂扎堆探路
导读
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流淌着传统电视人那股乐于深入某个垂直领域,用平民视角深挖内容的精英血液。
刺猬公社 | 石灿
去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总导演陈晓卿从央视离职后,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里很长一段时间,外界一直关心陈晓卿的动向,当时就风传说他将转会腾讯。
现在,终于有了一个确定的答案。
6月14日,陈晓卿携腾讯视频副总编辑、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和《风味人间》总导演的身份,出现在了上海电视节的一个论坛上。
腾讯视频总编辑、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在论坛上透露,陈晓卿入职了腾讯,主要负责腾讯视频纪录片的工作。
在论坛上,腾讯视频还发布了企鹅影视与陈晓卿团队花费一年半时间共同打造的“风味”系列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首款预告片。这些纪录片都与陈晓卿有关。
陈晓卿入职腾讯之前,在央视任职28年。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1996年开始制作文献纪录片,2007年尝试自然类纪录片并多次拿到国内国外的纪录片奖项。
让外界广泛熟知陈晓卿的作品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共7集,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它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陈晓卿从央视离职后,注册了一家叫稻来传媒的公司,专门拍摄制作纪录片。
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注册于2017年4月,注册资本1000万元,股东之一是林芝利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法人为腾讯COO任宇昕。
同年10月,该公司接受了来自腾讯的种子轮投资。
陈晓卿的入职,让腾讯又多了一位电视人。
此前,腾讯新闻已经招揽了包括李伦、陈晓楠、何润锋等多位拥有电视台工作背景的知名新闻人,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背景——在中央电视台工作过。
腾讯新闻在创立之初,团队骨干大都来自纸媒,比如现任腾讯公司副总裁、有《南方周末》和《南风窗》工作背景的陈菊红;现任腾讯网总编辑、曾担任《中国青年报》评论部主任的李方;现任腾讯网媒体合作总经理、曾在《凤凰周刊》等工作过的王志治等。
但近年来腾讯新闻招揽的知名媒体人,已经越来越多来自于电视台。
人才由纸媒向电视的转向,也印证了视频时代的确实已经到来。
此前,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曾先后独家专访李伦、陈晓楠、何润锋,他们转型的所思所想值得重温。
李伦
2015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前央视制片人李伦没有打开家里的电视机。而那会儿,他还在央视工作,专门给电视机生产视频内容。
不看电视,那么,时间都花去哪儿了呢?
“我大量的时间被新媒体占领了。”他说,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我特别想知道新媒体到底怎么玩,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占领了人的注意力”。
而那个时候,中国移动互联网正在迎来大爆发时期,无数的信息和新的内容传播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人们生产、接受、传播信息的方式已经由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转向手机屏幕。
“我们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我们传播的时候,性价比衰减得太厉害了。”李伦认为他们生产的内容在电视主导的舆论场中,没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相反,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被互联网吸引。
外部因素加上他自己对这一现象的好奇,他最终选择出走央视,2016年初入职腾讯网担任副总编辑,负责腾讯新闻的视频业务(注:并非腾讯视频,腾讯新闻与腾讯视频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认为,李伦的出走不是因为在央视得不到合适的工资,而是得不到李伦所期待的那种尊重和成就感,“对现在的新闻人来说,我觉得不是外在简单的物质刺激”。
李伦曾在接受刺猬公社采访时印证了白岩松的说法,“我觉得新闻还是我想做的事情。我们在做传播或者新闻的最终极目标是什么,就是让人能够直截了当地知道,让人毫无障碍的连接。我发现,移动互联网开始不断地在往这方面发展。所以当技术给了你这么多诱惑,然后你自己的目标又在这的时候,这是一个选择”。
