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区被封五天后,我渐渐懂了

雷斯林 为你写一个故事 2022-03-26

自从华亭宾馆事件带来的病例爆发以来,上海开始了“网格化筛查”,现在上海大部分小区都在经历24小时到14天不等的封闭式管理。


先是闵行、普陀、徐汇,然后是松江、黄浦、静安,大家戏称这为“毒圈越缩越小”,剩下还没被“闭环管理”的自然也就成了决赛圈小区。



我们上海吃喝玩乐群里已经没多少决赛圈选手了,包括我自己也不是,我们小区已经封了快五天了。五天里我们做了四次核酸,全都是阴性,但因为五百米外的另一个小区有无症状感染者,所以整个街道都还没解封。


对于没有感染者的小区,上海采取的是只封小区不封楼的政策,所以这五天我们可以正常下楼,在小区里有限的空间里玩耍。


我自己买了块陆地冲浪板,前天刚到。正好小区封了,地下停车库完全没车,可以在地下随便练练:



我是纯新手,还很菜,不要嘲笑。
不知道等到解封的那天可以玩到怎样的水平。

这些天,我在小区里认识了两个羽毛球打得很好的哥们,他们在露天有风的地方打得贼认真,甚至在草坪上鱼跃救球,就像在打比赛一样。聊起来,他表示自己以前都是在球场里打,这还是正儿八经打球以来第一次在小区里这样打球,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一对父子,爸爸在小区里踢足球,儿子则在那把游龙板玩得贼拉帅气。两个人都很亲切友好,而且他们汉语很好,如果你不听他们之间用日语沟通,可能想不到他们是日本人。

虽然小区解封遥遥无期,问工作人员他们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哪天能解封,但这些天确实认识了不少小区里的邻居,如果没有这次封小区,我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他们。

想起小时候我爸妈和家附近所有邻居都很熟,包括我放学以后常常还会去楼下的潘爷爷家玩,恍然间有种回到童年的感觉。

我们这栋楼里还有一对夫妻,疫情刚开始那会我看到妻子挺着很大的孕肚,丈夫经常陪着她在楼下散步,昨天看他们小孩已经可以在楼下蹒跚走路了。如果疫情再持续两三年,那等于说这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疫情中度过的。

——这我才意识到这场疫情到底持续了有多长。我们这几年,确确实实都被疫情改变了。

虽然现在国内依然采用动态清零的策略,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依然要被封在市里、小区里或是家里,但也有一些不同的信号。

还记得前几天张文宏发的长微博吗?


微博的最后,他提到解封的必要条件有:

  • 老年人的第三针接种。
  • 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
  • 可以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
  • 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
  • 未来居家隔离的流程。


而在3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

里面先是规定轻症新冠感染者不用住院,只要隔离就好:


这其实对应的就是“得到有效训练和预演的分级诊疗策略。”一条。

然后把国家药监局特批的两款新冠抗病毒口服药加入了诊疗方案:


这对应的是“可以广泛供给的口服药物。”

同时,国家卫健委还下调了确诊者的出院标准,以往CT值大于40才能出院,现在大于35就能出院了。


CT值全名叫Cycle threshold,即循环数阈值,在核酸检测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知乎上有一位药物化学博士@药渣王给了一个通俗易懂的科普:



这个CT值,可以简单理解成我们将采样标本中的病毒放大的倍率。

CT值是35时,代表着把采样标本放大了2的35次方倍后检测病毒。
CT值是40时,代表把采样标本放大了2的40次方倍后检测病毒。

别看40和35差得不多,但2的35次方和2的40次方差了32倍,其实相差还是很多的。国家卫健委的专家表示CT值大于等于35时已经不具有传染性了:


在这时候下调检测标准,不搞“扩大化”,其实是很好的决定。

另外,新冠自测检测盒已经开卖了:


我们有朋友已经买了。

这对应的则是“可以负担得起的广泛提供的居家检测试剂。”

前天,吉林市有两位新冠确诊患者不幸去世,社交媒体上很多人表达了自己的恐惧。

一些人是怕自己染病危害健康,要求再多加加码。


也有很多人表示“完了,这下又要加码了”!

所以有人发问,要求披露更多消息:


人心惶惶之际,官方通报了两位死亡病例的情况,表示:

死亡病例1,男,65岁,合并慢性肾衰竭-尿毒症、肾病综合征等基础性疾病。死亡病例2 ,男,87岁,合并患有脑梗死、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且其中有一位没有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经国家、省、市专家组讨论认为,两例感染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均非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所致。 


既回应了群众的问题,其实也安抚了大家的心。

实事求是,不耸人听闻,不像某些媒体一样危言耸听,我觉得是非常进步的一点。

经过两年多的抗疫,很多人现在听到疫情第一反应就是恐惧。

不止害怕自己感染后痛苦离世,害怕家人感染后离开自己,同时也害怕一直封在楼里小区里无法工作,害怕被隔离太久和社会脱节。以及染病以后,就算康复了也被社会处处歧视,再也没有亲戚朋友敢和自己见面。

如果未来我们想找到长期战胜疫情的策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现在整个社会面上对病毒的恐惧。

如果说最早的恐惧来源于未知,来源于不了解;后来的恐惧是有意渲染,为了让大家乖乖戴口罩,乖乖打疫苗。

那经过两年多的防疫和研究,以上两点其实都已经是过去时了。现在应该用更客观科学的方式看待病毒。

抗疫是为了救人,但如果因为抗疫,耽误了危重患者的治病时机,算不算本末倒置?




每个人的条件是不同的。

比如我无所谓是不是封小区,反正我在家里也能工作,我还可以下楼去玩滑板,在家里打游戏,我们小区还可以叫外卖,说实话这样的条件下我再封一个月也不会崩溃。从我个人的利益来看,保持这样让我不要得病反而对我来说是最优解。

但有些人不一样,他们的工作必须出门,或者他们家里有病人需要定期检查,我有位中学同学,昨天在朋友圈抱怨被封很多天了影响他们去产检:


当我们不再谈病毒色变,当我们可以用更理性的方式看待这一切,当我们不至于把这所有不满,把很多合理的抱怨,都理解成敌对信号。

也许就是战胜病毒的重要一步。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从大学生挑战一万过一个月说起

中国最多的女骑手,来自这个县城

说点正能量:我今天股票亏了61万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