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荐一等奖!这是主创的独家分享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3-12-09


从新华社记者张扬第一次见到航天员王亚平,到《张扬对话王亚平:重返太空的183天》全网播发,整整20个月。这篇作品自荐参评33届中国新闻奖,获新闻访谈一等奖。
从北京到酒泉,从训练场到发射场,张扬见证王亚平的飞天梦想再次绽放,也见证着中国空间站在离地400公里的宇宙空间不断延展生长。
对张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围绕新闻事件的人物访谈,更是一场深入了解中国航天的探寻之旅。
今天的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我们听听张扬讲述与王亚平的故事。


我在现场 | 自荐获一等奖!这是主创的独家分享

本文作者:张扬


(一)


2021年1月,我和亚平初次见面约在北京航天城,记录她的一次日常训练。

训练场地是一个直径23米、水深10米、容水量4200吨的蓝色圆形水槽,1:1比例的空间站舱段静静躺在其中。


进入训练场的一瞬间,我像是从现实世界一步迈入了科幻电影。这个水槽,能为航天员在地面创造尽可能真实的“失重环境”,航天员们在这里进行空间站任务训练。


我们的摄像机记录了她钻进航天服的全过程。那套航天服重240多斤,我上前去握住她的手,她透过训练服的大手套也稳稳握住我。如此简单的动作,要配合航天服在失重环境中完成的话也并非易事。


训练期间,她的教员跟我介绍说,航天员在训练之后体重会下降1到2公斤,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次“全马”。

4个多小时后,亚平结束训练。她摘下头套时,我看到汗水已经把头发完全浸湿,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她说:“每次一出来,就感觉特别高兴,觉得我又练了一次,我离我的梦想又近了一步。”那天晚些时候,我跟亚平进行了第一次长谈,聊成长,聊学习,聊第一次飞天,也聊美食与美容……那时的亚平在我眼中,是勇敢的追梦人,是坚毅的奋斗者。

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距离神舟十三号发射还有9个月。

(二)

2021年10月15日晚10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气温已经逼近零度,寒风凛冽。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登上发射塔架对面的高楼楼顶观测点,那是拍摄火箭升空的最佳位置。

此时王亚平和队友翟志刚、叶光富已经进入神舟十三号,做好了太空出差的准备。

16日0时23分,伴随着众人齐声倒计时,飞船点火,发射,炽热尾焰璀璨炫目,橘红雾气在夜色中升腾,微微震动从发射塔那里传导过来。


在现场观看发射,我真切感受到了探索无垠宇宙的渴望,感受到冲出地球表面的力量。我想不到还有什么事业,能融合这样极致的浪漫与理想,能联结那么潇洒的英雄情结与家国情怀,能并轨如此一致的个人命运与时代轨迹。

神十三6个月的在轨驻留倏忽而过。在这期间,我像航天迷一样关心着乘组的工作和生活:亚平又当上了“太空教师”,给无数孩子心中播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



亚平成功出舱,成为了中国首位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员……


2022年4月16日,我再次赶赴大漠,乘着吉普车飞驰在沙土飞扬的四子王旗着陆场,接神十三乘组回家。亚平出返回舱向大家招手时的笑容,跟我记忆中完成水下训练时的笑容相比,多了分圆梦的快乐。


(三)

2022年8月,亚平结束了返回地球后的疗养康复,归队训练。她趁着训练不忙时,邀请我去家里包饺子。



亚平没有穿航天员制服,一袭长裙落落大方,招呼我一起擀皮。我看到门边的钢琴上摆放着孩子的画,画里是亚平抱着女儿坐在月亮上,沙发靠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毛绒玩具,不大的家里温馨整洁。

我们有着说不完的话,亚平跟我分享了许多这次太空出差的故事。


相比9年前神十任务只有短短15天,这次6个月的在轨驻留,足以让亚平产生很多身体记忆:比如喝完水要把杯子固定到某处才安心,给别人递东西时总想直接“飞”过去,再软的床睡起来也觉得有点硌……


如此独特的生命体验是陌生的,也是新鲜有趣的。

在我眼中,亚平重返太空的这183天,就像是一次颇具科幻质感的太空生活实验。她不仅是一名中国航天员,更是人类从地球摇篮迈向深邃太空的先锋体验官。

(四)

在一年多对亚平及中国载人航天的跟踪报道后,在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新闻背景下,我脑海中这篇回顾式、总结式的纪实人物专访渐渐有了轮廓。

我希望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航天员,她的身上不仅贴着奋斗、奉献的标签,也展现出更鲜活、更多元的女性特质;

我希望让大家体会到,亚平迈出的每一小步都融汇进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大步中,是件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

我还希望通过亚平的讲述,让大家对人类的未来生活和宇宙探索的意义有更多维度的想象与思考……


亚平说:“第一次飞天,是好奇和新鲜,但是第二次飞天,更多的则是勇气。”

我想,勇气与好奇这两种如此可贵的品质在一个人的身上交相辉映,才能推进探索宇宙这样伟大的事业。

祝愿看到这个片子的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追梦的勇气,并永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媒体朋友们,欢迎长按二维码,加入“记者之家”媒体交流群

本群致力于增进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和媒体朋友们的沟通交流。

往期推荐

“人人摄像头”,记者怎么办记者被一群难民围住:请帮帮我们!对记者而言,战争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同行:干得漂亮!刚开始“不太上道”,如今流量过百万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问欣

实习:刘伟业 辛瑞坤

星标🌟“中国记协”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点击“在看”,和新闻人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