纪录片和新闻报道在对推进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上,有共通点:通过对某一主题或者事件的记录或报道,连接或者推动某一主题或者事件的发展进程,抵达严肃讨论的阶段。
李伦擅长制作新闻观察类纪录片,此前,他在央视干了22年,是著名电视人陈虻最得意的弟子。他担任制片人的栏目包括《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也导演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Ⅰ》。
李伦的履历看起来路径非常明晰,即非虚构视频,强调真实性和新闻现场。这也对他在腾讯的工作起着非常大的影响。
李伦告曾诉刺猬公社,在入职腾讯网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加强腾讯新闻视频的专业性,二是探索真正适合互联网的新闻视频该怎么做。
他把纪录片比作一种连接人与人的媒介,他始终相信媒体最大的责任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理解、感同身受,这种精神连接实际上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腾讯一直都在强调连接的重要性,马化腾在5月23日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了腾讯的“三张网”,包含了人联网、物联网和智联网,它们分别连接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
李伦对自己做的纪录片事业,有过很深的思考,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思考结果和腾讯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他把他的使命理解为:给最前沿的传媒技术提供内容的想象力。“我们努力在为人与人的理解、连接而服务。”
在他入职腾讯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推出了《十三邀》《听我说》《回家的礼物》《文艺现场》《理想国Live》等网络原生节目。其中,《十三邀》的主品人是李伦,主持人是当代知名作家许知远,这档节目在社会文化探讨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正是李伦想要的结果,他想探究一般人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这个领域超越了俗套、规则,乃至法律、道德,进而观察到人性的反应,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和举动,去观察人,理解人,重新定义人,也重新定义访谈类节目,或者是纪录片。
详细报道请见熊少翀:老文艺青年在央视干了22年后跳到鹅厂,就是想看清楚中国的互联网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陈晓楠
2017年3月,知名电视主持人陈晓楠从凤凰卫视转身到腾讯,担任腾讯网副总编辑和首席主持人,专注原创视频内容生产。
把陈晓楠叫到腾讯的,正是李伦。而在陈晓楠的履历中,有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痕迹。她拥有丰富的现场主持经验,以轻松亲切的风格见长。
陈晓楠现在有一档节目叫《和陌生人说话》,制片人叫季业,他是陈晓楠的老搭档,曾一起在凤凰卫视做出了知名度甚广的访谈类节目《冷暖人生》。
而他们联手打造的《和陌生人说话》已经做完了第一季,效果很好。今年年初,节目组还专门请了一帮学界业界大咖开了一次研讨会,她想在那群人那里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比如:怎么才能让这档节目更加出彩?怎么做才会更加有意思?
从刚开始进入腾讯体现出来的焦虑感和忙乱感,到现在在互联网世界面对不确定性情况时的淡定,陈晓楠已经变了很多了。她之前做节目时,会很容易沉浸于在凤凰卫视时做《冷暖人生》的内容生产形式,她坚信那样深聊,才能出好内容。
通常,她每次采访周期比较长,一般会花三四个小时和一个人聊深,聊透,聊到心里面。最后,她会用最精练、最简洁的方式勾勒出访谈对象的内心世界。
那种形式在互联网世界得到了认同,如今,《和陌生人说话》还衍生出来了包括《不可说》《我的时代和我》在内的人物访谈节目。其中《不可说》的形式非常新颖和特别。
节目组找来两个陌生且观点对立的人,在一个空旷的空间里,主持人退场,把提问权交给那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向对方提问。这被称之为一场新的社会实验。
比如节目的第一期,对话的主题是:颜值。
两位主角:一位是花费四百万整形的美女吴晓辰,一位是剑桥硕士毕业的纯天然美女,知乎女神王诺诺。
29岁的吴晓辰是坚定的整容爱好者,从15岁开始整容,花费惊人,她说:“我的脸上是一栋楼,整的是精装修。”她每年都会根据流行趋势,重新调整外形。
27岁的王诺诺从小就是美女学霸,但她不希望因为外貌得到过多的关注。她想:“如果追求美到一个极致,是不是意味着要讨好男人?”
