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系列⑧】陈洪波 | 疫后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走向
编者按: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更好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020年11月9日,《阅江学刊》编辑部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举办“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气候治理”专题研讨会。会上,多位专家围绕我国气候治理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针对气候变化宣传、净零排放、能源结构转型、国际气候政治博弈等问题深入交流。本刊整理专家发言的核心观点,以笔谈的形式发布,欢迎广大读者就相关话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气候治理;生态文明;能源结构转型
疫后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走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
陈洪波
本文目录
一、权威的构成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二、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气候治理
三、疫后全球气候治理可能出现新变化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席卷全球,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必将对世界格局演变带来深刻影响。有人说,这场疫情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将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是否有如此之大尚不好说,但是,说这场疫情是二战之后影响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全球性事件之一应不为过。全球气候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经济、政治密切相关,疫情的蔓延必将对全球气候治理造成重大影响。
一、权威的构成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权威理论认为,世界秩序是由权威决定的。什么是权威呢?权威就是规则、规则制定者与其追随者之间的关系。
权威如何形成?权威主要与权利、能力和意愿这三个要素有关。
权利是人们讨论得最多的变量,比如手段性权利、结构性权利、话语权等。这些权利对全球气候治理权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有人认为,碳排放本身也是一种权力,一个国家排放得越多,权利就越大。从《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双55”生效规则(至少有55个国家批准,而且这些国家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55%以上,协定才能生效)来看,碳排放的确是一种权利。尤其是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俄罗斯成为“关键人”,欧盟和日本为了促成《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其他方式“贿赂”俄罗斯,碳排放的权利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能力很好理解,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能力主要分为减缓气候变化能力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包括资金方面的能力和技术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客观的存在。
作为权威的构成要素之一,意愿则相对主观。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必然存在一个或多个领导者,领导者通常也是规则制定者。意愿首先是领导者的意愿,领导者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决心和信心,愿意为应对气候变化付出巨大的努力,直接决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措施和资金保障力度。其次是追随者的意愿。领导者制定规则,追随者愿不愿意参与并遵守,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并遵守。只有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达到某种平衡,才有可能形成有效的权威,之后,权威才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二、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气候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必然全面影响权威的各个构成要素。
首先,从权利方面来看,疫情对碳排放的短期影响很明显,世界各国(中国除外)的经济基本上都在衰退,交通出行需求大幅度下降,所以,短期来看全球碳排放必然会下降。此外,疫情还可能带来一些长期影响,诱发结构性变化。比如说,疫情加速了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大大推进了经济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得不发生转变,居家办公、视频会议、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等加快普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转变将促使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全球碳排放将更快达到顶峰并出现下降趋势。
当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在不同国家中是不一样的。随着5G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低碳化转型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不足,疫情对经济社会低碳化转型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将很可能继续沿着既定的轨道增长。因此,疫情将对全球碳排放产生结构性影响,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在全球碳排放中所占份额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其次,从能力方面来看,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叠加。一方面,受到疫情的影响,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遭受重创,短期内难以恢复,各国筹集资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大大削弱。另一方面,疫情将促使各国加大人工智能、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这些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突破。所以从长期来看,疫情对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综合影响偏正面。
最后,从意愿方面来看,疫情的影响同样表现为正负两方面。从正面的影响来说,疫情发生后,世界各国或许已经认识到,人类确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面对的全球性问题还有很多,要解决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合作,共同努力。这次疫情留下的教训十分深刻,单边主义、相互“甩锅”、相互指责的处理方式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对意愿具有负面影响,很多国家认识到,过度的全球化可能带来安全威胁,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呼声,甚至已经影响了这些国家内部的政策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意愿。
当前,疫情仍在蔓延,将持续多久,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尚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因此,疫情对全球气候治理权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权威的各构成要素将产生哪些变化,仍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
三、疫后全球气候治理可能出现新变化
第一,美国在疫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的权威有可能被削弱。在应对疫情中,美国一系列不合理的操作措施不仅严重影响其国际形象,也导致其国内经济衰退,碳排放大幅下降,未来,美国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短期来看,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将大幅下降;长期来看,由于美国的科技实力依然强劲,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恢复速度较快。从意愿来看,虽然以拜登为代表的民主党对应对气候变化持更积极的态度,但是逆全球化在美国已经形成气候,美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意愿不容乐观。
第二,欧盟受疫情的影响很大,其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欧洲的权利和能力在短期内都受到较大影响,但是欧盟的意愿依然强烈。疫后,欧盟仍将是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三,金砖国家有可能出现分化。中国在应对疫情中的表现一枝独秀,经济增长已经由负转正,应对疫情的政策和措施受到多数国家的好评。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的话语权呈上升趋势,能力也逐步增强,尤其是中国已经宣布在2030年前完成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和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在疫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中国的权威有望大幅增强。
印度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内经济严重衰退,短期之内自顾不暇,气候治理的权利、能力和意愿都将下降,权威将被大幅削弱。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的权威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疫后,若仍要发挥金砖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的作用,中国必然要付出更大努力开展内部协调。
第四,最不发达国家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疫后碳排放占全球的份额将更快上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依然很弱。在疫情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最不发达国家的话语权逐渐增强,对资金和技术援助的要求将更加强烈。
综上分析,疫后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国际社会要求中国领导全球气候治理的呼声将更高。
中国在战略上应积极回应,在行动上要量力而行,稳住金砖国家阵营,协调一致立场,同时与欧盟保持密切联系,尽力争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支持,推动《巴黎协定》落实,促进控温目标实现。
原文出处:
柴麒敏、郭虹宇、刘昌义、董亮、鞠立新、刘长松、陈迎、陈洪波、庄贵阳:《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气候治理(笔谈)》,《阅江学刊》,2020年第6期,第36-58页。
柴麒敏,郭虹宇,刘昌义,董亮,鞠立新,刘长松,陈迎,陈洪波,庄贵阳.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行动方案——“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气候治理(笔谈)[J].阅江学刊,2020,12(06):36-58.
责任编辑:沈丹
微信编辑:侯苏皖
校对:来向红、沈丹、李海中
作者照片:陈洪波提供
文中插图:源自互联网
复审:来向红
终审:渠红岩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往期精彩
【笔谈系列⑥】刘长松 | 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提升我国气候治理效能的初步思考