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出藏区的少女:那些昼夜、爱与厨房

小岛 BOSS直聘 2022-09-11

胜宁卓玛的家乡在四川阿坝壤塘县。在壤塘,早晚平均温差十几度,格桑花却恣意生长,被当地人认为代表着顽强和美好。格桑花有时候也被用来称赞人。

1990年出生的胜宁卓玛,30岁出头的人生就像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格桑花,冲破禁锢,让原本被圈定的人生绽放、绚烂。

胜宁卓玛17岁那年,有人上门向她提亲,她倔强地拒绝。她朝着牧场和蓝天的方向奔跑,她还不想嫁人。她的家人尊重她的意愿,她向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一路跑,她跑到了杭州,她起初用手比划着交流,因为汉语不好,其他人轻而易举就能搞定的平凡小事,对她来说却无比艰难;她又跑去了北京,巨大的求知欲让她渐渐克服了语言的障碍。 

胜宁卓玛在北京一所学校学习幼教,用了4年时间,随后她回到了离家更近的地方,在成都她成了一名幼师。那还不是她职业最终要抵达的港湾,在成都她又找了一所烹饪学校,她要像母亲那样把美食带给家人,后来,她又把学来的知识尽可能地传播给家乡高原上的人们。 

她把菜品做成教程,她还准备出书,有时候凌晨2点,她还在回复粉丝的问题。她有个朴素的想法,“藏语版美食教程还很少见”。她想让更多藏族人的餐桌变得更健康、丰富,那是胜宁卓玛的使命。

在胜宁卓玛的家乡壤塘县,有4.7万多人口,大部分都是藏族,壤塘位于青海高原东部,大渡河上游,同时是川、甘、青三省交汇地,它还是四川最后一个对外开放的行政县,最近一两年刚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在四川省内,有140多万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木里。四川同时也是全国第二大藏族居住区,藏族人口低于西藏的300多万人,高于青海的120多万人。

纪录片《三江源》其中的一段对话,一个汉族人问当地牧民老人:你们一家明年有什么计划?藏民一家笑到人仰马翻,觉得这样的问题实在太幼稚、可笑。后来老者出于礼貌回答说:明年计划要挤奶,捡牛粪,做酥油。

藏民的饮食过于单调,这或许驱使了胜宁卓玛想要带给他们更丰富、健康的饮食理念。

胜宁卓玛兄妹三

胜宁卓玛的父母也是牧民,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读到小学毕业,弟弟读的书要多一些,三个孩子中读书意愿最强烈的是胜宁卓玛。但家里要放牧、挖药材,还有三个孩子,光靠父母忙不过来。母亲的腿脚也不太好,母亲从小也是在牧场长大,因为受寒,很早就得了风湿。为了能替父母多分担一些,胜宁卓玛对读书按下暂停键,她要留在家里帮父母分担。 

还有一个原因,在当地,女孩子一般上学的都比较少,很多都是到了17、18岁就嫁人。 

“但是我一直都很喜欢学习,也很盼望有个学习的机会。到了17岁开始就经常有人到我家来提亲。但是我不想那么早就嫁出去,还是盼望着有个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还有我父母也觉得太小了,不想让我这么早就嫁人,婚姻方面不会勉强我,会尊重我自己的意愿。”

哥哥不再上学后也成了家里的帮手,哥哥顶替了她的许多事务,胜宁卓玛找到了机会,她和父亲提出要出去学习,父亲明确表示同意,会给她找机会。

父亲联系了当地一位叫嘉阳乐住的活佛,活佛在当地帮助一些小时候没能上学的年轻人创造学习机会,他还在当地设立了好几所公益性的职业学校,也把一些孩子派到沿海地区去学习,胜宁卓玛和杭州结了缘。 

“有一天傍晚我放牛回来,爸爸和叔叔都在家里,说今天嘉阳乐住活佛来我家里了,我一听就很激动,因为之前听爸爸说嘉阳乐住活佛在帮我找学习的地方,我也一直盼望着什么时候能定下来。爸爸说活佛在杭州有个弟子可以教我汉语汉字,说是要过两天就要走,问我想不想去,我听了后既高兴也难过,高兴是因为终于有学习的机会了,但是也有点难过,因为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要去这么远的地方,语言也不通,而且一个人要去完全陌生的一个地方。但是后来我还是决定去杭州。”

母亲非常不舍,并不希望女儿远离她,但为了理想,胜宁卓玛还是决定远行。她说服母亲:如果不走的话我只能嫁人,这样的话我这辈子都会留下遗憾。 

后来母亲也服从了胜宁卓玛的意愿。

“走的那天妈妈哭得很厉害,我第一次看到妈妈哭,我也很难过,但还是忍着没掉眼泪,因为我知道妈妈看到我哭就会更伤心,更放不下心。”