在节目中,两人面对面,互相提出心中的“质疑”,表面上云淡风轻,其实每个提问和回答背后都暗流涌动。
那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也是一个放下包袱,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的过程。那时,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站在了生命碰撞的点上。
在这个人人互联的时代,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载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但在陈晓楠心中,她总觉得内心与内心之间的连接,“恐怕还需要一些最朴素,最原生态,甚至很笨的瞬间”进行交流。她喜欢这种交流方式。
《和陌生人说话》是带有媒体特质的,《不可说》《我的时代和我》也是如此。她做《冷暖人生》时,节目邀请社会各路人士,包括边缘社群、弱势团体和具有争议性人物,例如死囚、从农村到城市闯荡的年轻人等,让他们有一个发声的地方。节目名称中的“冷”指寒冷、饥饿和黑暗;“暖”指底层人物顽强的生命力与他们心中那一抹希望。
现如今,她把那种带着人性温度的社会话题节目,带进了互联网世界,“我特希望更多的人来看我的作品,但我不会牺牲节目的调性来换取流量。”陈晓楠觉得,市场缺少同类型的节目,总有一部分人喜欢看。
何润锋
何润锋现在是腾讯国际新闻主编、主持人,去年采访了比尔·盖茨、诺兰、吴京、阿米尔等国内和世界知名人物。
最近,他的一个采访对象是知乎CEO周源,当时他向周源抛出了很多问题,有网友评价他和周源的那次对话:采访人真的很会问问题,被拜访者回答得也很好,整个过程看起来真的是非常舒服。
在二十二年前,他梦想成为一名记者,是因为一个叫陈晓楠的人。
1995年,何润锋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学业之余担任学校演讲辩论协会会长。辩论强调逻辑分析,重批判意识,在来来往往的辩论赛事中,让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变得愈加严谨。这为他将来走上记者道路埋下了一个伏笔。
何润锋读大学那会儿,陈晓楠在凤凰卫视做记者和主持人,她和同事到中国人民大学做分享,介绍了凤凰卫视所做的一些国际化节目,“我觉得她那样的人生才是人生,多有意思啊,在全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只是表象,本质在于,“她给我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国际化的,放得开的。”他想和陈晓楠一样,做国际化视野的新闻。
当时他心仪的媒体是凤凰卫视,但凤凰卫视可不好进。他在香港读完硕士之后,2003年在凤凰卫视实习了一段时间,实习期结束如果还要留在凤凰卫视,需要工作名额,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了,他有些沮丧,“我觉得我没机会了”。
就在他将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同事做“凤凰号下西洋”重走郑和600年之路的节目去了,留下一个空缺,他因此留了下来。
留下来并不代表就能做他喜欢的国际新闻,毕竟在凤凰电视台做国际新闻的门槛很高。巧就巧在何润锋抓住了实现梦想的机会——2005年南亚大地震,他去了,当时他给凤凰卫视传来了非常多的一手新闻材料,从前线回到香港,他成了“红人”,从此何润锋和国际新闻接轨了。
他在凤凰卫视和央视先后参与报道过以黎战争、南亚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缅北(果敢)军事冲突、日本大地震、利比亚战争等重大新闻事件。
2010年,是他在凤凰卫视发展最好的时候,令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他辞职去了央视;2013年,他在央视做得风生水起,忽然间,他又辞职不干了,跑去日本和英国做了访问学者;2015年回到央视,2016年又不干了,从央视转到了腾讯,腾讯主动找到的他。
“我觉得这是我的性格,喜欢掌握自己的节奏。虽然表面上看每天醉心于工作,但对自己的人生还是有规划的。”他去央视是因为想有不同的尝试,想离开凤凰卫视提供给他的舒适区,去更多的地方、采访更多的事件;从央视辞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想出去浪一年,给自己“充电”。
兜兜转转,他不断与世界对话,以专业、全面的世界目光来考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运用自己擅长的国际政治关系、博弈论的知识多角度报道,挖掘新闻背后蕴藏的含义。腾讯新闻需要他这样的人。
他在腾讯新闻的王牌节目叫《巅锋问答》,节目从形式上切割为两部分,专访和快问快答。专访比较常规,但是精彩部分在快问快答部分。
这里需要受访者与主持人快速进入状态,在10到15分钟的时间内,答完50个问题。主持人在快问部没有与受访者进行前期沟通,节目组想要让嘉宾来不及穿上“套子”,来不及去“掩饰”。何润锋希望看到受访者的第一反应,“第一反应很重要,”何润锋说,“我们希望呈现一个最真实的对方,颠覆大家平常对他的认知。”
那些问题不完全来自于节目组,很多都来自网络。节目组会在采访前,把受访者的信息公布出来,征集问题,“这样互动性会强一些,一直是我们自己问,会比较枯燥”。
何润锋的目标是“颠覆”人,把关于人的最真实的那一部分展现出来。现在,他还在寻找能够给节目带来新的突破点的东西。
从李伦主导的《十三邀》、陈晓楠主持的《和陌生人说话》、何润锋主打的《巅锋问答》,再到陈晓卿的《风味人间》,它们都诞生在了一个“轻思考·重娱乐”的时代。
这些节目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一层非常深厚的意义,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厉害人物”思考世界的方式,而不仅限于花边新闻和手机里的游戏。
而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流淌着传统电视人那股乐于深入某个垂直领域,用平民视角深挖内容的精英血液。
用一位资深媒体人的话来说,转型并不是一个媒体人被动的走投无路的状态,而是有些心怀抱负的媒体人,为了寻求新闻理想,好奇技术的进步,选择了一个新的平台尝试一下。
备注:文中涉及《不可说》部分资料引自《和陌生人说话》节目组——《一张价值400万的脸长什么样?| 不可说第1期》一文。
石 灿
关注资讯社交平台、泛媒体领域
微信号:S1468002343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完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ciweigongshe@126.com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