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再说90后乱花钱了,谢谢

蝈蝈 BOSS直聘 2022-09-12

出品:BOSS直聘(ID:bosszhipin)

作者:@蝈蝈   排版:@小师哥

指导:@qiu&成吉思春

原创作品,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是的,我们又要搞90后了。


不要着急骂我,作为90后的一份子,本人最近也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起因是我在通勤问题上遭到了实习生妹妹严肃的批评教育,因为每天花比地铁高出10倍的金钱打车上下班,跟本人日夜哭穷的行为对比起来显得极其违和,甚至有点自作自受。


关于年轻人消费观的帖子,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轻松成为热门。在知乎,“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消费奇观”的议题下,有600多个回答,并轻松收获100w+阅读量。

来源:知乎


所谓的消费奇观,包括不限于:


逛超市明明已经花了几百块,2毛钱的购物袋嫌贵;几十块的奶茶想喝就喝,10块钱的会员求十几个朋友借;网购100块包邮毫不犹豫拿下,90块+10块运费不买;餐厅吃饭几百块不心疼,2块钱的纸巾嫌贵......


总结来看就一句话:“年轻人在大件上花钱大手大脚,但几毛几块钱的东西抠抠搜搜。”乍一听好像没毛病,再细品一下,不对劲。

被曲解的“90后奇葩消费观”


本来以为这个话题下会有不少理中客出来批判一番,并对当代年轻人“消费致死”的堕落表示痛心疾首,意外的是,高赞答案反而是当事人的发声:根本不是你们以为的那样!

来源:知乎


都说年轻人喜欢乱花钱,但很多时候,年轻人花起钱来,比任何人都理性且思路清晰。


他们可以耐着性子等上一整年,就为了双11以最低价钱买下心心念念的switch。为了攒几块钱红包,盖楼最卖力的是90后;养猫最积极的是90后;算满减最专注的是90后;大半夜蹲直播间抢优惠券的是90后;下单前认真全网比价,绝不多花冤枉钱的还是90后。


如果你是个热爱观察生活的人,不难发现,曾经对某多多嗤之以鼻的90后,正在不断被丧心病狂的低价策略攻陷,纷纷直呼真香(此处@金主爸爸打钱)。


在花钱问题上,国内外年轻人达成了空前统一。


根据美国查尔斯施瓦布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年轻人跟父辈相比,更喜欢在个人舒适和便利方面进行消费,比如打车、高级咖啡、下馆子等等。另有研究发现,年轻人们也更喜欢在“非必需品”,如衣服鞋子、酒精饮料以及音乐、电影、游戏等方面疯狂剁手。

这些“无用”的花销,按照长辈的说法,都可以叫“败家”,但却是社会不断发展下的必然趋势。除了基本的生存刚需,年轻人也非常乐意为纯粹的快乐和情怀买单。

年轻人的消费观,其实更加理性


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止在于其本身,而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也就是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而人的欲望,本就是非常主观的东西,所以同样的商品,在不同人的眼中,价值也会不一样,这取决于你对这件商品的感受和评价。


经济学专家指出了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危险”之处:认为这种观念过于唯心主义,而割裂了商品价值与生产过程的联系,以主观意志衡量客观价值,稍不留意,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深渊。


但边际效用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年轻人的消费观。


正如普通人也许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几千甚至几万块买一个手办,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沉迷于包养游戏中的纸片人,他们未尝不清楚这些产品的真实价值,但他们更多期望获得的,是商品中包含的情感价值,也就是说,当我们谈消费观的时候,实际谈的精神支点的问题。

手办虽然很贵,却能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与其纠结30块的奶茶到底值不值得,我更在意的是,那一口醇甜带给我瞬间的快乐;反之超市购物袋,10块钱的运费,尽管非常便宜,却没有让我更加愉悦,我只是被迫支付它们的客观价值,自然心不甘,情不愿。


所谓年轻人的奇葩消费观,换个角度看,并非年轻人思想有问题,反而是年轻人更会过日子的表现,我们不愿意把钱花在无谓的损耗上,而遇到自己很喜欢很想要的东西,即使昂贵也要拿下,这样花钱的快乐是双倍的。

需要警惕的,是冲动的惩罚


这么看,年轻人的消费观并不像长辈看来的那样不可理喻,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年轻人真的不存钱。有的是不想存,大多数则是,存不了。


90后的确是极度矛盾的群体,一边深情呼唤理性消费,一边又在公众面前展现出极为强大的购买力。


今年,见证国民消费奇迹的双11,来得比以往更早一些。而就在10月20日晚上李佳琦的双11直播间,我就见识到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消费奇观。


当你手贱点进一个直播间,就开始了一场关于理性和冲动的苦修。


本来我只是怀着好奇的心情看个热闹,然而在李佳琦声情并茂的推销下,我还是种草了一款可以去黑头的鼻贴,100出头能买2盒,就在我认真研读商品下单说明的几秒钟内,30万份商品显示全部售罄。

所以,朋友们,别再问为什么没钱了,你钱去哪了,自己心里没数么?每一个暴富的李佳琦背后,没有一个打工人是无辜的。


在如此庞大的数据面前,不少“明白人”表达了对“消费主义陷阱”的担忧。


不得不承认,在商家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策略,以及KOL、带货主播们感染力十足的包装渲染下,很难有人能经受住重重诱惑,从而买一堆下手一时爽,事后火葬场的没用玩意儿,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纠正自己的消费观,而是要分清楚“我需要”和“我想要”的区别,一切从需求出发,包括游戏氪金、偶像演唱会此类的情感。氪金有风险,入坑需谨慎,花钱不理智,亲人两行泪,通常,需要的产品同时属于自己想要的,但想要的却未必是你需要的。


举个例子,明明家里的小棕瓶还剩一大半,但是直播间打6折,还赠送一堆小样,这也太诱人了吧,好想要怎么办!打住,如果你再回想一下自己的使用频率,买回来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直到过期也用不完,那不如留给真正需要的姐妹。


下次再想花钱,不如试试这样:下单前,多花3秒钟想想,如果没有这个东西,我o不ok?如果没有也可以,那就下次再买;如果不ok,那么请让它“物尽其用”。


既然决定要花钱,还是希望你买到真正且能持续的快乐。

你怎么看待90后这种消费观?

热文导读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