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保障粮食安全位列头等大事,不但要绷住劲,还要加满油。如何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加强粮食安全舆论引导,是从事“三农”报道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今天,中国记协网编辑部推出“中国新闻奖秘笈”,刊发农民日报社记者江娜撰写的文章,分享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二等奖作品《多国囤粮:一堂活生生的粮食安全“警示课”》的创作体会,与大家交流。
从客观现实来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近年来粮食之于经济社会全局健康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以来,世界粮食市场波动频繁,甚至出现多国囤粮的情况,这也引起国内舆论的担心:多国囤粮,对中国人的饭碗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能不能经受住考验?这些问题需要给予清晰的分析和明确的定调。从舆论引导来看,尽管粮食问题一直是三农新闻宣传的重点焦点,但社会上对粮食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新闻媒体进一步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作用。2020年国际上出现囤粮风波之后,我敏锐地意识到加强粮食安全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撰写该文。文章首先聚焦社会关切,以有力的事实和详实数据论证了此次国际粮食出口限制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随后深入阐述了“底线思维必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永远是对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这三个关于粮食安全的深刻道理,有利于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对于各地扎实做好粮食安全工作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粮食报道本身来看,粮食问题是老话题,如何写出新意,也需要在实操层面加强研究和探索。这篇文章在论述说理、文字表达、融合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文章在农民日报网站、客户端以及官方微信号、头条号进行推送,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引发网友踊跃讨论,留言数量数千条。该文章还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等多家平台转载,产生了更大范围的舆论传播效果,在公共舆论场做到了及时发声、理性分析、有效引导。农民日报2020年4月3日一版版面
何谓一篇好文章?特别是在当前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文字成为“快消品”的时代,如何评价一篇文章?笔者认为,无论技术工具和传播途径如何变,好文章始终要在题材把握、思想立意、文字表达等方面呈现出较高水准,始终要坚持内容为王。这也是这篇文章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一是题材重大,立意深远。粮食安全是基本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支撑。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怎样围绕公众关切,把粮食安全这一重大话题中的核心道理说明白、讲透彻,又不落俗套,考验着写作能力。本文深入挖掘了粮食安全这一重大选题的启示内涵,将粮食安全“警示课”的道理讲清说透,力争体现出丰富深刻的思想价值。二是以小见大,举一反三。题材虽然厚重,但切口要巧妙,本文从多国囤粮这一国际热点新闻入手,娓娓道来,很容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文章不是简单停留在多国囤粮这一热点事件层面,而是要把评论的触角延伸开去,深入论述了背后关于粮食安全的三个警示道理,有力拓展时事评论的说理维度和表达深度。三是语言鲜活,论说有力。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这篇文章多用老百姓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的口语、家常语,将重大话题、复杂问题进行透彻说理,力求既娓娓道来又让人觉得有启发。文章还用详实权威的数据作为支撑,进一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这篇文章获得中国新闻奖,对我个人是一种激励,同时也带来几点启示:一是要有国际视野。粮食问题是全球关注的普遍性话题,对粮食问题的评论也应具有国际视野。不仅要从国内视角看粮食问题,更要从国际这一更为宏大的坐标系看待粮食问题。只有多方参照,相互印证,才能让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说越透。视野开阔了,容纳的事例也更丰富、更具普遍意义。文中除了在开篇引述2020年多国囤粮的事例,还在文末点到了2008年、2011年世界多个国家因食品价格暴涨发生社会骚乱的案例,对于国内粮食安全教育来说,无疑是值得警醒的镜鉴。二是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意识写作,会更有针对性,更容易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当看到“多国囤粮”这一现象时,多半会将其当成一种寻常谈资忽略而过,或者,并不能认识到其蕴含的巨大的选题价值。只有从问题视角出发,才能看清“多国囤粮”这一热点现象是加强国内粮食安全舆论引导的不可多得的重要契机,才能通过严密的分析论述,阐明“多国囤粮”这堂活生生的粮食安全“警示课”背后的深刻道理。三是要有评论思维。评论写作从表层看是表达方式问题,从深层看是思维逻辑问题。这篇文章属于总分结构,要做到文气连贯、布局合理,文章剖析的三个警示道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展现清晰的逻辑脉络。在论述每个分论点时,又要做到层次鲜明、说理充分。比如,在论证“底线思维必须始终坚持,在粮食问题上更是如此”这一警示道理时,就以评论的口吻进行了如下假设:“万一出现极端异常气候,全球粮食大减产呢?再假设,万一发生战争呢?”这是对粮食安全底线思维的一次生动展示,而支撑这种展示的正是对评论思维的灵活运用。(作者江娜系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秘笈帖
1.国际视野。不仅要从国内视角看待粮食问题,更要从国际视野看待粮食问题。视野开阔了,内容也会更丰富、更具普遍意义。
2.问题意识。只有从问题视角出发,才能发现热点现象背后舆论引导的重要契机,才能阐明“警示课”背后的深刻道理。3.评论思维。评论写作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更深层看是思维逻辑问题。灵活运用评论思维,才能做到文气连贯、布局合理,层次鲜明、说理充分。关于“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自1991年设立的30多年来,8000余件作品获奖,树立了新闻报道的“样板”和“标杆”,成为优秀作品和经典案例的宝库。中国记协网编辑部开设“中国新闻奖秘笈”专栏,希望通过获奖作品的创作分享,与大家一起探寻创意思路,借鉴创作经验,获得报道启示。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中国记协
微信公众号 zgjxacja
新浪微博 中国记协
中国记协网 www.zgj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