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新闻,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弦上 | 中国新闻奖秘笈

李杨、梁立华 中国记协 2023-10-11

编者按:新闻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新闻报道的应有之义。以小切口讲述大时代的故事,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疆日报社记者聚焦全国“最美职工”帕夏古丽·克热木的平凡故事,推出《大山深处走出最美“古丽”》,充分展现出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南疆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深处发生的深刻变化,有力驳斥了美西方国家对新疆存在所谓“大规模强迫劳动现象”的污蔑。作品获得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
今天,一起来听主创团队讲述采访背后的故事。

视频:李杨、梁立华谈获奖作品创作过程
文字通讯《大山深处走出最美“古丽”》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喜。回顾该篇作品采写经过,细节历历在目,心中感慨良多。最大的感触是,好新闻应当像拳头一样,“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唯有紧贴时代脉搏,将精品意识融入新闻生产全过程,方能打造出新闻精品。
帕夏古丽•克热木的家乡位于中国最西的县城——新疆乌恰县的山窝窝里。她是一个普通的打工妹,2006年,响应乌恰县号召前往广东务工。14年来,她先后组织1300多人前往广东务工,帮助2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2020年11月底,帕夏古丽获评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评选的“最美职工”称号。此时,美西方反华势力正在国际舆论场上疯狂污蔑新疆“强迫劳动”。获知这一线索后,新疆日报社领导高度重视,认为此时深挖这一典型人物背后的新闻价值,以其生动的事迹展示事实真相,正是对美西方种种谎言最有力的回击。
为了第一时间发出这条新闻,我们在帕夏古丽获奖当天立即对其进行采访,次日,推出消息《南疆姑娘帕夏古丽获评全国“最美职工”》,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怎样借势发力,为这一典型人物宣传再“添一把火”?报社编委会立即召开策划会,组织编辑、记者集中研讨,并明确下一步报道思路——派出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赴广东,并推出通讯、评论、新媒体等多种形态的组合报道。《大山深处走出最美“古丽”》是这组报道中具有亮点的人物通讯。
2020年12月11日,新疆日报头版刊发《大山深处走出最美“古丽”》。

该篇稿件从采写到编发、传播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体会:

胸怀“国之大者”,寻找最佳“切点”
新闻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新闻报道的应有之义,这篇稿件能够脱颖而出,同样是将大时代的故事进行小切口挖掘、找到最佳“切点”的案例。
一段时期以来,南疆受宗教极端思想毒害,妇女不能抛头露面,更别说出去工作了。从“祖国西极”乌恰县走出去的妇女帕夏古丽,敢于来到“开放前沿”广东东莞打工生活,这充分体现出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南疆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少数民族群众思想深处发生的深刻变化。
帕夏古丽这一人物身上的荣誉很多,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为何选择在获评“最美职工”时进行报道?这体现出对新闻报道“时、度、效”中“时”的充分把握。
帕夏古丽获评“最美职工”,是国家对诚实劳动者的最高褒奖。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妇女,她不仅没有“被强迫”,还得到荣誉,这体现出各民族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在美西方反华势力正疯狂以所谓人权问题抹黑新疆、抹黑中国之时,推出帕夏古丽的故事正逢其时,足以揭示事实真相,戳破谎言。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背景”的。如何对新闻现象进行“提炼”和“挖掘”,考验的是记者对事物从表到里的认识水平。因此,培养大局观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对全局形势有深刻理解,另一方面要学会对具体事物在全局中所处的地位做正确估量。在掌握了大量微观情况的基础上,再把它适度地提升到宏观的高度,真正凸显其价值和意义,就能写出在宏观层面上有指导性的好报道。
善用“四力”,脚板勤才能跑出好新闻
采写好新闻,脑要往高处想,脚要往低处走。为了充分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记者与主人公帕夏古丽一同乘飞机赶赴广东,坐在她身边,开启历时5个小时的“空中采访”。到达东莞后,我们与主人公一家人交朋友,并与主人公一同上工、逛菜场等。同时,深入工厂、社区、宿舍,面对面采访帕夏古丽的来自不同民族的工友、邻居等30余人。从他们口中,我们对帕夏古丽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同时,也捕捉到了更多细节。如帕夏古丽为了练习汉语发音不影响别人,她就主动搬进空宿舍楼,通过每天放声朗读来提高;技术不过关,别人下班她苦练,手指磨出泡,手腕肿得像面包。
作家马尔克斯曾形象地描述自己的创作:“同每一个词搏斗”。为了写短、写精,使稿件既笔触带情又生动凝练,记者一字一字改,一字一字删,力求做到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对每一个情节、段落都仔细推敲,使其在最少的字数中展现丰富的信息量。每个标点符号,记者都认真细究用法是否准确,做到了同每一个标点符号“搏斗”,最终呈现出语言洗练、内涵丰富的稿件。
在语言方面力求平实,以白描方式展现人物真实的一面。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是要表现在具体行动中的。写作中,通过叙述其行动中的“小事”,达到“一滴水见太阳”的效果,让人看到其中的“不凡”。例如,帕夏古丽自掏腰包1.8万元,帮42名贫困工友买火车票,而她脚上那双运动鞋,一穿就是5年。
全周期管理为精品赋能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从策划到采写,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近年来,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秉持“精品战略”,在体制机制、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全面创新,不断推进深度融合,优化内容供给,聚焦精品生产。全员树立精品意识,对新闻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样的理念,在报社上下已经成为共识。对我们记者而言,这也意味着当遇到“有料”的选题时,记者感到“不再孤单”。

