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系列⑤】鞠立新 | 助推绿色传播 提升国际话语权
编者按: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更好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20年11月9日,《阅江学刊》编辑部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举办“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气候治理”专题研讨会。会上,多位专家围绕我国气候治理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针对气候变化宣传、净零排放、能源结构转型、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等问题深入交流。本刊整理专家发言的核心观点,以笔谈的形式发布,欢迎广大读者就相关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气候治理;生态文明;能源结构转型
助推绿色传播 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
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鞠立新
本文目录
一、积极助推气候传播学科建设
二、关注公众需求,让气候传播花开遍地
三、提升气候传播国际话语权
应对气候变化早已成为全球性公共议题。科学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气候环境,离不开媒体传播。
一、积极助推气候传播学科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气候传播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更有效地传播气候变化信息,让社会与公众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改变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国传媒大学非常重视气候传播,在学科建设方面有意识地打造了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
大学注重学理研究,在推进气候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近两三年,我在基层挂职时也发现了气候传播不足的问题,政策落实和公众认知反差非常大。顶层设计与中间环节、基层落实是脱节的,措施在执行的时候有所偏离。所以我认为气候传播非常重要——为气候变化最终买单的人是公众。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关于公众参与的研究非常重要。
气候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五位一体的,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非政府组织(NGO)、媒体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如何从多个视角传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如何让更多的公众参与气候治理,这是一门学问。对于高校而言,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应当有意识地打造相关研究团队。
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适时成立了绿色低碳发展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秉持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学科建设,研究应对气候变化传播相关课题,并用数据向全世界展示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包括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等。
二、关注公众需求,让气候传播花开遍地
做好气候传播,先要深入了解公众面临的困难和真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领传播者的认识、观念与做法。想要公众更好地执行政策,就要认真研究公众需求。政策落实到基层,对象一定是普通人,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切身利益,充分说明相关政策能给公众带来哪些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气候传播体系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不仅要把信息公开、议题传播、环境教育、公众对话与危机预警机制融为一体,还要着眼于公众整体的生活环境,讲求公众本位。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发现,公众环保教育非常重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公众教育中,成年人很难被改变,因为消费习惯已经固化,例如很多人确实喜欢开高排放的车,不喜欢坐地铁,等等。我在深圳给小朋友们开设公益讲座,普及环保意识的时候发现,环境教育走进中小学的效果更好,因为“小手拉大手”,一个孩子能带动家里的六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姥姥姥爷。如何向孩子传播气候变化的知识,做好儿童环保教育和公众教育等都值得深入思考。
我们应当将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环境保护等意识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幼小心灵之中,并让这颗种子渗透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播绿色理念,让孩子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知环保的重要性,从日常的节水、节电等行为开始,带动孩子们留下绿色足迹。同时,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公众的碎片化时间,通过可视化的动画短片或其他多媒体素材开展传播和宣讲。
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人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不太理解气象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所以,在公众教育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以便引导更多的公众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气候政策,配合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先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才能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参与度,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提升气候传播国际话语权
为了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传播气候环保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气候传播方面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我国在气候传播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更好地表明中国的立场。长久以来,欧美等国家拥有很强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上发声很快,而我国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把我们的立场表述得特别完美。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气候传播,提升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极为重要,需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平台。媒体从业者必须钻研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专业知识,熟知国际话语体系。
这样,我们在国际平台上发声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把国际舆论与国内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国内的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向国内外展现中国姿态。
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政策、措施、成效等方面,中国应当尽快学会在国际话语体系中表达自身的主张,做到顺风而呼,话语融通。在这一点上,学者肩负重要责任。例如,美国长期攻击中国,指责我国在海洋保护方面做得很糟糕,实际上我国一直致力于海洋保护工作。如何用事实来还击,这是学者的责任。
虽然我国在海洋保护方面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对外表述中依然谦逊地强调不足之处。因此我认为,面对他国的指责,我国应当理直气壮地罗列事实:我国已经设立了近三百个海洋自然保护区,长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国际条约,提前完成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目标。
同时,我国要用生动的案例展示环保行动的力度与成效,虽然还有不足,但宣传的重点是我国一直在努力,效果很明显。作为一名研究低碳、环保的学者,我呼吁:要让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共同维护大国形象,在气候及环保方面全力体现出中国速度。
原文出处:
柴麒敏、郭虹宇、刘昌义、董亮、鞠立新、刘长松、陈迎、陈洪波、庄贵阳:《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气候治理(笔谈)》,《阅江学刊》,2020年第6期,第36-58页。
柴麒敏,郭虹宇,刘昌义,董亮,鞠立新,刘长松,陈迎,陈洪波,庄贵阳.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气候治理(笔谈)[J].阅江学刊,2020,12(06):36-58.
责任编辑:沈丹
微信编辑:侯苏皖
校对:来向红、沈丹、李海中
作者照片:鞠立新提供
文中插图:源自互联网
复审:来向红
终审:渠红岩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往期精彩
【笔谈系列④】董亮 | 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气候外交中的深层次问题
【笔谈系列③】刘昌义 | 《巴黎协定》目标下的全球能源电力系统转型与气候变化经济评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