胜宁卓玛是汶川地震那年出来的,她绕着雅安到成都,一路艰辛,用了2天时间才到成都,第一次坐车走那么远的路,晕车严重,到成都时更严重,晚上睡觉的时候感觉整个房子在转,还吐了血。

活佛和叔叔送卓玛到机场 

在成都住了几天后去了杭州,胜宁卓玛在那里学汉语、汉字。由于不适应环境,她身上长了湿疹,有一次因为天气太热还流鼻血晕倒,去医院诊断结果是因为中暑。

饮食习惯更让她不习惯,体重从120斤,掉到80斤,但在杭州两年,汉语、汉字有了明显进步,跟人沟通基本没问题。 

学汉语时,老师每周帮胜宁卓玛上两堂课,剩下的时间给她布置作业自学,刚开始时她一句汉语都听不懂,老师每次上课都是用手比划或者画图解释,沟通非常困难。

有次去超市,她跟老板说要买一瓶酱油,对方听不懂,胜宁卓玛怎么解释老板都没明白她要买的是什么,后来也没买到东西,只能空手回家了。 

“一开始每次买个东西都非常难,刚开始各种不适应,很想家,经常梦见爸妈,我在被窝里偷偷哭,但是我从来没跟家人说过。” 

越是艰难,越是让胜宁卓玛努力学习汉语、汉字,每次与人沟通有不懂的词语就让他们写下来,回来后她反复练习。

时间总是在飞快的流逝,两年时间,胜宁卓玛与杭州告别,新的一站在北京。

在北京,活佛的一位弟子安排她到一家幼教学校上学,理由是学幼师专业毕业后比较容易就业,这一学就是4年。

“我感觉在北京的人都很忙碌,也认识了很多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的人,对我有了很大的启发。在学习时因为之前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刚开始时老师讲的课好多都听不懂,但是老师说我很好学,我有什么不懂的会单独教我。上课时我只管把老师教的内容都抄下来,下课后一一标上拼音,慢慢消化。” 

胜宁卓玛在老家时,总觉得城里人过的很悠闲,生活富裕,要什么就有什么。不像他们每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放牛;但是到了北京以后发现城市的人也很不容易,他们也要起早贪黑地为生活而奔波,而且感觉每天都有各种困惑缠绕着,过得并不开心。

“我反而能感觉到家乡的人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是每天都过得特别开心,没有太多的顾虑和烦恼。在家乡遇到困难也会有身边的人想尽办法帮你度过难关,不图回报。”

幼教学校毕业后,胜宁卓玛回到成都在一家幼儿园上班。工作了一段时间,她越来越觉得这不是她想做的事情。

“我从小就喜欢做美食,也一直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烹饪手艺,但是以前因为各种条件不成熟没学成,后来自己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也有了一点收入,就开始在成都找烹饪学校,主要学的是西点和中餐。” 

“因为热爱,我在学校的时候每次学完一个菜品,回去后都会买上食材在家里练习,但是好多都和在学校跟老师一起做的不一样,尤其是西点好多都不容易成功,所以我每次在家里练习时会把整个过程拍成视频,拿到学校去给老师看,老师看完后会指点哪些地方没对,这对我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烹饪学校毕业后,胜宁卓玛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甜品工作室,顺便试着做了一些藏餐和西点结合的美食。她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想尽办法开发一些藏式甜点,但是朋友不感兴趣,她就选择了独立做。 

“后来我发现我们当地有很多人想学习烹饪手艺,虽然汉语的美食教程很多,但是藏语的美食教程比较少,因此能够出藏语版的美食教程,对藏区想学烹饪的人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想到就做。胜宁卓玛就做了藏语版的美食教程,发布在视频号上,没过多久就有很多人关注,很多藏族粉丝咨询她一些关于美食方面的问题,粉丝反馈都说对他们生活上有很大帮助。 

青海的一位宝妈粉丝咨询胜宁卓玛,她儿子看了她发的冰粉果冻视频,闹着要给他做,想向她学习制作方法;还有一位甘南做牦牛奶制品的同胞说看到她视频后,想起用牦牛奶做冰淇淋,对他们年轻创业人启发很大。

关注她的人越来越多,一些藏语媒体开始关注她、报道她。

胜宁卓玛从今年六月份开始写藏语版美食教程。白天拍视频,晚上写书。大概在年底能出版。

“我想帮助更多藏族人吃上更健康、丰富的美食,这是我的使命。我们要追求的东西,不是只有金钱,除了金钱还有更有价值的东西,我觉得把自己变成更有价值的人最重要。尤其是能够利用自己学到的东西让更多同胞受益,对我来说很重要,这也算是我一生追求的东西。”

作者丨小岛 

原创作品,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