《大山深处走出最美“古丽”》主创团队

从获得采访线索之时,报社编委会即高度重视,对选题进行深入分析在采访过程中,报社领导高度重视,随时进行电话指导。记者根据采访进程调整报道角度,探讨呈现方式。前后方联动,令记者的思维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明确。从稿件主题和结构的一次次修改,到视频短片每一个画面的精心拍摄及后期制作,直至如何编发、推广,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让新闻产品从孕育到诞生全程实现品质可控。值得一提的是,除该篇文字通讯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外,此次采访小分队推出的评论、视频短片均获得新疆新闻奖一等奖。(作者:新疆日报社记者李杨、梁立华)

 采访手记 


走进她最真实的世界“南疆很多姑娘名字中都有‘古丽’,是‘花朵’的意思。工友们口中的‘古丽姐’——帕夏古丽来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这是由我采写的通讯《大山深处走出最美“古丽”》中的一段话。在2020年末,很幸运,我们采访到一位非常特别的南疆“古丽”——帕夏古丽•克热木,让更多人知道了帕夏古丽这个名字,也让更多人透过这个坚强乐观的柯尔克孜族女性,看到了新疆大地上的人们真实的模样。采访是新闻工作的开始,虽然采访前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可能成为束缚我们的思想“枷锁”——如果对一个人有了先入为主的定性,那么在采访过程中,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主角。因此,在采访时,我们决定清空脑袋,带着好奇心,走进她最真实的世界。然而,面对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一个人何以坦然袒露自己的内心?为了更好地走近帕夏古丽,我和同事很快与她取得联系,当听说她要乘机从乌鲁木齐返回广东时,我们一致决定——订同一趟航班,和她一起走!去住处接帕夏古丽,帮助她拎行李、办理乘机手续……上飞机前,我们经过短暂的相处,已经相互熟悉。从乌鲁木齐到广州,将近5小时的飞行,我们坐在她的身旁,没有刻意的采访,就像朋友一样,听她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为什么一个身处大山深处的牧民家孩子竟有勇气走出去?“太穷了!”回想起当时的决定,帕夏古丽脱口而出。14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家里还欠有1万多元的外债,这在当时对她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就这样,帕夏古丽说服了母亲,踏上外出务工之路。“火车要跑5天5夜,我买的站票,换乘3趟绿皮火车才到广州。”“一个月后,一起来的35个老乡,只剩我一人。”“为了节省路费,在外打工9年后,我才回家,发现母亲苍老了很多……”5小时的交流中,帕夏古丽渐渐吐露自己的心路历程。说到动情处,她满含热泪,不时哽咽,我们也被感染,禁不住掉泪。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性?被评为全国“最美职工”,她身上究竟哪一面“最美”?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走进帕夏古丽的工作、生活,和她们一家人交朋友。我们一同逛商场、参观博物馆、去买菜,和帕夏古丽的工友们一起上工,下班后去工厂附近的新疆烧烤店吃烤羊肉串……在一周的采访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帕夏古丽,也了解了在东莞的新疆籍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状态。那是一群多么顽强、团结、善良、勤劳的人们!当他们谈起帕夏古丽,总是充满感激,发自内心地夸赞她;当他们谈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每个人眼中都充满希望。这些从南疆偏远山村里走出去的乡亲们,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他们有人决定在当地继续打拼,有人计划回家乡创业。我们知道,无论作出哪种决定,都意味着他们和从前不一样了!这是帕夏古丽的奋斗故事,也是无数新疆人乘时代风浪奋勇搏击的故事。新疆大地上,这样的故事时刻都在发生。(作者:新疆日报社记者李杨)

 秘笈帖 



1.好新闻应当像拳头一样,“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2.“同每一个词搏斗”,仔细推敲,力求语言洗练、内涵丰富。3.全员树立精品意识,对新闻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创新说“理”:用烟火气讲活理论题|中国新闻奖秘笈


下“笨”功夫,挑战高难度财经报道|中国新闻奖秘笈


高考,不可错过的新闻点|中国新闻奖秘笈


无愧国家影像志的历史使命|中国新闻奖秘笈·重大主题报道


心怀“国之大者”,立住大型政论之“筋骨”|中国新闻奖秘笈·重大主题报道


万字长篇通讯《习近平的扶贫故事》出炉记|中国新闻奖秘笈·重大主题报道


两会看招:“假”朋友圈咋真火了?

两会看招:“代表通道”现场特写如何出彩?


关于“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自1991年设立的30多年来,7700余件作品获奖,树立了新闻报道的“样板”和“标杆”,成为优秀作品和经典案例的宝库。中国记协网编辑部开设“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希望通过获奖作品的创作分享,与大家一起探寻创意思路,借鉴创作经验,获得报道启示。
本期编辑:孙辉刚 刘胜男 张君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中国记协

微信公众号 zgjxacja   

新浪微博 中国记协

中国记协网 www.zgjx.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